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现行农业国内支持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策至上,法律基础薄弱".从促进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和纳税人利益以及规范政府农业国内支持行为等角度出发,非常有必要将农业国内支持制度法律化.农业国内支持制度的法律化,需要遵守适度支持、区域协调和符合国际义务等原则.从长期看,我国应当建立以<宪法>为根本法,以<农业法>为基本法,以<农业国内支持法>为特别法,辅之以相关条例和实施细则以及部门规章和地方性立法的农业国内支持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
2010年9月25日,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日本农业历史学会、韩国农业历史学会主办的第十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南农业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为"历史上的水稻、水利、水运"。参会学者代表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其中关于明清时期的水利和水运研究是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为进一步促进学界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扩大交流,本刊编辑部邀请了几位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与会专家学者,就明清时期的水利和水运畅谈自己的观点,以期进一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对张西堂先生的<诗经>研究进行评析,以其<诗经六论>为依据.张西堂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乐歌总集;古代并无采诗之事,故亦无古诗三千而取其三百之事;孔子删诗亦不可信;关于<诗经>的体制,张先生认为"南"与"国风"不同,南、雅、颂都是乐器;张先生驳斥了<毛诗序>之种种谬妄,对于<毛诗序>之作者,张先生亦力辨其非.对于<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张先生也有剀切入里的分析.张先生的<诗经>研究,对于后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虽然有的结论可商榷,而张先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罗列比较法和以诗证诗法,体现了朴学的严谨扎实的学风.  相似文献   

4.
扬雄准<易>而作<太玄>,在历史上引发<太玄>研究之学.汉末三国时期,<太玄>研究形成第一次高潮,推动和促进了魏晋玄学的形成和发展.晋范望<太玄解赞>成为象数学的代表之作.唐王涯注<太玄>,引入王弼解<易>方法,<太玄>义理学张显.宋代的<太玄>研究极为兴盛,对宋学尤其是象数学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明清两代,<太玄>研究转入低谷,但仍有值得关注的著作传世.现代的<太玄>研究更有兴起发展之势.<太玄>研究与传统学术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东汉是六书学的孕育期,宋元明时期是六书学的形成期,清代是六书学的兴盛期.古代的六书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对六书的分类和六书各书体的研究;第二,创立文字滋生理论;第三,突破<说文>的部首编排体系,改用六书统领所收之字;第四,系统地阐发六书与<说文>的条例.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农业领域商品经济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封建时代最为重要的经济部门。因此,认真探讨农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或许对突破我国传统农业经济模式,促进商品性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明清时期①农业领域的商品经济确有长足发展,在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生产以及畜牧业、林业、渔业等方面均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7.
北洋时期承继清末农业科技改良之进程,在发展农业科技方面颇有成绩,引进西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同时,注意消化吸收,进行适应性的本土化改造,为农业改良提供了条件.政府加大了对农业改良的重视力度,建立起农业管理体制,颁布了相应的规则和条例,发展农业教育,建立起高、中、初级农业教育体系,同时推进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初步形成了管理、教育、研究、推广相结合的改良体系,为农业科技持续改良和进步奠定了基础.其成果的取得既要归功于业内人士特别是农学界的努力,也不应忽视政府的推动作用.历史呈现出多面性,进步和落后有时共存一体,评价时应该有所区分.历史具有连续性和交互性特征,北洋时期不是独立历史之外的特殊时期.深入考察北洋时期农业改良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技改良与农业发展的多重关系.  相似文献   

8.
家庭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关注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发现:相对于学术界近年来对现、当代家庭小说的高密度研究,对明清时期五部长篇家庭小说<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以及<歧路灯>的研究则显得相当薄弱与不足,这一很早就引起学术界注意的课题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专门的研究体系.文章通过对明清时期长篇家庭小说研究现状的述评,重新审视了这一课题的学术意义及价值,并分析了这一课题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明前期北方灾荒与农业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政府不作为、农民贫困及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与明前期北方农业开发恶性互动,明代北方地区旋即陷入"开发→贫困→灾荒→开发"之区域贫困化怪圈.时人反思,农业开发应以富民为要,且以增加政府投入、加强管理及重视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为良方;而强化社会保障功能,改善开发区人民生产生活观念与方式,实施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是明代北方农业开发的历史昭示.  相似文献   

