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数字化时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乡城鸿沟演化成了乡城鸿沟和数字鸿沟的“双重鸿沟”。基于“双重鸿沟”的现实背景和框架分析了“数字鸿沟”引致的农民工“数字化贫困”及双重资本贫困对农民工市民化的阻尼效应。农民工由浅到深五个层级的“原生性数字鸿沟”会引发“衍生性数字鸿沟”,进而形成“数字化资本贫困”。“双重鸿沟”及“双重贫困”将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产生四个方面的阻尼效应,表现为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分化效应、社会发展差异的强化效应、身份认同的排斥效应以及生活方式的固化效应。农民工“数字鸿沟”的跨越需要通过“架桥”联通工程、“搭梯”进阶工程、“填沟”托举工程、“善治”弥合工程和“赋能”助推工程,从数字化硬设施、软环境、培训、教育与赋能等方面组合施策。  相似文献   

2.
假如电脑便宜到任何人都买得起,数字鸿沟就会消失吗?当今,数字鸿沟与Negroponte提出的“100美元笔记本电脑计划”产生了很多争论。在本文看来,即使拥有硬件设备或者有使用互联网的条件,消除数字鸿沟也不容易。如果旧的分化没有消除,即便更低的电脑价格也不能消除数字鸿沟,还有诸多社会文化因素需要考虑与探究。  相似文献   

3.
从数字鸿沟到数字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时代的产业格局以及全球化分工的逐渐分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数字鸿沟问题也逐渐凸现。图书馆在消除数字鸿沟中将起到核心作用。利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快捷的网络等各种优势,图书馆将在提高全民信息素养、缩小数字鸿沟、创造数字机遇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2011-2018年省份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和多重中介模型探讨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与农村贫困发生率存在显著负向关系,在考虑城镇化、经济增长等影响贫困因素的基础上,减贫效应依旧显著;数字经济的收入增长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显著,即数字经济可通过促进家庭增收和弱化收入差距的渠道影响贫困,但数据资源配置不均带来的数字鸿沟可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相似文献   

5.
数字鸿沟,是不同国家、地区差异而造成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现象,它已成为一个危及社会的重大问题,应采取扩大招生,构筑图书馆和谐的网络环境等措施,来消除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6.
关于跨越中国数字鸿沟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鸿沟牵扯到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信息资源多寡和资金、文化、就业、生活质量等问题,涉及到国家或地区科技参与能力的强弱、经济的增长方式等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数字鸿沟出现的原因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和不合理,一个国家内的不同阶层或不同地区间存在的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公众在传播技能、已有知识储存量、社交范围、信息的选择等社会因素方面的差异.在跨越数字鸿沟问题上,中国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加强政策的落实,理性地消除数字鸿沟;应大力借鉴国际通行的政策,参考他国成功举措,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之路;应积极响应和参与国际组织为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方面的工作,并为建立国际信息新秩序而努力.在跨越数字鸿沟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中国的国情,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来制定相应的政策,而不能光凭热情.  相似文献   

7.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度不同贫困线标准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效果及其最优指数区间,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影响的结构性差异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既存在"数字红利"效应也存在"数字鸿沟"效应,二者呈现出倒"U"型关系,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最优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区间位于108~160之间。分结构看,较低贫困线标准下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程度更加明显,但较高贫困线标准下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程度更大,且呈小幅递增趋势。在作用机制层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提高农户数字技能和风险管理能力,降低居民收入差距来发挥中介作用,减缓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  相似文献   

