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 1.1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德宏和西双版纳两个方言。芒市话是德宏方言的标准音点。就语言特点来看,傣语芒市话与壮语、泰语等台语支的语言关系最近,与侗语、水语等侗水语支的语  相似文献   

2.
江永县地处百越故地,在江永土话中有一些特殊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今天的侗台、苗瑶等少数民族的语言里可以找到根据,它们是百越语和江永土话长期接触过程中的遗留,应该看作百越语底层。  相似文献   

3.
富宁布央语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央语是新发现的一种侗台语族语言 ,与仡佬语等关系较密切 ,由于较早从侗台语族母体分离出来 ,有许多重要特点 ,深受学界关注。富宁县是仍在保留母语的布央人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富宁布央语有 3个分支 ,其语法特点相似 ,但语音、词汇各具特点 ,语言面貌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4.
古代民族志     
百越越族本是我国的一个古老民族,它的支系繁多,分布很广,所以又称“百越”(古代越、粤通用,“百越”,有的古籍上也称“百粤”)。“百越”一词首见秦人所著《吕氏春秋·恃君览》。见于史籍的百越支系主要有春秋时的于越,战国时的扬越,汉代的瓯越、闽越、南越、骆越、三国时的山越。它们与现代的壮、傣、黎、侗、水、仫佬和  相似文献   

5.
从黎语词汇看黎族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族是海南岛上的最早居民,其先民是由大陆迁移到海南岛定居的。迁居之前,它与现在的壮、傣、侗、水等民族的先民都是古代百越(又称百粤)族群。百越族群历史上曾经活动在长江以南的辽阔地区。春秋战国以前,中原汉族与百越民族的来往,主要局限于靠近中原地区的部分百越支系。岭南地区的骆越、西瓯等,当时与汉族联系尚未密切,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并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后,岭南一带才正式归入中国版图,骆越、西瓯才与中原发生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种种联系。历史文献,如《史记》,才有大量关于西瓯、骆越民族活动的记载。百越族群及其后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记录本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研究中,有论者提出,“粤语不是汉语方言,而是汉语族群中的一种独立语言。”并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1、粤语是历史上汉人南迁,与今两广地区的古百越族杂处,由古华夏语与古百越语融合发展演变成为新的第三种语言。2、以粤语跟普通话、壮语及瑶语作比较,看出“粤语的源头是古汉语”,却又认为“当今的粤语由古代的‘蛮夷’语变成观在的模样”,“是从少数民族语演变形成的”。“是一种独立的语言”。3、以三种书面材料作例证,说明粤语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差异率很大,“粤语跟普通话的距离超过‘方言’的界限”,“不能通话”,“不是汉语方  相似文献   

7.
对侗台语族同源词作比较研究时,人们会看到一种显著而又比较特殊的语音对应现象,即有相当数量同源词声母的对应,表现为舌根音与唇音的对应。这种语音对应现象,肯定有其发生的缘由。下面将对这个问题加以探讨。 根据舌根音与唇音在侗台语族三个语支中的保留和对应,可以把它们划为以下几类: (1) 仫佬语的舌根清塞音与同语族其它语言的唇音的对应。如:  相似文献   

8.
通过现代侗语北部方言中的复音词的语音形式与南岛语言的语音形式进行比较,认为这些复音词是侗语核心词汇的组成部分,与原始南岛语有发生学上的关系,保留了较为古老的语音形态,是原始侗台语的语音形态的反应。  相似文献   