10.
自南宋刘辰翁开小说批评之风后,明清之际出现了小说评点的第一次高潮,其中张竹坡之批点<金瓶梅>为杰出的代表.张竹坡对<金瓶梅>批点中借鉴当时流行的八股文法,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评点理论,对后世的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是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成熟期和高峰期,该时期的叙事理论与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叙事学的"国情"特色,具有标本或示范功能.<明清叙事思想研究>分四个层面对此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即:从体制形态看明清叙事思想;王国维、梁启超的叙事思想;报刊语境、读者意识与近代叙事思想的变化和明清小说的叙事艺术.其研究的切入点和体例设置独具匠心,视野开阀,思路清晰,尊重历史,新见迭出,从整体上凸显了明清叙事思想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2.
由山东理工大学曹俊杰副教授撰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2003年12月出版的<开放条件下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以下简称<发展>)一书,将我国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放在开放环境下进行研究,不但揭示了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而且将省区的区域农业研究与全国农业和国际农业研究有机统一起来,可谓是"研究小区域,学术大视野".笔者读后受益匪浅,兹将书中几个新视点推荐给大家,以期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十几年,西方美学史的研究,不论是断代史、国别史、专题史、范畴史还是专人专论,都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对西方美学发展历史的材料、观点和思想的整理、挖掘也更加深入.1999年出版的由蒋孔阳先生和朱立元先生领衔的七卷本<西方美学通史>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该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在内容之全面性、史料之丰富性、思想之深刻性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围绕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历史过程与指导思想这两个问题,分别对古代图书分类中居正统和主导地位的"七分法"和"四分法"展开叙说.着重论述了"七分法"的代表作<别录>、<七略>、<七志>、<七录>和"四分法"的代表作<中经新簿>、<晋元帝四部目录>、<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的演进历程和思想特色;同时对以南宋郑樵为代表的非正统分类法作了分析.指出,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于保存历史、传承文明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5.
<汉书>文学研究从古至今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古代<汉书>研究历史,多为零星的评述与感悟,以简要概括与评点的方式为主,而缺乏系统研究,但总体评价较高.现代以来,特别在当代,较之<史记>文学研究的全面繁荣,<汉书>文学研究不但相对冷落得多,而且更缺乏一种整体性的宏观架构和综合研究,对<汉书>的文学评价至今仍基本在低调徘徊.扭转<汉书>文学研究状况的根本前提,是必须承认<汉书>在文学史上也应有其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是云贵苗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央政府废土官、设流宫 ,加强了统治 ,同时封建地主制经济逐步取代了封建领主制经济 ,绝大多数地区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时期 ,大量汉族人民进入苗族地区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促进了苗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在"十表"中,<秦楚之际月表>最为独特."变"是司马迁研究历史时关注的重点,秦楚这一时段是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中,司马迁详细记录了"汉定百年"以来的诸侯国变迁史,记录了汉兴百年来分裂与反分裂的历史.以<吴太伯世家>为"世家"第一是有深意的."让"这一历史进步的担当既承担了司马迁关心政治秩序的责任,同时也映现了司马迁追求大治的思想境界."让"是司马迁政治理想的真实写照,承担了司马迁以"让"明礼、以礼规范社会秩序的思想意图.司马迁以<伯夷列传>为"列传"首篇表达了以仁义关心民瘼、反对暴政、反对争权夺利的思想.在研究夏商周秦兴衰之理时,司马迁积极地肯定了礼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表达了赞成周礼的思想.此外,<伯夷列传>是司马迁交待史述原则的重要篇什.  相似文献   

18.
1962年9月,中共中央八届十中全会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该文件的出台,使农村形势逐渐转好.同时,由于历史的局限,"农业六十条"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因此,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一条例,并从中获得历史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9.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前途和未来.因而在全面策划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思维方式,改进发展方式,挖掘资源潜能,增强发展能力,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通过科技先导,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优势·以厚积薄发、"强身健体"的方式,抓住主线,重点突破,从根本上增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相似文献   

20.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素以"言皆精练,事甚该密"而著称,但是,明月之珠不能无瑕,夜光之璧不能无纇.本文以其中的<赵尹韩张二王传>为例加以考证,发现传中有事而不核的舛误,现录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