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化专有项翻译从来都不是语言层面上的简单转换,译者在文化专有项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文化建构的能动性。如《红楼梦》两个经典英译本中“红”字的翻译,霍克舍弃了“红”字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将其换成了英语国家人们所熟悉和能接受的“绿色”和“金色”,而杨氏夫妇在翻译“红”字时基本采用直译来保存“红”字所包含的特有的文化意蕴,就显示出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的两个经典英泽本中,杨宪益翻译“红”字时基本采用了异化法来保存“红”字特有的文化意蕴,而霍克斯采用了归化的翻泽策略,舍弃了“红”字的文化意象。通过对《红楼梦》中“红”字翻译的比较分析,说明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应兼而用之,取二者之长,使泽文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并使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能体会到作品本身的精髓,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人有名有姓有字甚至有的还有号,并且名、字和号意义相互联系。《红楼梦》中有字的人物共14个,其字和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含义,且联系密切;人物的号,在《红楼梦》中包括人物的雅号、绰号和封号,这些号自成群体,文化意义非常深远。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字号群,杨、霍英译有较大差异,但二者译文中人物字号群的文化含义均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这给姓名文化的传递造成了一定损失,也给西方读者理解故事情节造成了一定困扰。中国文学著作中的人物尤其古代历史文化名人字和号的翻译需依据文化翻译理论,尽量使其文化含义得以有效传递。  相似文献   

4.
文化霸权最先是由葛兰西提出,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其文化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强势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弱势文化输出其各种文化以达到殖民的目的,结果导致弱势文化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色且陷入被强势文化同化的危险。《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描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在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版本中,他关注的是情节的连贯性、整体性以及西方读者对译作的接受力,很少考虑到传播中国文化给西方读者的重要性。以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版本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化霸权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其目的和意义在于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霸权的存在,并且唤起人们保护民族文化、建立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吉迪恩·图里的文学翻译规范为理论基础,以杨译和霍译对《红楼梦》中典型颜色词"红"的文化差异翻译为个案,揭示了文学翻译规范下的译者主体性是产生风格迥异译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一部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红楼梦》英译的文章日益增多,文中以杨氏和霍氏英译本《红楼梦》的不同译法为例,围绕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来探究中西方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化专有项翻译从来都不是语言层面上的简单转换,译者在文化专有项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文化建构的能动性.如<红楼梦>两个经典英译本中"红"字的翻译,霍克舍弃了"红"字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将其换成了英语国家人们所熟悉和能接受的"绿色"和"金色",而杨氏夫妇在翻译"红"字时基本采用直译来保存"红"字所包含的特有的文化意蕴,就显示出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笑道”译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拟以《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笑道”两字的翻译做比较,从翻译策略和翻译目的的角度找出两个文本在翻译差别上的根源。提出:翻译不是语言层面的简单对应,译文更要受到意识形态、翻译诗学、权力关系以及译者同原文作者、译者同译文读者等之间相互关系等社会文化因素的操纵。  相似文献   

9.
霍克斯在《红楼梦》的委婉语翻译过程中使用了多种策略,这些策略都可以在功能翻译理论中找到依据。霍克斯的翻译诉求表现在尽责于作者、尽责于读者并尽责于文本的“译者三责”。为达意旨,霍克斯采用了化“它形”为“己形”的策略对东西方文化意象迥异的委婉语,霍克斯使用零翻译或模糊替代的翻译策略;对具有“文化空白”的委婉语,霍克斯采用了形象替代、扩展式注释、直译等翻译策略。霍克斯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着眼于缩短读者与译文在文化和语言上的距离,强化译文的连贯性和可读性,使其更好地满足西方读者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红楼梦》的普及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邦斯尔完成的《红楼梦》120回英文未刊本,是《红楼梦》英译史上第一个英文全译本。译者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肯定《红楼梦》的伟大艺术价值,在翻译中恪守“完整翻译”这一原则,力图尽可能完整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体现了“反常的忠实”这一翻译策略。不过,其“一字一译”的翻译方法,也影响译作的可读性。结合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对该译本作出客观评价,有利于正确认识该译本的成绩与不足。  相似文献   

