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传统训诂学和现代语言学方法,对白居易诗歌中"婢妾鱼"、"当头"、"蓝尾酒"、"流例"、"生菜"、"限剂"、"鸭头绿"、"得力"、"断送"、"得事"、"回灯"、"开素"、"拈酒"、"向道"、"省向"、"下口"、"占断"、"不惯"、"采成卢"、"耳冷"、"非意"、"温暾"、"无藉在"、"眼冷"、"一向"、"应是"、"意似"这27个既不同于先秦两汉、又不同于现代汉语、且未为前人所发或前人释义未能尽确的"名物类"、"行为动作类"及"情貌类"的俗语词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在新形势下考察干部,为了达到既知"长"又知"短",既知"面"又知"心",既知"往"又知"今",既知"能"又知"绩"的"察人"目的,真正把好领导干部的"入口关",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处理好"现实"和"历史","多数"和"少数","份内"和"份外","面上"和"私下","新同事"和"老同事","亲朋好友"和"冤家对头"等六对关系,探讨新形势下,搞好干部考察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斯宾诺莎建构的以"理性神学"为基础的道德哲学形态结构展现为"神"—"自由"—"人的心灵",它是以"知神"和"爱神"为出发点,以人的"自由"、"幸福"和"至善"为归宿点。斯宾诺莎断定"神"是唯一"实体",取消人的自由意志,将"人的心灵"作为"神"的"属性"的"样式"置放在因果必然性秩序之中。其最终目的是让"人的心灵"从为"被动情感"所奴役的"自然形态"和为理性所指导的"主动情感"的"理智形态"过渡到"神人合一"的以"自由"、"幸福"和"至善"为标志的"伦理—宗教"形态。  相似文献   

4.
儒家"仁"、"仁政"、"人本"、"留余庆"的思想及儒家"灾害观"、"贫困观"、"财富观"中的"慈善意识"经常会在引用中与现代慈善理念混淆。事实上,"博爱"与"等差之爱"、"君王之惠"与"公民权利"、"慈善特权化"与"公民责任"以及"明哲保身"与"爱之慈善"有很多背离之处。认为"宗法"与"礼教"两大思想是导致"人本源"的儒家"慈善意识"与"神本源"的现代"慈善理念"发生冲突的关键所在。建设中国特色慈善文化必须扬平等、弃等差,扬责任、弃恩赐,纠正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越位"现象,克服"明哲保身"思想的局限,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营造"团结互助"的社会新风尚。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证"豚"字的甲骨文形体,并从我国古代文化的角度考释"豚"字,证明其为"阉割后的小肥猪"之意,重新辨析了"豚"字家族中"豚"、"豕"、"彘"和"豬"四字。"魨"和"臋"在音义上和"豚"有密切的联系,"魨"、"臋"和"豚"是同源词。  相似文献   

6.
《广雅疏证》以"凡"语说明"名"、"实"、"义"关系情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雅疏证》以"凡"语说明"名"、"实"、"义"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两种情况:一、以"凡"语说明某些"实"之得"名"缘由和某些"名"所指的"实"的内容范围,指明"名"与"实"之间的关系。二、以"凡"语说明相同、相近、相因之"义"分别用相同之"名"或音同音近之"名"表示,指明"名"与"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虚拟"是鲍德里亚后期思想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要深入理解这个概念,就必须领会其所表达的时间性的内涵,即"现实"和"虚拟"的"共时"的"双重化"的运动."双重化"包括"重复"和"差异"的维度:"重复"强调"虚拟"作为"现实"的"意义"增殖的维度,而"差异"则强调二者之间不可缩减的"间距".数码技术的"罪行"正是用"实时"取代了"共时",用"同一"扼杀了"差异".  相似文献   

8.
"卖"的含义是以东西换钱,与"买"相对.经引申,"卖"又有发卖、卖弄、背叛、欺骗等义项.古代汉语中表示"出售"这一意义的词还有"贾"、 "酤"、"沽"、"市"、 "贩"、 "售"、 "资"、"鬻"、 "粜"等.  相似文献   

