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工业文明框架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不能使中国"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革命性的转变。只有实现从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到生态文明发展范式的转型,才能从根本上和深层次解决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问题。选择适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基于生态文明发展方式范式的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性商业化进程中,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关注与焦虑的核心范式.人们对空间的立场关涉到人类生存、生命的质量及地球的未来.空间不仅困扰当代社会发展,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现代社会对城市空间的关注与焦虑,是基于空间的现代性特征与人们对当下的生活体验.从城市商业空间视角,来阐释当代人对城市空间的立场与体验,探究空间商业伦理规约,为当代城市空间发展提供一种新思维与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国旅游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因线性发展观的影响造成了诸多方面的悖论与潜在危机。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指导下,从文化的视角探索旅游发展的长远目标,转变旅游发展范式,进行旅游经济的深度开发,是旅游走出现代性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控制自然、改造自然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片面强调当代人的眼前利益是人类欲望无限膨胀的后果,人类发展因此陷入困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经验中的理性选择,人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是基于发展中面临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境"所决定的。资源、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内容,只有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海岛居民旅游资源环境感知调查、态度分析,能了解当地居民环境教育与能力建设的程度。以东山岛为例,从当地居民旅游资源、环境感知的视角,结合实地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法,得出一些基于居民视角的海岛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居民关注本地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但是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海岛旅游生态环境问题仍然严峻,政府在海岛环境方面应当更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6.
绿色发展视域下的工程伦理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了日本大地震引起福岛核危机后,人们对于工程的安全性和生态性的反思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绿色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人类步入生态文明所应当选择的道路,如何在绿色发展的视角下审视工程领域的问题,如何构建适合绿色发展的工程伦理,对于人类的最重要实践——工程实践的走向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论文就从绿色发展视角出发,通过技术范式的转化和工程价值取向的重构,来解析绿色发展下的工程伦理的构建问题。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当今世界工程建设的绿色化趋势,先是指出了传统工程建筑的高碳性和现代大型工程中的工业化和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的威胁,然后论述了绿色化已经成为现代工程建筑的发展趋向。第二部分分析了技术范式转换影响工程伦理的演进。这一部分从阐述工程伦理与工程入手,论述了工程伦理在工程实践发展中起到的价值导向作用,然后又分析了现代技术范式转型下的工程,通过对传统的工业文明下的技术范式的反思和生态文明技术范式的转换,阐述当前技术范式转换对工程实践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工程伦理的低碳化。第三部分呼唤重建绿色的新工程伦理,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主题,绿色工程成为主流。它要求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所以陈旧的工程观必然被新的工程理念所取代,要求我们要重塑工程伦理,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社会和谐的准则,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构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创新系统化的思维模式;形成生态化的政策环境;大众化的工程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7.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国家的顶层设计,体现国家对空间贫困的一种外在力量的干预,其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空间规划改 变贫困人口的生存环境,以达到使移民脱贫致富的目的。 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恶劣环境搬迁到资源更丰富、更有利 于人类发展的环境中,是为了实现人们生活水平的跨越。 易地扶贫搬迁改变的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搬迁居民对城 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一体的社会空间的实践。 基于空间理论视角,聚焦于微观的社区管理者、搬迁居民与空间三 方面,目的是通过对 M 社区的空间再造的路径选择和居民社会适应效果的调查,分析讨论 M 社区空间重构的优缺点,并探索 空间再造的路径,丰富空间再造的路径,为社区管理者提供多种空间再造路径的选择,同时也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 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哲学视角深入分析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产生失误的原 因,一是人们关于“客观世界”的哲学理念致使人们错误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 的关系;二是人们片面的“发展观”致使人们没有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 系;三是人们无视生态圈的可持续发展而致使人们破坏了人与生态圈的同一性。 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亟待转换哲学范式,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 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9.
经济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交互运动,经济学既要研究资源优化配置及相关问题,更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学研究中需要拓展视角,从人与自然交互的视野廓清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和相应的理论研究内容,论述推动研究重心发生转移的现实需求和内在逻辑动力,并能初步阐释和试图解决结合中国实际促进经济理论更好地应用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同城化的社会功能分析及社会规划视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同城化是指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相邻城市,借由统一的协作规划、协同运行、协调发展,实现其功能放大,以使相邻城市的居民形成一种有如生活在同一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感受的城市整合发展过程。同城化具有扩展社会发展空间、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扩充社会资源享用、缩小社会心理距离、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的积极作用。但同城化也有负功能,因而在同城化发展规划中,必须对其社会层面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社会时空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革命性的。社会实践是社会时空的源泉,时间形式赋予社会发展持续性、不可逆性,空间形式赋予社会发展空间性、向外扩张性、向内积累性,社会时空是社会发展的存在形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社会时空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虚拟时空、压缩时空的产生引起了人类社会的急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社会时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立足于社会时空坐标,促进我国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实现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社会与自然关系良性互动的过程,它包括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具有平等和持续性、整体最佳性、人本性等特征。要实现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扬弃"发展的异化",更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加强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建立健全合理的制度体系等。  相似文献   

