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师道《后山居士文集》卷九有《书旧词后》一文,我读过之后,引起了特别的注意。兹节录其文如下: 余他文未能及人,独于词,自谓不减秦七黄九;而为乡掾三年,去而复还,又三年矣,而乡妓无欲余之词者。独杜氏子勤恳不已,且云:“所得诗词满箧,家多畜纸笔墨,有暇则学书。”使不如言,其志亦可喜也,乃写以遗之。古语所谓“但解闭门留我处,主人莫问是谁家”者也。元符三年十一月一日后山居士陈师道书。(以上引文,据上海古籍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陈师道的诗歌创作及其理论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重新梳理与陈师道"苦吟"、"后山体"研究、《后山诗话》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其诗歌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3.
论陈师道词     
陈师道词艺术水平之高下颇有争议.贬之者称其用意太深,强回笔端,僻涩难解.褒之者则称其于小词最为擅长,笔力甚健.今检陈师道传世词作,不仅题材丰富,艺术精湛,其表现规避政治祸患,表达于当代政治人物美颂之情的作品,也以真实反映北宋党争政治环境下的文学生态,反映北宋后期词体文学创作变化的趋向,不仅有丰富的社会意义,更有独特的词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诗为词”,是苏轼词作的一个突出特色。对这一点,早在宋代的文人就已看到,如陈师道就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后山诗话》);李清照也指出,东坡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李清照语)。苏轼创立清雄高旷的豪放词派,固然与他生活的时代环境、坎坷的人生经历、独特的性格特点、深厚的学问功底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用写诗的笔力写词,增加了词作的雄健顿挫、曲伸自如的气势,大大地促进了其豪放词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任渊生平及任注黄、陈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渊注陈师道诗,保留了魏衍所编的陈师道集原来面貌,在魏衍编本失传的前提下,具有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任渊注黄庭坚诗,以洪炎所编的《豫章黄先生集》为根据,将洪炎本的分体体例改为编年。  相似文献   

6.
宋代学者任渊著有《后山诗注》,该书能发明陈师道之意,对陈师道诗中的典故语词,能详尽准确地引出与其意义契合的出处,并由此看出陈师道对杜甫、韩愈、黄庭坚、王安石、苏轼等人诗法的继承和变化,从而总结“后山体”的特点。陈师道诗歌善于继承模仿前人的字法、句法,在此基础上点化诗意,包括化用、反用、合用、展用等方面,达到“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最终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7.
<正>为师之道,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搞好工作的基本保证。在中国,谈到教师问题,常常援引韩愈的《师说》。韩愈为什么撰写这样一篇千古不朽的名作呢?因为他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传到底多久?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称:"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  相似文献   

8.
陈师道与曾巩、苏轼、黄庭坚交往过程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而密切的情谊,但同中有异,分别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情感类型.陈师道之于曾巩更多的是敬师如仪之情,于苏轼更多的是仰慕之情,于黄庭坚更多的是志趣相投.文章钩沉相关史料,分析了陈师道与曾、苏、黄三人不同情感类型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陈师道的文学倾向和文学特点.陈师道文学曾巩,故其文风简重典雅、法度谨严;诗学黄庭坚,却能自成一家,与黄庭坚并称.  相似文献   

9.
陈师道作为苏门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对当时所盛行的诗、词、文、赋、诗话、笔记等文体都有所涉猎,而以诗歌创作成就为最高,与黄庭坚并称"黄陈",被后世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研究论析陈师道的文学思想,对于深入研究苏门文学集团、南北宋之交诗坛状况及"江西诗派"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解读“秦七黄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师道《后山诗话》将秦观、黄庭坚并称为当代词手 ,引起后人 (尤其是清人 )的非议 ,以为黄不如秦 ,不应并称。笔者认为陈师道原话在时间、语意等方面都有具体的针对性 ,后人忽视了这一点 ,仅凭秦、黄二人的存词来理解 ,由此出现了误差。  相似文献   

11.
宋代学者任渊受江西诗派"无一字无来处"、"以故为新"、"点铁成金"、"以俗为雅"等创作理论的影响很深,在<黄陈诗集注>中,他通过对黄庭坚、陈师道所用大量典故的分析,展示了黄、陈对上述理论的运用之法,在宋代诗歌注释中有较高声誉.  相似文献   

12.
朝鲜古代诗学对陈师道的接受,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高丽、李朝前期推崇宋诗,以“苏黄”指称江西诗派,对陈师道也表现出称颂和喜爱;李朝中后期,推崇唐诗反对宋诗,改以“黄陈”指称江西诗派,虽然承认其在宋诗中的地位,但反对其创作风格。朝鲜诗学还在次韵诗、诗人的性情和风格、琢炼等方面高度评价了陈师道,并在接受过程中体现了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比喻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用来分析诗歌审美模式的演进状况。经分析,北宋诗歌比喻模式演进的轨迹为,人工化程度总体高于唐代,初期直承前朝而人工化程度较高,中期发生新变,晚期复归晚期风格,与唐代诗歌比喻模式演进的轨迹基本一致。中期新变呈现高度人工化模式与倾向自然模式并行的现象。王禹翶、西昆诸子、欧阳修、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等诗人自由地选择了不同的审美模式,各自探索发展道路,创造出了丰富多样、富于新意的比喻,显示出北宋诗坛深厚的诗学积淀和多样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吴曾对江西诗学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对诗中典故的辨析和诗句来历的考镜上,可补《山谷诗集注》之不足,对我们正确解读黄庭坚、陈师道诗歌亦不无裨益。不仅体现了他渊博的学识,也间接反映了他对江西诗学"以才学为诗"的肯定。通过《能改斋漫录》对江西诗学有关诗学活动的转录,还可看出吴曾对黄庭坚风趣性格、某些作品流传影响的揭示。  相似文献   

