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惠特曼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意识并成功摒弃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文学羁绊,以一个典型美国新式民主人物的眼光观察美国社会和人民,以现代美语发言的伟大民族诗人。20世纪的中国更多关注惠特曼诗歌创作中的社会性、政治性因素与现实主义倾向,较少探究其超验主义因素与神秘主义倾向,发掘与填补此项不足,对深度诠释《草叶集》、全面理解惠特曼有积极的意义。作为美国神话的源头与颂歌,惠特曼诗作中的神秘主义倾向是明显的,其性质是一种诗性神秘主义,这种诗性神秘主义的思想来源系出多门,在《草叶集》中有细密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2.
鲍卉 《人文杂志》2022,(5):110-116
近代以降,东亚地区“华夷秩序”受到欧洲文明的冲击而至解体。日本访华学人以近代中国为“他者”镜鉴,并以纪行诗的文本叙事方式投射出在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背离困境中舍“东”趋“西”的方向抉择。概言之,其受国民性格、传统、利益和使命的影响于纪行诗中通过对近代中国的“落后”表述而将“自我”纳入文明,将“他者”从文明“除名”,表露出对儒教文明的疏离和对欧洲文明的追崇乃至自我主体建构的文明论转向,并促进形成其殖民扩张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民主属性为分析起点,系统探讨村民自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背离现象及其规范机制.<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择了以直接民主为主、以代议民主为辅的具有协商民主性质的民主路径,并设计了"四个民主"作为民主运行机制,但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偏向代议民主路径的背离现象.要规制这一现象,必须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对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进行合乎农村社会环境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秩序及其治理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杰 《社会科学》2003,71(4):27-33
文章试图从全球化的视角透视国际秩序变迁的制度逻辑及其治理机制,从中探讨当代人类社会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在规律和机制化进程。在机制化的层面上,经济全球化不仅意味着国际经济秩序的革命性变化,更将投射到国际政治秩序的建构和创新进程中,有助于国际关系从传统的等级式霸权秩序向平等式民主秩序渐进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建构国际机制、通过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制度框架和国际规则的治理方式正在成为新的秩序共识与发展取向。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亦即蕴涵于这一漫长而曲折的机制变迁和创新之中。  相似文献   

5.
李琳 《南方论刊》2023,(6):40-41+48
自由国际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一方面,美国主要依靠自身实力来实现国家利益;另一方面,通过强调其民主价值理念的宣扬和灌输来推进国家利益的实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将在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方面占主导地位,基于此,美国主要将在软实力方面持续发力,这与自由国际主义3.0相契合,通过建构自身软实力,以巩固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延续所谓的“美国世纪”,但在权力转移的背景下,美国软实力的建构同样存在困境。  相似文献   

6.
韦尔默认为现代性并没有终结,因为理性实施着自我超越.一方面,具有"拼图"特性的后现代主义隐含着理性的自我超越,激发着人们的民主意识;另一方面,现代性自身及对它的批判涌动着理性的自我超越,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巨大的民主潜能.实质上,所谓的"终结论"只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哲学游戏,因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共同丰富着审美现代性的内涵,诸多偶然性因素突破了必然性的控制,解释学的反思有助于现代性更合理地建构自身.  相似文献   

7.
瓦尔特·惠特曼是美国历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诗人,也是伟大的世界民主诗人,他胸怀宽广,在美国和全世界都享有盛誉。他的毕生巨著《草叶集》(Leaves of Grass)对美国乃至世界诗歌及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惠特曼是宇宙之子,他不仅仅关心合众国的民主发展,也放眼世界,以其博大的胸襟关注着世界民主的进程与发展,彰显着国际主义思想。本文从《草叶集》中撷取诗歌几首,在创作思想、主题和内容方面对其蕴含的国际主义思想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高全孝 《晋阳学刊》2009,(2):128-129
瓦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1892)是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民主诗人和“热烈的激进民主政治家”,在美国和世界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的毕生巨著《草叶集》(Leaves of Grass)被誉为美国的第一部史诗,对美国乃至世界诗歌及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纵观惠特曼的一生和这部诗集,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社会政治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性,而自由、平等和博爱则是其主要精华。男女平等思想则是其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我国政府决策回应机制建设过程中,由于传统决策价值观与当前民主治理以及回应型政府建构之间存在着矛盾与中突,因而需要进行价值理念再造.要建立公共精神优先的价值体系,建立审议式决策回应价值理念,建构以绩效责任为主体的新责任价值观,建设人道关怀与政府伦理的价值表达机制.要通过深植这四项核心价值理念,打造一个高度响应民众需求的政府.  相似文献   

10.
马特 《文史哲》2022,(3):96-104+167
惠特曼的城市想象颠覆了城市作为自然对立面的扁平化形象,指出城市文本并非以人类声音为单一主调而构成的平面图景。惠特曼笔下的城市是打破自然沉默的“怒者”,能够激起城市空间中的多维声音,使之交织成城市生态复调。惠特曼建构的生态环境没有延续以自然/人文为双圆心的椭圆范式,而是转“一分为二”为“合二为一”,构成了自然环境与人造空间相杂糅的同心圆结构的生态网络。惠特曼的城市生态思想与中国古典道家的哲学思想相契合,彰显出深刻的生态整体观。  相似文献   