13.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I)—可持续发展模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式是对事物行为过程的摹写或可供模仿的模板 ,可持续发展社会模式是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行为的摹写与确定的标准。可持续发展模式涉及到一大类模式体系 ,但它们有其统一的基本特征———共同性、持续性和公平性 ,满足同一的要求———经济性、福利性与和谐性。可持续发展模式包括社会组织、体制制度、经济、教育、空间结构等等。  相似文献   

14.
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发展主体对自身根本利益的追求,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时常出现价值取向的偏离,拒斥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个人轻自然等发展取向。因此,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校正社会发展中价值取向的偏离,坚持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  相似文献   

15.
二战结束以来的五六十年中,人类围绕着“发展”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发展观不断演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代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发展=经济增长”;经过改善的“第二代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第三代发展观”可以概括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人为中心+可持续发展”;世纪之交的当代前沿发展观则是“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对国外发展经验的简单承续,而是既有借鉴又有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辟概括使科学发展观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国际发展理念中融进了更加科学的内涵,提升了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种提升集中体现在“三个创新”上:第一,创新“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第二,创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第三,创新“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城市森林效益与可持续性研究展望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正确认识城市森林的功能和效益 ,探索不同管理措施对城市森林效益的影响 ,对实现城市森林的可持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城市森林对生态环境和生态过程产生的影响及生态和社会效益 ;分析了城市森林可持续性的内涵及特征 ;对城市森林可持续性模式及评价标准、城市森林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分析。在分析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城市森林是构建城市绿色空间的主体。建设可持续城市森林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新时期中国可持续交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实现交通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从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三个方面,对当前中国可持续交通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探讨了当前中国可持续性交通发展的紧迫性,充分借鉴国际可持续交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可持续性交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选择的建议:分阶段完善综合交通管理体制;利用经济手段促进可持续交通的发展;提倡节约型和环保型交通,使交通与自然和谐统一等。  相似文献   

18.
地方财政可持续是我国应对相互交织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社会经济问题的财政基础。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改变了财政收入组织方式、财政支出使用效率及财政治理效能,为实现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首先构建了我国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测算我国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区域差异,接着基于“本地-邻地”视角,考察了数字经济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本地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提升;数字经济的发展对邻地的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有负向影响,存在“虹吸效应”和“洼地效应”;东部地区数字经济的财政效应更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存在基于创业活跃度和财政透明度的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19.
把握社会发展的辩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社会系统各要素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为社会发展的辩证的性质。在对社会发展的把握中,我们应重点掌握其整体性、非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掌握、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正确区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非基本原理。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后者是对它们的发挥和应用;前者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或普遍规律,后者提供的是研究一时一地问题得出的特殊规律或结论。最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回答现实中提出的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是使二者紧密结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