9.
经济道德分为经济发展道德、经济运行道德和经济交往道德三层次。与此分别对应的"利群"、"互利"、"利他"三原则和"效益结合速度"、"效率兼顾公平"、"局部协从全局"、"目前虑及长远"、"勤劳俭仆"、"公平竞争"、"循章协作"、"诚实守信"、"克己奉人"、"扶贫济弱"、"解困助危"、"敬老爱幼"12准则即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10.
笔者采用罗克奇价值观问卷对新生代蓝领工人的价值观及其对职业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对新生代蓝领工人而言,最重视的5项终极性价值观依次为"舒适的生活"、"家庭安全"、"幸福"、"自尊"和"真挚的友谊",而最重视的5项工具性价值观依次为"雄心勃勃"、"正直"、"负责"、"心胸开阔"和"智慧"。相对上一代蓝领工人,在终极性价值观上,新生代更重视对"振奋的生活"、"成熟的爱"、"自由"、"睿智"、"美丽的世界、"救世"、"成就感"等价值目标的追求,而在工具性价值观上,新生代更重视对"智慧"、"清洁"、"能干"、"富于想象"、"自我控制"、"独立"、"礼貌"、"符合逻辑"等价值目标的追求。在终极性价值观上,新生代蓝领工人对"舒适的生活"、"快乐"、"国家的安全"和"真挚的友谊"这4项价值观的重视度显著影响着职业稳定性,而在工具性价值观上,新生代蓝领工人对"勇敢"、"顺从"这2项价值观的重视度显著影响着职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朱熹"中庸"解的实学思想,既源自二程以"实学"诠释<中庸>,又形成于对二程后学追逐"未发"而求"中"的批评.正是这一实学思想,使得朱子在解读"中庸"时,能够在二程"中庸"解的基础上,以"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解"中庸"之"中"代替二程的"不偏之谓中",强调"已发"时的随时以处"中";以"平常"解"中庸"之"庸"取代二程的"不易之谓庸",强调"无过不及"的"平常",把"中"与"庸"统一起来.这种解读既体现出朱子崇实黜虚的实学思想,又是对二程"中庸"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心雕龙》总论的"枢纽"部分,必定有论及"文体"的篇目,那就是"宗经"篇。刘勰"宗经"主要"宗"的是五经之"体"。而每一经之"体"都包括"义"与"辞"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义"是内容要素,是"体"的内在结构;"辞"是形式要素,是"体"的外在结构。"宗"经之"体"主要偏重于"辞",而又不完全废弃于"义"。  相似文献   

13.
稼轩词中的用典具有丰厚的情感意蕴.辛弃疾凭借典故的运用,抒发了"热爱"、"怀念"、"豪迈"、"歌颂"、"勉励"、"仰慕"、"惬意"、"离别"、"困惑"、"鄙夷"、"悲慨"、"忧虑"等各种复杂的感情,为运用典故抒情开创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老子以"有无"境界,对人生实有领域的观照与觉悟,就是"虚静","有无"与"虚静"合一就是老子以境界形态的"有无"思维论证人生领域"无中之有"的"虚静"与"无"之境界的合一,这体现了老子境界形态"有无"思维的特征。王夫之以万物实有为思维起点,以实有形态的"有无",即:"有"与"有中之无"论"虚静",统一"有无"与"虚静"于"有"与"无中之有"的实有境界之中,从而从哲学思维的深度论证了"有无"与"虚静"合一于实有,即"有无"与"虚静"统一于"有"与"有中之无"合一的万物实有。  相似文献   

15.
蒙古语科尔沁土语范围代词x(c):ni::"全"、"都"为复合词,是由x(c):"全"、"都"加(ni:)"全"、"都"、"总"构成.其中第一成分x(c):"全"、"都"由原始阿尔泰语* qabu演变而来,与蒙古书面语qab-"联合"、"合"、"复合"、"帮助"有同源关系,第二成分(ni:)"全"、"都"、"总"是蒙古书面语neyi-"全"、"全部"、"整个"在科尔沁土语中的特殊演变形式.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第一个提出了"精髓论",系统地论证了"实事求是"范畴的意识形态性表现在"要有这个觉悟"、"党的思想路线"、"搞好我们的党风"、"科学态度"等方面;"实事求是"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则概括为"历史教训"、"我是实事求是派"、"我们总是讲"、"走一步看一步"、"敢讲真话"、"不会过时"等.在此基础上,将"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两大范畴铸成一块"整钢".  相似文献   

17.
古代突厥语碑铭文献及写本文献中的T rik n一词,意为"有知识的人"、"学者"、"僧侣"、"僧人"、"苦行僧"、"修道者"、"修士"、"修行者"或"居士"。Toj n为汉语"道人"一词的音译,指佛教的"僧人"、"和尚"。这两个词语可作为辨别突厥语佛教文献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老子"有无合一"的境界形态哲学思维,在人生社会领域表述为与"柔弱"合一,"有无"与"柔弱"合一是对人生社会领域"无"与"无中之有"统一于"无"之境界的境界形态"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论证。王夫之以实有形态的"有"与"有中之无"合"柔弱"于实有,一方面揭示老子境界形态"有无"思维的"虚无"思想根源;另一方面,论证了实有"有无"为思维基础的"有无"与"柔弱"合一于实有之"有"的实有形态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19.
"思"与"诗"是人类"应和着道说而说"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之间既有"隐蔽的亲缘关系",又有一条"很深的鸿沟",在"遥遥相隔"的两座山上"比邻而居"。这既决定了它们"对话"的必要,又提供了它们"对话"的可能。通过"思与诗的对话",人类可以重新达乎"诗意地栖居"。这种"诗意地栖居"乃是通过"语言"的"诗化活动"来实现的。"思"与"诗"的分离导致了"语言本质"和"诗意栖居"的双重失落,而"思与诗的对话"正是人类"追忆"和"重返"精神故园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空"是佛教大乘空宗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空"?魏晋时期,中国佛教界对之有不同的理解。以"六家七宗"为代表的"格义佛教"以"无"来解释"空",或认为"空"是"本无",或认为"空"是"色无",或认为"空"是"心无",总之是认为"空"只是"无",而与"有"无关。僧肇作《不真空论》,驳斥了"格义佛教"对"空"的这些错误理解,认为"空"是"色法"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有无间性","空"不简单地就是"无",而是由"有"和"无"共同构成的。因为构成"空"的"有"和"无"都是"不真"的,所以"空"也是"不真"的,是为"不真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