9.
一、粤语是中原汉族移民带来的 汉语是汉人的语言,粤语却不是粤人的语言。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荒唐,然而事实如此。 众所周知,广东在秦代之前属于“百越之地”。“百越”乃汉语音译,又写作“百粤”,是古代南方土著的自称。其构词方法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意为“越(粤)人”。从这一语词可看出,那时候广东人的交际用语是与中原汉语有很大差异的“百越语”。但“百越语”究竟是什么样子,现在已经难以考证。唯一的“化石”,是一部分地名中所保存的非汉语因素,例如“六建”“六贺”“六谢”“六吟”中的“六”,“那务”“那霍”“那录”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总结诸家论述的基础上 ,从传说、语言、信仰、风俗、文献五个方面对水族族源试作探索 ,赞同今天的水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单一民族 ,原始居地应为今广东、广西相连的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1.
试论百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早期的华夏族,后来的汉族,还是今天的中华民族,都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古代的百越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早在新石器时代,百越先民曾经有过一次大规模、远距离的历史性迁徙,遂使其文化传播到一个相当广大的地区。其突进中原的一支,成为华夏族的主源之一,参与了中国第一王朝夏朝的创建,甚至还有可能居于民族主干和政权主导的地位。战国秦汉,是中华民族从华夏族演进到汉族的重要时期,百越民族大规模融入华夏、汉族,壮大了汉族的队伍,成为汉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今日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又至少有11个民族被公认为源出古代百越,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百越后裔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12.
在汉文史籍中屡见的"岛夷卉服"、"织绩木皮"等奇特的服饰现象,反映了古代华夏、汉人话语中的"南蛮"或越、濮系土著的树皮布文化,与中原华夏的"衣冠"文化截然不同.在民族志上,台湾阿美族、云南傣族、海南黎族、越南Bru-Van Kieu人及太平洋西萨摩亚岛南岛语族中"残存"的树皮布制作工艺,再现了这一土著文化的内涵形态.在考古学上,树皮打布石拍的发现与编年研究,反映了树皮布文化从华南起源、向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传播扩散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新出土的墓志中直接和间接涉及李白其人其诗者有二十余方,可以综合利用这些墓志以印证传世石刻和史传文献,探讨李白的生平、交游、婚姻情况,解读李白的诗歌作品,探究李白的影响,还可以从特定层面提供观察李白的材料和阐释其诗歌的方法。首先,可进一步探讨李白在安史之乱中的行踪;其次,探讨李白与古文先驱者李华、韩绅卿、韩云卿的关系,进而考察李白的复古思想与古文运动的联系;再者,通过出土文献印证李白的诗文作品;最后,通过新出墓志对李白影响的记述,可深化对李白及唐代文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对自己作《新乐府》的动机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即"难于指言者,辄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为朝廷乐府机构进献歌词,从而发扬古人以歌言政的传统,不同于其他讽谕诗创作;白居易新乐府创作的借鉴原型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毛诗》,而是取自《尚书.五子之歌》;新乐府创作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很可能被朝廷的乐府机构所采用。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中叶后,朝鲜朝著名的“三唐诗人”——白光勋、崔庆昌、李达翻然改道而学唐,使得“宗唐”成为诗坛主流。白光勋的绝句具有盛唐风韵,尾联多散句单行,三四两句构成转合,他还善于借鉴盛唐诗人融情于景,言在意外的手法;其咏史绝句具有中、晚唐风味,内容取向上,类似中唐刘禹锡,着眼于现实,艺术手法上,类似李商隐,主意事,不主情景;其歌行在内容取向上,类似初唐歌行,大都写女子闺情、边塞、歌咏文人的高风亮节等。另外,其诗歌创作并不仅仅限于宗唐,其五言古诗具有魏晋风范;其歌行的体式特征类似南北朝及隋代的歌行,用韵上,则类似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的韵律特点。其诗歌存在模仿的弊病。  相似文献   

16.
今人多从音乐角度论定词源于隋唐燕乐。因燕乐受胡乐的影响,故可推出“胡乐入华而词生”的说法。李昌集先生认为“词体的发生,乃是唐代民间歌曲和语言双双发展的水到渠成。”岳珍女士赞同“词起源于隋唐燕乐”的说法,认为李文的新说是对“隋唐燕乐”的理解有误差。虽然燕乐中的胡乐对词的发展有不小的影响,但词的音乐来源多是多元的,而“倚声填词”的方法则很古老,词的源头应包括当是六朝的梁陈新曲。  相似文献   

17.
李白对陈子昂非常敬佩,二人在诗歌创作、诗歌艺术主张等方面都有继承关系。李白以复古为革新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与陈子昂一脉相承。李白曾经认真模仿过陈子昂的诗歌,在具体的诗歌语言技巧和构思方面的学习则更多。  相似文献   

18.
《礼纬》、《乐纬》是纬书中的两种。由于古代乐学是从属于礼学的,因此,《礼纬》、《乐纬》可以放在一起研究。通过对西汉礼学的考察,可以知道《礼纬》、《乐纬》的形成与二戴礼学关系密切。在思想内容上,《礼纬》、《乐纬》主要记载了很多古代的礼乐制度和作用。《礼纬》、《乐纬》认为,礼乐在古代之所以重要并非因为它们的形式而在于它们观得失之效、反人道之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孟浩然越剡之旅考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新考察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越剡之游 ,可见其一生曾三游越剡 :首次在开元十三年 (72 5 )春至十五年五月 ,始程地为襄阳 ;第二次为开元二十一年 (733)秋 ,此即著名的“自洛之越” ;第三次系开元二十三年 (735 )春 ,因赴山阴少府崔国辅之约而至。孟浩然第一次游越剡时于广陵与李白相识 ,并在永嘉乐城与乡友张子容会晤 ;“自洛之越”时与崔国辅在山阴过从一时 ,并相约翌年春再会越中 ;第三次由襄阳始程途经江夏时 ,再会李白于黄鹤楼 ,李白以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替其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