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锋派”、“先锋文学”作为对当代中国诗歌运动和小说现象的某种指代 ,多年来已广为评论界所谈论。在小说领域 ,苏童可称得上是先锋派的核心作家之一。在他的小说创作中 ,一方面积极实践着先锋的创作理念 ,一方面又尝试着用他所说的“老式方法”进行写作。这“老式方法”中不能忽视的一种便是象征手段的运用。“枫杨树”、女性、生命、死亡……无不被他拈来以构建其作品浓郁的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2.
穆时英在左翼文学的影响下开始普罗小说的创作 ,被誉为“普罗小说中之白眉”。但穆时英小说与普罗小说之间存在着差异 ,暗含着穆时英后来向“新感觉派的圣手”转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新写实”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今天回顾这股文学思潮 ,可发现其中超出文学价值的文化特质。在文化态度上 ,“新写实”是立足于现实来择取中西文化传统的 ;其文化表征从外及内依次呈现为凡俗文化、中年心态文化和生命哲学文化 ;而最终的文化指向均是市场和大众。“新写实”小说的文化选择代表着转型期中国人生活的“样法”。  相似文献   

4.
论沈从文小说的宿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小说具有独特的宿命色彩,表现为三种情形“必然”所导致的宿命,寓于“偶然”中的宿命及“循环”式的宿命。作家试图通过以“美和爱的宗教”为核心的生命意识超越这一宿命,但对“此在”的理性判断使其最终又回归宿命。其小说意义的重心在于企图超越宿命悲剧的过程之中其一是从生命的深层对封建主义的有力一击;其二是启蒙文学在生命美学上的一次闪光;其三是建构生命存在的理想形式;其四表现为从生命的根柢对文化重建的一次努力。  相似文献   

5.
论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政治理性主义,即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服务;新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现实基础是革命与强权国家。基于此,其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发生、勃兴、沉寂与回潮四个阶段。即20世纪20到40年代的“革命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以及“延安文学”标志着中国新古典主义的发生;通过新的文学生产机制的建立,头二十七年文学昭示着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勃兴;新历史小说与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新写实小说的出现意味新古典主义文学的沉寂;20世纪末官场小说的繁荣则是新古典主义的回潮。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家马原的“叙事圈套”在突出叙述主体、实验西方小说叙述技术的同时.淡化了文学的审美主体和生命意识.忽略了民族生活经验和叙事文学传统。所以说,马原在文学主体与个性解放方面有所贡献的同时。却只注重西方现代“超验”,忽略了民族审美体验;只注重小说技术美学,而忽略了小说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7.
林徽因小说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的小说创作,描绘了特定情景中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负载着较丰厚的人文内涵;在艺术上追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实验中国小说文体的热情;她的小说既体现了京派小说的一般风貌,又显示着作者鲜明的文学个性,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文学的外部研究而言 ,梁启超发动小说界革命 ,弘扬小说的社会功能 ,具有比“文学现代性”更为宏伟、更为中心的“历史现代性”意义。就文学的内部研究而言 ,梁启超强调小说的文学性质及其在文学中“最上乘”的地位 ,使之从边缘走向中心 ;系统论述小说的艺术魅力 ;引进西方文论术语 ,为小说进行流派划分等等 ,体现出现代批评的特征。所有这些 ,在中国文学与文论由古典传统向现代形态转换的过程中 ,具有深远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阿成作为一位多产的作家,总是坚持自己特有的文学视角,在自己的文学天地中不断耕耘着。“平民意识”、小说情节的淡化和生活化是他的自觉追求。同时,他在自己创作中尤为注重“诗意”的构建,寻求灵魂的栖息地,找寻人生的支撑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西方文学史中文学与疾病的事实联系出发,着重从比较文学角度和文学主体生命机理的视野,探究二者联系之奥秘。它们是:文学与医学在交汇中互惠互利;文学主体成功与否与其整合意识结构中的介入,生命意识的自觉、强化程度有很大关系。在此基础上,悟出它们的实践意义:文学与医学加强合作,在经济大潮中大有用武之地;正视文学主体活动中的生命状况特别是负生命状况的“小背景”。  相似文献   

11.
《路得记》是一篇抒情韵致的文学典范,字里行间流动着诗情,透露了关于历史和生命的抽象命题。它的田园牧歌情调,构就了一种“诗化小说”的文体特征。《路得记》就文体展现的浪漫诗意而言,是一篇出色的“诗化小说”;而从内容涵盖的丰富意绪来讲,它又称得上一曲动人牧歌。  相似文献   

