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申报》与近代上海剧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申报>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中文报刊之一,它与近代上海戏剧艺术尤其是近代上海剧场的发展具有良性互动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于戏剧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是近代中国文化与艺术传播史上的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2.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开埠后半个多世纪内,上海商业从商业布局到商业行业,从商业资本到商人构成,从商业网络到商业功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一系列变化表明:上海不仅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式商业,而且出现了经营新式商业的商业资本家,其经营方式已日益资本主义化。同时,上海近代商业网络初步形成,商业信贷功能也日臻完善。这就标志着上海商业现代化开始启动。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传教士报刊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孕育了中国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中文刊物,首开近代新闻史先河。而清末影响最大、发行最广、时间最长的《万国公报》则是近代传教士报刊发展的最高峰。对这一首一高两份刊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19世纪传教士报刊从纯宗教性刊物向现代报刊发展的世俗化趋势:传播者由洋人主办主笔到华人主编主笔;传播对象由底层逐步上移到中上阶层的士人、官僚;传播渠道由海外逐步发展到沿海和内地;传播内容由传教义到报新闻的世俗化转变,由介绍科学到引入社会学以传播思想;传播效果从默默无闻到朝野关注。近代传教士报刊既是西学东渐影响中国的重要媒介,其自身也为中国的传播环境所改变,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电报潮流的兴起,电报知识首先成为近代中国报刊传播介绍的内容,电报新闻成为近代报道的重要信息。上海至欧洲海底电报线的修通,催生了近代中国新闻通讯业。《字林西报》和《申报》等近代报刊的电传新闻揭开近代中国新闻电讯时代序幕,推动近代中文报纸发行号外,极大提高了新闻时效和新闻业务水平。新闻界为争取新闻电报减价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斗争,促使近代中国新闻业迈入新闻电讯时代。晚清电报的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在中国近代化的转型中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5.
传教士创办中文报刊的最初目的是宣传基督教,中国第一个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即为典型的宗教报刊。19世纪30年代《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创刊后偏离了这一宗旨,开始把重点从传 教转至宣传西学,实现了从传播宗教到传播西学的转变。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了非宗教性报刊与 宗教性报刊并存的局面,进人20世纪后又回到了宣传基督教的原点。传教士中文报刊经历了一个从传 播宗教到传播西学最后又回到传播宗教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西方人将近代媒介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将近代新闻传播观念移植到了中国.这一过程体现着观念的现代化与观念的中国化的辩证关系.本文关注近代第一批新教传教士所办中文报刊的定位,从译名"统记传"入手,探讨"杂志"一词经历着由试用词、过渡词再到通用的专门词汇的变化过程,而"杂志"成为流行词与日本方面关系非浅.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前后穗港澳三地的报业,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鸦片战争前20年间,澳门是华南地区报业的中心,共有8种葡文报刊出现,其中《蜜蜂华报》是第一份近代报刊。鸦片战争前广州出现了一批外国人办的中文和英文刊物,共有7种。鸦片战争后,香港很快成为新的近代报业中心,先后出现了多份英文和中文报刊  相似文献   

8.
报刊作为阶级斗争的舆论工具,历来受到中外各阶级的重视。上海是中国近代报刊的主要发源地,其产生发展与兴盛不仅同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西学东渐之风紧密相联,而且直接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体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时代脉搏。本文谨就近代上海资产阶级报刊与中国近代革命的关系和影响方面略作述论。  相似文献   

9.
报告文学在我国萌生、发展以至形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已经走过一百余年的途程。从它的发展史来看,它的繁荣、壮大,绝非偶然。一时代需要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诞生与发展,首先是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在我国,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近代资本主义开始产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报刊事业的发展,为我国报告文学的萌生准备了物质上的前提条阵。自1833年8月在我国境内(广州)出版了《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这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后,1858年11月15于香港创刊了第一家中文日报《中外新报》,1861年11月创刊了上海第一家中文报纸《上海新报》,随之,《华字日报》、  相似文献   