15.
陈瓘主要活跃在宋哲宗、徽宗朝,对当时的政治和学术影响深远,但因攻击王安石及其变法,屡遭曾布、蔡京等权臣打击,一生颠沛流离,官职不显,致使今日流传的陈瓘基本史料和作品多有讹误。以《四明尊尧集》《宋陈忠肃公言行录》等基本史料为基础,得出结论:陈瓘生于嘉祐二年(1057),卒于宣和四年(1122),是陈渊之叔父,而非叔祖父。另外,关于陈瓘作品还存在讹误:《吴江作》(又作《鲈乡亭》)《垂虹亭》《送侄刚胜柔诗》三首诗分别为林肇、王禹偁、邵雍所作;《代舅曹使君知筠州谢表》《代仓部知吉州谢表》《代仓部知池州谢表》《代叔父知南安军谢表》四篇表文乃吕祖谦所作;《代贺皇太后生辰表》《代贺明堂礼毕表》二文乃秦观作品。  相似文献   

16.
与以刚健雄浑的男性化审美风格为最高理想的古典诗歌不同,唐宋词在整体上具有女性化的审美特征。从发生学的角度,这一特征的形成与三大因素有关:第一,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女性化或者说双性化因子是其前提条件;第二,中唐以后“不在马上,而在闺房”的时代精神提供了现实土壤;第三,词体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本身所具有的“要眇宜修”的文体特征是其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圆圆曲》是吴伟业七言歌行的代表作之一。明末清初动荡的社会背景,陈圆圆风雨飘摇的身世遭际,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也赋予了该诗巨大的历史价值,故历来此法备受关注,研究成绩斐然。本文梳理了相关研究资料,试图从其历史真实性、创作时间、主题意旨、艺术手法,及与《长恨歌》等同类诗作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对近三十年来《圆圆曲》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以期在总结中理清脉络,进而寻求新的学术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明代的前后“七子”尊唐诎宋,而胡应麟在《诗薮》中更进一步,全盘否定了宋诗。实际上,胡应麟基于其盛衰相继的诗史观点,认为“衰世”也蕴含了勃发的生机,对宋诗在否定中又有所肯定,对宋诗的代表黄庭坚诗歌也多有论评,特别对其学杜与用事进行了多向度的考察,较早地打破了明代对黄庭坚诗歌“缺席审判”的坚冰,直接导引了明末的宗宋诗风。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南宋史家眼中的先秦史书编撰的得与失,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南宋史家黄震及其撰写《黄氏日抄》进行分析。《黄氏日抄》中除了探讨《史记》先秦部分编纂的内容较为集中之外,考订《春秋》的篇章更多,之中也涉及到历史编撰的认识,因此对《春秋》褒贬思想和“凡例说”的批判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此之外,还有对《汲冢周书》、《左传》《国语》及《大事记》等书编撰得失的评价。《黄氏日抄》褒扬《史记》先秦史部分的采撰与体例设置,将北宋史家苏辙所撰的《古史》与《史记》进行专门的比较研究,通过两书编撰的优劣得失来总结宋代先秦史编纂的经验和教训,评《古史》之长并对《春秋》“褒贬”和“凡例”说进行批判。这种从比较的视角探讨宋代历史编撰的思想与实践以及时人对这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有助于后人了解不同时期史家对古史的认识,以及宋人关于先秦历史编撰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唐宋关中政治变迁与感觉地理意象地嬗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唐宋诗歌中关中及秦岭文化意象地变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认为,唐宋时期的关中地区经历了从帝都到“故都”的巨大政治变迁,唐宋诗歌中的关中地理意象也表露出迥然不同的文化感知:唐都长安既是帝国的国都所在,又是无数文人士子实现政治梦想的目标之地,因此有唐一代题咏长安的诗歌俯拾皆是,长安、关中题材的诗歌占有相当份量,以讴歌长安及关中平原“帝王州”恢弘气象、寄托举子科举入仕的政治梦想居多;宋代国都东迁,长安关中失去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关中平原周秦汉唐时代的大量历史遗迹每每触发宋代士人伤时感世的心灵,宋代的长安访古诗,总有麦秀黍离的历史沧桑感。研究还认为,在唐宋诗中,秦岭在唐代是士大夫政治顺达或困顿的分水岭,在北宋是隐士文化的象征,到了南宋,则成为爱国人士北伐抗战、恢复中原的地理象征。分析,对于认识一个具有重要政治地理意义的传统政治中心地区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的嬗变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