11.
华尔脱·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最伟大的诗人,是民主、自由和人道主义的人民歌手。在一八五五年夏天,当那本薄薄的“草叶集”在纽约出版时,除了及少数的文学家给予好评外,惠特曼所碰到的只是嘲笑和轻蔑。可是在一百年后的今日,惠特曼已经被公认为世界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上的宝贵遗产。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在今年纪念“草叶集”初版一百周年,就是号召各国人民学习惠特曼献身於民主和自由的事业的伟大精神。  相似文献   

12.
民主的最初形式是直接民主,至近代由于直接民主无法在大规模社会中实行,直接民主发展为间接民主,然而间接民主在运行过程中严重地背离了民主的本质,笔者试图探索一种将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在地方自治的框架内相结合的方式,以实现民主的本质原则,又适应现代的大规模社会.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自我身份的建构蕴涵着权力向度,是一个差异性存在不断被排斥、否定或强行吸纳的过程。通过将差异性的他者纳入自身的秩序化轨道,自我获得了同一性的外观。后现代主义对自我身份建构中的压制和被压制的二元对立格局深为不满,它力图为他者争取话语权,凸显他者的权力向度,进而颠覆自我身份中的权力秩序,放弃同一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城市所带来的时/空双重交替感,内化为作家王安忆在主体建构层面长期存在的文化焦虑。民族身份的自我认同,促使王非常自然地投身于"寻根文学"的大潮之中,并将根的触须深入自身,完成了由民族主体的追寻到个人主体性确立的置换。王安忆对生命本体的一再追问,在文本中体现为其对确立成长谱系中坐标执着的努力。于作家而言,个体的"寻根"与地域"寻根"相辅相成。个体寻根的缺失感,投射于对于上海的地域认同,且贯彻始终。在文本中对虚拟历史的参照并于其中的坐标定位,使得自我/城市二者身份,在主体确立的层面上形成了迭合。城市最终成为作家情感投射中的另一个"自我",而这种转化亦使城市史以"他者"的姿态自然地出现于王安忆的小说书写中。  相似文献   

15.
沃尔特.惠特曼是一位蜚声世界之坛的美国民主诗人.自从1855年他的诗集《草叶集》首次出版以后,他的名字连同其诗集迅速传遍美国,并被译成各种文字传到欧洲、亚洲和中国.惠特曼生活在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他的诗歌反映了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愿望和理想,他那令人惊叹的自由体新诗开创了一代诗风的先河,他在诗中对自己祖国和同胞所作的无与伦比的精细的描绘使他无愧地摘取了美国民族诗人的桂  相似文献   

16.
与福柯身体观不同,吉登斯认为身体具有情境空间性,具备现代性的反思性,不但是一个互动、占用与再占用的场所,而且还是自我认同的携带者,直接参与自我的建构过程,充当自我的政治代言人。沿着浪漫之爱一融会之爱一情感民主一对话民主的逻辑线索,吉登斯从关系中的身体即“身体之间”开辟出一条崭新的政治哲学路径。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抽象符号为何有了意义,适应性表征可能是揭示这些问题秘密的内在机制和合理解释方式。适应性表征是将认知活动看作在特定情境或语境中通过某种中介客体与其目标客体相互作用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语境投射机制完成的,即认知主体将中介客体携带的语境投射到目标客体上使其负载了语义,从而获得知识。本质上,这是一个认知表征的语境化过程,具有本体性、结构性、根隐喻性、工具性和多样性特征,表现出建构意义、显现关系、呈现结构、展示图景、形成科学知识体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网络政治表达创造了一个以科技为本、追求民主和自我参与决定的政治生活实践新模型,也带来了建立政府回应机制的要求。政府的回应性是衡量网络政治参与效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构建责任型、服务型、回应型政府的主要标尺。网络政治表达的政府回应可以同样通过网络的方式回应,但也要建立体制内制度对接的回应机制和公权力对民意表达反馈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北大民主教授群是长期以来被学界忽略的一个课题.在战后的北大,许德珩以“九三学社”为组织依托,以北大、巴黎大学为联络纽带,建构了一个民主教授群体,与以胡适为首的“独立时论”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立;许德珩等民主教授利用公共的交往和私下的往来,逐渐将那些政治色彩不鲜明的教授争取过来,使北大的民主力量不断壮大.这是战后北大教授们日渐分化、重建公共认同的过程,也包含着北大、甚至是北平知识界政治气候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时空维度对卡尔维诺小说中的"符号"建构展开研究,在对卡尔维诺不同时期小说的文学符号建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阐释了卡尔维诺小说中文学符号的具体呈现思维,并从追寻自我的人生观、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大宇宙观、通过知觉呈现的语言观三方面探讨了卡尔维诺小说符号建构背后的具体思想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