11.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社交中的重要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文化特征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本文以英汉颜色词”红“的对比研究内容,探讨颜色词的基本含义以及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及其在英汉语言中的翻译方法,以便揭示高效翻译颜色词的方法以及文化、语言、翻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联想意义在英汉语言中的比较分析——以颜色词"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语的联想意义在语言交际中应用得相当广泛,它能适当地表达使用者的感情,并从广义上显示出特定语言集团的社会文化特征。不同的语言由于其文化内涵不同,其词汇也显示出与之对应的不同的联想意义。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从语义学的角度,以颜色词"红"为例,比较分析了联想意义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现象,以期能更好地帮助英语学习者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3.
文学名著在我国被反复重译,每个时期的译本透露当时的语言、出版、文学风尚、读者要求和总的社会文化情况。同一作品的不同译本展示了不同译者的翻译策略。众所周知,译者并非处在一种理想化情形下,而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的背景中翻译。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说,翻译界一般存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alienation)与"归化"(adaptation)。通过对比研究分别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的两部《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可以揭示译者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下主要倾向于哪种翻译策略,"归化"还是"异化";及随着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异化"的翻译策略是否最终会占上风。  相似文献   

14.
日常语境是民众社会心理表征的重要维度,对于中国本土心理学研究的深度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语词路径的民众“随”之观念选取,并将其提升为本土的实质心理学概念。“随”作为中国民众日常语境中一个常用的观念范畴,表征着中国民众一种重要的观念理解与现象归因方式,体现着民众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心理。文章通过“随”之观念的日常语境设定及质化考察,探究“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内涵,指出其所具有的本土心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解读豫东婚俗中的“双全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豫东婚礼不但传承了中国古代婚礼的文化基因,同时也染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其中人们对"双全人"在婚礼中的作用已成为豫东婚俗的主要意识认同。如果以豫东婚礼上所使用的相关词语为分析对象,既能呈现豫东人的内心指向,也可解读"双全人"所隐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文化软实力与“中国英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及中国外语学界对“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从分析语言与文化关系入手,探讨“中国英语”和文化软实力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中国英语”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的英语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在为少数或弱势群体争取文化和政治权力的斗争中,在构建一种更加宽容多元的文化结构中,“承认的政治”和“少数话语”两种理论立场和论述策略存在对话、互补和辩证的空间。对于弱势/少数族裔文学而言,认同与承认无疑是一场永恒持续的奋斗。实现多元族群、多元文化之间真正的宽容、多元、平等和相互承认,人文知识分子需要更积极的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需要进行不断的“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海外华人文学的历史即是一部华裔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展开“文化抗争”和“文化协商”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8.
作为赞助人,耶稣会支配着晚明耶稣会士对《圣经》的翻译,这是《圣经直解》成书的重要背景,也决定了其节译福音书时的文化取向。它对福音书的节译整体上没有"适应"中国本土的思想观念,而是极力彰显福音书中体现的天主教的教义,忠实于教会和《圣经》的旨意;其"直解"部分也表明天主教文化被视为"中心文化",缺少了对译入语文化的宽容,更没有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在海内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目前学术界对莫言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小说的创作风格、叙事手法等方面,对于其作品所表现出的色彩词运用的特点关注较少。本文从分析《红高粱家族》中红色词的作用入手,进而探讨了红色词的象征意义,并以作家的个人经历和创作心理为视角,阐释了红色词汇在《红高粱家族》中大量运用的原因。可以说,《红高粱家族》使红色词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红色词则成就了与众不同的《红高粱家族》。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一般的西方文化读者来说,数字“五”的文化意象没有任何联想意义,理解时势必造成文化缺省,因而.在翻译过程中数字意泉“五”的重构就成为译者必须慎之又慎的任务。本文探讨了“五”宇所蕴含的传统汉文化,及其译成英文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