10.
凡人论及中国现代化报刊之始,无不提及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特别对英国伦敦布道会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和米怜) William) Milne)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和德籍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于1833年创刊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论述较为详尽。因为前者为第一份现代化中文报刊,后者是在中国境内所办的第一份现代化中文报刊。但对创刊于上海,刊期最长专论教事的《圣心报》则很少提到,亦无专文论及。仅方汉奇同志在《中国近代报刊史》(1981  相似文献   

11.
有关历史学内容的报刊的出现,既是史学近代化的产物,又促进了史学近代化的发展。近代报刊为新史学产生、发生提供了平台,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近代报刊,就不可能产生近代新史学。近代报刊促进了史学理论更新,成为学术争鸣、争论与交锋的阵地。在这一过程中,近代史学学科产生,锻炼与培育了新型的史学人才,产生了有影响的史学大师;形成了不同学术旨趣的史学流派和史学思潮。近代报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1世纪,信息化对报刊的形态、发展提出新课题。应当从振兴民族大业、学术创新,从时代性、民族性的要求,思考报刊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申报》是近代上海颇具影响力的商业报刊之一,自创刊以来,刊登广告便是报社的一大业务。1876年的《申报》广告,是当年上海社会经济的缩影,其内容涉及拍卖、医药、住房、交通等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1876年上海洋货丰富、医药热销、洋房耸立、交通便捷的新面貌,反映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在上海的并存和融合。同时,1876年《申报》广告也显现出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问题,从正反两面呈现了近代上海社会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近代报刊的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绅士阶层着眼,考察了他们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发现绅士阶层对近代报刊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之中,有些人为近代报刊的出现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有些人直接创办和主持近代报刊,更多人为近代报刊提供稿件,还有些人为报刊提供了政治、经济条件。这些开明绅士共同促进了近代报刊的发展,但也有一批顽固守旧绅士对近代报刊进行了抵制,他们设置重重障碍阻碍近代报刊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绅士阶层概念的梳理,考察绅士阶层与近代报刊发生联系的原因.揭示了绅士阶层与近代报刊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报刊史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发展迅速,相继出版和发表了一些著作和论文。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发展进程、史料价值以及外国传教士与近代报刊、近代妇女报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目前中国近代报刊史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范围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5.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一个商业都会,在20世纪20—30年代,其都市文化已达到近代中国的高峰。在上海都市文化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商业化,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化,企业化,广告业的发达,文化商业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论近代报刊与中国现代化意识的交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两方面论述了近代报刊与中国现代化意识之间的关系。近代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对于近代中国主要社会思潮———现代化意识的萌芽和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是现代化意识的引进者、培育者、刺激者和普及者;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意识的发展也给近代报刊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生存环境,使得近代报刊具有了与时代相适应的特殊性质、功能、地位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祝雨倩  鲍静 《国际公关》2022,(3):133-135
《中外新报》是美国传教士玛高温(DenielJe-romeMacGowan,1814-1893)所创办的宁波第一份中文报刊,其媒介记忆见证并参与了报刊业近代化的进程,为宁波近代报刊"开风气之先".《中外新报》是宁波近代中文报刊的鼻祖,有着开端早与外来化的特点.其创刊时间比《遐迩贯珍》晚九个月,同时,比《六合丛谈》早两年...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最早的妇女报刊是1898年在上海创刊的《女学报》,这是晚清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近代报刊在中国的出现以及晚清自办报刊的热潮是妇女报刊诞生的大环境;晚清妇女解放思想的萌生及其实践是妇女报刊产生的直接动因;晚清自话文运动的推广与妇女报刊的出现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近代中国民族政治史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近年来国内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线索,着重从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民族政策、近代民族关系、近代民族地区新政和边疆危机等方面,对学界关于中国近代民族政治史的研究做了初步地梳理,以期从一个层面描述中国近代民族政治史的研究概况,文章同时分析了目前中国近代民族政治史研究取得成绩的原因及其局限性,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中国近代民族政治史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宁树藩先生《怎样评价范约翰的(中文报刊目录)》提出反批评,再次肯定范氏《目录》的历史价值,重申该《目录》过去为中国新闻史工作者所忽略,并举例说明研究近代早期新闻史必须重视报刊以外的有关史料,尤其是教会和外文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