8.
数字鸿沟是人类在信息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数字鸿沟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及我国东西部地区存在的数字鸿沟的现状,阐述了我国跨越数字鸿沟的几项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技能鸿沟问题越来越明显,通常表现为认知鸿沟、参与鸿沟和性别鸿沟三种形态。数字技能鸿沟反映了人们的身体与技术之间的分裂关系,显性原因是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导致人的技能更新速度与社会需求不平衡匹配;隐性原因是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数字技能的两极分化。马克思关于劳动技能的论述为审视数字技能鸿沟提供了批判性视角,只有打破资本逻辑的圈囿,才有助于跨越数字技能鸿沟,实现数字技能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数字鸿沟到数字包容视角,解释通过数字包容策略化解数字鸿沟,尝试解决农村老年人参与数字乡村不足的难题。研究发现,当前老年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困境主要体现为数字鸿沟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的“接入鸿沟”、智能设备的“使用鸿沟”以及能力素养的“知识鸿沟”,实则反映了技术与治理、行政与自治、增权与赋能的三大困境。而实现从数字鸿沟向数字包容的转变,制度安排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制度安排层面要关注政策执行的精准度、居民需求的回应度和治理系统的适应度。在实践取向层面需遵循人本主义、简约主义和整体智治。为弥合乡村数字鸿沟,提升老年人数字包容,未来需要从组织维度助推老年人数字包容治理,从行为维度提升老年人数字参与能力,从技术维度增强老年人数字资源供给,以更好地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论证了现行因特网国际互联结算规则的不合理性,指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支付沉重的国际互联结算成本,是抑制国际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导致了"数字鸿沟"的加深,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此,提出了缩小"数字鸿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建立公平合理的因特网国际互联结算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中外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国外有“四分法”、“三分法”和“二分法”的分歧 ,国内有“三分法”和“四分法”的争论。笔者否定“四分法”及“二分法”,肯定“三分法”,并对 1997年修订的《刑法》第17条的立法方式提出了建议 ,以期完善我国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以我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国内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为考察重点,讨论数字鸿沟现象和影响;然后利用国际电信联盟(ITU)建立的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指数(IDI)的测度方法,对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城乡数字鸿沟进行测度分析;最后探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数字鸿沟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缩小数字鸿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显著性检测和超像素分割的本色织物疵点检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8年数据,从收入不平等视角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相对贫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增加1%,居民发生相对贫困的概率降低32%,数字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了个体的相对剥夺状况,原因在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高了家庭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融资约束、并促使家庭社会资本拓展。研究也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的缓解效应也存在城乡群体和年龄群体的差异。因此,让数字赋能扶贫,是治理相对贫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乡土特性,国家与乡村关系的迭演是影响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变量。结合既有理论争鸣和实践沿革,以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为分析视角,通过构建“动力层-基础层-应用层-导向层”的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与乡村关系的嬗变与重塑。作为动力层,“数字惠民”是数字共同富裕要求与数字鸿沟扩散的张力结果,为重塑国家与乡村关系症候提供了机遇;作为基础层,“数字下乡”通过技术逻辑、沟通逻辑、政策逻辑和治理逻辑推动国家与乡村从单一的“政权链接”向“政权-智技”的混合链接嬗变;作为应用层,“数字乡村”的构建凸显出“技术-结构-组织”交互递进下“现代-传统”“模糊-具体”“嵌入-协同”的关系表征;作为导向层,数字时代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促使“强国家-韧乡村”体例的产生,既为理解国家与乡村关系拓展了新视角,亦为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东西部地区的数字鸿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全球化和新经济的崛起。数字鸿沟问题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梳理数字鸿沟的含义和类型的基础上,描述分析了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数字鸿沟的现状,并从社会学关于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切入,分析了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数字鸿沟的实质;从时空伸延所形塑的现代社会制度“脱域”和“再嵌入”机制.以及西部地区具体的地方空间与信息流动空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西部地区跨越数字鸿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阿马蒂亚·森的贫困思想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马蒂亚·森在贫困理论的发展进程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于饥荒成因的分析有力地驳斥了FAD观点;权利方法是他在分析贫困机理时的一大创新;他对贫困度量的公理化为贫困度量开辟了新天地,使度量日益精细化和现代化。我国目前正在关注“三农”问题,对森的理论的介绍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贫困。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了发展经济学家关于人的思想观念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路径,诠释了农民典型落后思想导致农户家庭贫困的具体机制和路径,并通过对中国反贫困历程的反思,得出"贫困者自身落后的思想素质乃贫困之总根源"的结论,提出"思想反贫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