12.
丘东平的抗战小说描绘炮火纷飞的战场,但不是对前线战事的简单实录;他的抗战小说渲染豪迈的英雄主题,但不是宣传流行的政治理念;他的抗战小说塑造英雄人物,但不是为了呈现“好”与“坏”、“勇敢”与“懦弱”等二元对立的命题。他的笔触锋芒超越了文学功利层面直指战争的本质和人物在战争语境下的复杂心理,描述战争给个体生命带来的摧残和人性的变异。在当时充满政治斗争气息的抗战文学格局中,丘东平的抗战小说显得别具一格和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3.
心智残疾在艾丽丝·门罗的成长主题作品中实现了残疾主题的内在意义与象征功能两者的紧密结合。在门罗的笔下,少女主人公生活的世界存在着残疾和死亡等与“成长”相悖的客观事实,而这些也表征着主人公成长道路上的风险和难关。随着门罗创作风格的发展成熟,她的残疾书写呈现出女性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危机、理解危机,最后克服危机的演进。门罗对心智残疾的描摹和探究突破了传统文学中的隐喻功能,体现出深刻的生命哲学思考和对当代社会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中,以阎连科《日光流年》《受活》等为代表的逆时针时序叙事引人注目。于此,在由死亡开启的逆流时间中,作家强调生命的终结,凸显童年的存在,站到童年与死亡的两端深刻反思时间、存在与死亡之关系;同时,其时间返源的旅行也昭示了乡土作家身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之间的迷惘之态。以生命观与文学观视之,乡土小说之逆时针时序叙事蕴藏着“向死而生”的力量,只是由于宿命主导、人性劣根、权力文化痼疾等原因,其能否真的绝处逢生有待商榷。就逆时针时序叙事之社会学效应而言,乡土小说这种“不可靠叙述”方式,既为乡村现实及重大历史的探查敞开了多向度解读的可能,也为公共话语的打造和文学公共空间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与中国生命美学相继出现。作为寻根思潮的早期力作,《黑骏马》走入偏远草原,以凄美的爱情悲剧揭示草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疏离,展现“失根”之痛。以“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美学为视角,《黑骏马》的寻根叙事展露着“生命”的终极关怀。这种解读从一个新的角度确证了《黑骏马》的精神内容,为寻根文学的意蕴阐发提供了新的理论途径。在生命美学视域中,《黑骏马》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剖析,将草原传统思想、女性价值认同、文化的时代冲突等现实问题置于终极的“生命”关怀之中,以文学的力量加强了民族情感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英国文学中的哥特式因素与哥特式小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哥特式因素”在英国文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它的定名与“哥特人”及“哥特式建筑”不无关系 ,它具体包括幽灵鬼怪、邪恶力量、古堡、修道院等因素 ;而“哥特式小说”又是由哥特式因素编织而成的复杂的文学样式 ,它对英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分为“筋骨型”与“皮肉型”两类,而重庆作家胡润森的小说则体现了“筋骨型”文学的特征,在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发展中,“筋骨型”文学是值得重视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化总体上形成了一种以西方文化为指归的现象。探索小说家在不断更新变动的世界文学新潮中,也包括在后现代文学思潮中吸取养料和触发灵感,进行着“自反”叙述、时间拆解、迷宫叙事等方面的探索和实验。这些作家与西方文学范本所建立的“个人联系”已成为不争的文学史事实。  相似文献   

19.
曹文轩成长小说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文轩作为第四代儿童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在成长小说的创作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本文从扶助少年精神生命的成长、凸现“异境”中生命的升腾和“追随永恒”的悲悯情怀来阐释其作品内在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阅读残雪的小说,需要寻找区别于传统阅读方式的可行性途径。残雪把自己的小说定位为“诗小说”,可以从她的创作历程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质中找到依据。在残雪的小说中,“诗”与“小说”的结合既表现在内容层面,也表现在风格层面,“诗小说”是残雪创作独特性的真实内核,也是其文学世界最生动的呈现。残雪的“诗小说”与其文学观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她处理真实的方式是荒诞化和呈现现实的不确定性,与现代主义诗学的基本观念相契合。这也是其“诗小说”观念的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