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在我国倡导"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新工科"的提出将成为促进工程教育全面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新工科"的建设实际是建立在中国多年来积累的实践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重大挑战等问题之上的。无独有偶,西北联大在其处于特殊历史时期下的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理念、方式和当前"新工科"时代的育人目标、人才培养特点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相似性。西北联大高等工程教育具有极大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其所强调的工程教育结合实践、课程设置培养全面型人才等各方面的探索,成为当前工业4.0模式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下探求"新工科"发展路径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北联大是抗战时期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两朵奇葩之一,它应全民抗战的现实需要,踊跃宣扬抗战爱国思想,积极灌输、培养师生以军事思想、社会责任意识,并组织师生积极投身于支持抗战的宣传、民众发动、军事技能培养、战时资源准备等方面的实际行动中去。同时,它在师生的学术研究与学养提高的领域迸发出了比以往更大的热情,作出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它所体现出的完整的战时教育思想及实践是当时国内高等教育战时教育思想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西北联大不仅秉持独特开放的办学理念,而且培育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西北历史研究就是其中之一。西北联大时期的西北历史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效:对西北的历史文物古迹进行了考察、发掘与保护;撰写了大量高水平、开创性的学术论著;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加强关于西北历史的相关内容。西北联大对西北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为西北历史研究特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转向"的重要标志;客观上为国家未来西部开发建设战略的规划、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要纪念西北联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省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国立北平研究院等四校一院奉命西迁西安,复迁陕南汉中,形成战时我国最大的两个大学联合体之一--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西南联大几乎全部北归不同,西北联大除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迁回原址复校外,在西北留下了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等国立五校。今天的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院校,与西北联合大学均有源流和传承关系。西北联大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是中国高等学校区域分布由"点"、"线"布局向"面"的布局演化的历史性转折,它将高等教育制度系统地传入西北,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它从知识、思想、文化等方面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社会进步,为战后中国西北建设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蓄积了宝贵的人力资本;特别是它凝聚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共赴国难的团结精神,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凝聚了两大光荣传统:文化传统与革命传统。我们希望通过回顾西北联大的历史,更加全面地了解20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精神传统、传承和文化创新,诚邀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共襄盛举。  相似文献   

5.
将20世纪上半叶陕西法学教育的发展划分为西北联大前期、西北联大时期和西北联大后期三个阶段。基于民国档案与原始期刊,勾勒出1937年9月到1949年期间法学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研究结论认为:在晚清与五四运动前后,陕西乃至西北法制体系与法学高等教育虽有一些萌芽,但极为稚嫩和微弱。西北联大以其"一切为了抗战"的法学教育理念和实践,承袭了京城法学教育衣钵,续接了陕西法学教育的学脉,引进了西方法律思想及教育体制,奠定了当代法学教育的基础,启蒙了民众的现代法律理念,开启了西北地区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初步融合,其法治思想与精神和开发西北的历史重任,至今仍为西北学府所传承。此外,还在工程技术立法、农业技术立法、预防疾病立法、师范高等教育立法方面作了开拓性探索。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其子体学校或相关学校工业经济管理教育的萌芽和生长的历史考察,勾勒出其基本历史脉络.研究认为西北联大工业经济管理学科适应抗战时期内迁工业的发展,萌芽于西北联大时期,成长于西北联大子体学校西北工学院时期,并形成从师资、学生、教材教法,到课程建设的一整套成熟经验,从而填补了中国北方地区高等教育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西北联大作为抗战时期的两大高等教育联合体系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学术自由是西北联大文化的重要体现,其主要特征是:健全具体的制度建设是学术自由的基础;兼容并包、勤奋敬业的师资力量是学术自由的保障;丰富多样的学术演讲和学术交流是学术自由实现的重要途径;种类繁多的校刊、期刊和学会营造了良好的学术自由氛围;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学术自由的重要环节;灵活多样的选课机制和学习平台使学术自由在本科教育中得以实现。西北联大的学术自由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族危机背景下,边政学作为一门专门学问应运而生。国立西北联大组建后,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应对民族危机,关注边政问题,进行了关于边疆问题的一系列学术考察活动;积极组建边政学系;成立边政问题学会及主办学术专栏;并撰写、出版了大量关于边政学的论著。西北联大的边政学研究为边政学的奠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传统学术的转型及现代学术的建立具有开拓与示范意义;并对构建民族国家与民族认同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社会教育"与"社会的教育"的早期论争,形成了"社会教育化"与"教育社会化"的源头,出现了"社会教育学"与"教育社会学","社会即教育"与"教育即社会"等理论形态,并在论争的过程中出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社会的教育功能"的不同特质。表明通过社会管理可以实现社会资源对教育的开放与教育资源对社会的开放,以此推动终身教育的实现和找到学习型社会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西南联大的"南渡北返"与西北联大的"扎根西北",都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学精神的"最高表现"①. 关于南渡北返,冯友兰先生撰写的西南联大纪念碑文有这样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分合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新见历史档案、报刊文献,清理和还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母体与子体演化的历史脉络,重新反思和认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研究结果表明:1937年9月10日成立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母体与其子体,即国立西北五校——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从1937年临大成立至1946年各自回迁复校,具有分而有合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研究客体。其母体与子体在大西北历时九年艰苦卓绝的办学过程,形成了人文社科、理工农医完整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拥有505名教授和1 489名员工的师资队伍,毕业学生9 257人,五校均开始招收研究生,奠定了中国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并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储备了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2.
陕西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两大源头:陕源与京源。在陕源即将断流之际,京源济陕,成为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再生之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诞生,曾成为中华民族危难时期,支撑和延续中国高等教育的擎天柱石;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五校分立,促进了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其办学传统与精神,对陕西高等教育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学与民族精神血脉相连,近代中国大学是民族精神的坚强堡垒。西北联合大学的民族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各环节,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从西北联大的历史文物、校歌的民族情怀和办学实践的精神导向三方面,可以看出西北联大民族精神的特色与现实借鉴意义:大学教育须确立坚定的民族精神导向以指导办学活动;办好大学须增强危机与忧患意识,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深化大学历史研究,有益于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及其分立各校作为西部文化中坚,薪火传承。在学科建设上,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在育人特色上,砥砺品性,通专并重,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其历史启示在于: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是西北联大取得丰硕办学成就的强大精神动力;依靠大师西部同样能办出一流水平的大学;学科积累和师资建设是大学成功的重要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特色是衡量大学办学得失的重要标准。抗战时期大学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历史学系作为西北联合大学和国立西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抗战教育、人才培养、边疆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是抗战时期国内著名的两所大学,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页.抗战促成了联大的诞生,也成就了中大的辉煌.两校在极其艰难的历史条件下,汇集了大批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生,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在抗战期间,两校除共同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不懈努力外,在迁校过程、发展背景、组织形态、教育理念诸方面异多于同,各有优缺.  相似文献   

17.
“后发外生型”的中国高等教育始终面临着制度调和与区域均衡的双重挑战。1927-1937年前后,面对日益严峻的内忧外患,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初步发展了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在此过程中,制度借鉴与结构调整成为当时高等教育发展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从北平大学的出现到西北联大的建立,这一变迁过程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制度移植的本土化尝试与区域分布的均衡化努力。前者是主动应对,处理国外与国内的制度差异;后者为被动承担,侧重东部与西部的格局调整。无论是制度移植的本土化过程,还是区域分布的均衡化努力,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两大问题,西北联大建立的历史轨迹则为这两大问题提供了历史的思考与改革的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