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否定与叛逆:新历史小说的精神姿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作家对历史或现实均采取了一种怀疑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新时期西方哲学思想,如存在主义、现代主义等直接影响的结果,同时也是传统历史文学的自由精神的延续。在小说中,这种自由则主要表现为对“边缘”人的挖掘与表现;肯定世俗生活;创作主体的想象充分得以发挥等。其中,女性作家的创作是非常突出的,这与她们所处的历史边缘地位的身份十分契合。总而言之,作家对历史的自为之路使历史文学变得丰富灵动。  相似文献   

2.
前几年的存在主义热,使其虚幻的自由观朦胧地染上了一层感性色彩。跳出思辨王国的狭窄天地。存在主义所宣扬的“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一度曾不径而走,被部分青年奉为圭臬,到处传颂,其危害不可低估。 我们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超验性、超时空性、超历史性的唯意论自由观的初步发端:“绝对自由观”是存在主义淡化其自由观的先验性。力图把自由与环境联结起来的失败偿试;“自由的异化”是存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走向反社会,反历史的必然逻辑。本文就以上三点揭露存在主义自由观的腐朽性、欺骗性和反动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庄子与存在主义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异同:1、人格和精神方面,庄子强调独立、自由;存在主义主张“自我”.2、审美方面,庄子认为自然是最高层次;存在主义则以人的生存,价值为中心。3、处世方面,庄子采取“安时而顺处”的态度;存在主义却要求“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哲学透视下的教师职业,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处于自由与不自由的吊诡中;二是处于主动与被动的改变中;三是处于自由与责任的选择中。存在主义提醒人们意识到,工作的倦怠感是人生倦怠感的组成部分,工作的意义是生命意义寻求的组成部分,工作倦怠感是功利权衡后的选择,然而,教师们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论述《黑暗的心脏》所展现的自由和责任这一存在主义主题。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所以,人 可以自由地创造自己的价值和本质。与此同时,存在主义者又强调了自由和责任的关系。萨特认为人被抛在绝对自由中击 创造自己的本质和价值。本文揭示了在《黑暗的心脏》中康拉德塑造的库尔菠,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最后被没有约束的绝对自 由彻底毁环了的库尔茨,与萨特绝对自由不承担广泛责任的理论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康拉德笔下的马洛是充分享受自由并 承担责任的人。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在存在主义者的作品中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6.
存在主义文学主要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它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存在主义首要原则,表现人在绝望、荒谬的境遇之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英国约翰.福尔斯的著名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历来被当作后现代小说的典范来进行解读,然而小说处处都渗透着浓郁的存在主义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的色彩。本文以小说中显现出来的存在主义向度为切入点,对作品进行了细读、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小说表现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理念,即: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原本没有什么意义,而一旦人对事物采取了行动,事物便获得了意义。而这一理念的体现和载体就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萨拉。  相似文献   

7.
书刊简讯     
英国《哲学》杂志1965年10月号评介说,卢比泽克在这本书里的主要论证是,现代对科学的关心应当由对我们内在经验的注意来加以平衡,而我们的内在经验则揭示了一种以客观的、超验的秩序为基础的绝对道德。作者是赞成存在主义的,因为存在主义强调主观的、个人的经验的重要性,通过这种经验我们就认识了自由和良心;他又是反对存在主义的,因为大多数存在主义者并不是象他那样肯定我们的主观经验明显地揭示这种超验的秩序。  相似文献   

8.
存在主义有两派:基督教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两派都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两派都从主观性出发,但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认为上帝存在不存在,对事情毫无改变。由于存在先于本质,所以人的性格是他自己创造的(也由于并没有一个上帝在设计的缘故),因此他要对自己负责,不能怨天尤人;他并要对自己的行动负责,对全人类负责。人在选择自己,选择自己的行动时,也就肯定这些的价值,及其对全人类的价值。人的苦恼就在于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沉重责任。人的孤寂是由于上帝不存在,而人必须接受这一事实的一切后果。决定论是不存在的,人就是自由本身,但人的自由是一件倒楣的事情,人不曾自创其生,却要对自己的一切负责。但人不应向无为主义屈服,而应当投入行动;人应尽力而为,因为“行动之外,没有实在”。事情的成败一点说不准,但人只有通过行动多少来实现自己多少。超出自己,解放自己,也就是具体体现自己;这就是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9.
前一时期,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十分流行,萨特的绝对自由的思想也非常时髦。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是否象某些人所标榜的那样是马克思主义的?是否象有些人所宣扬的那样比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更高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我认为,萨特的自由观是虚假的,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才是科学的,才是全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强大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10.
约翰·福尔斯的小说<魔法师>和<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结构上模仿了莎士比亚<暴风雨>的"剧中剧"设置.这种设置给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一个"寻找自我"的舞台,福尔斯借此探索了人的自我本质以及个体自由,表达了存在主义人文关怀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1.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福尔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小说用20世纪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中期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在这部小说中既有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又有浓重的实验小说气息。福尔斯借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实现了对维多利亚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宣扬了存在主义自由观,以此达到了叙事和主题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法国中尉的女人》以莎拉和查尔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后现代叙事技巧的“重构”和“解构”,阐释和表达出存在主义自由思想。作者约翰·福尔斯不仅将这一主题思想演绎于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并且含而不露地蕴涵于后现代叙事技巧之中,创造性地实现了主题与叙事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形成和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也使得人际交往的核心--"意见领袖"产生了深刻变化.在大学生QQ群聊中"意见领袖"由QQ群主、管理员、写手构成,其特征表现为真实影响中的身份隐匿、群体认同中的信任缺乏、平等交往中的优势领导等五个方面.QQ群聊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是非权利型的,在网络交往中既起到积极作用,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对此,高校管理者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以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约翰·福尔斯的小说《魔法师》和《法国中尉的女人》在结构上模仿了莎士比亚《暴风雨》的“剧中剧”设置。这种设置给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一个“寻找自我”的舞台,福尔斯借此探索了人的自我本质以及个体自由,表达了存在主义人文关怀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5.
如果我们把自由理解为福尔斯所倡导的相对自由,那么,《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萨拉就是自由的。萨拉的自由主要来自于她在社会中的隐身,隐身不仅得益于她自己虚构的爱情故事以及她在罗塞蒂艺术世界的逃遁,还得益于叙述者、查尔斯、格罗根医生等男性的帮助。萨拉的现身是她无法逃离现实世界的结果,现身引发了她对自由与责任的重新思考,同时也激发了查尔斯对生活以及婚姻的重新认识。小说的开放结局为萨拉的隐身提供了新的维度,隐身与现身的变奏承载着以人物自由为主线的小说叙述自由。  相似文献   

16.
约翰·福尔斯是英国当代文坛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一问世,就获得了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好评,被誉为后现代小说永恒的经典。围绕着作者对作品中女主人公萨拉这一形象的精心塑造,不少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女主人公萨拉这一人物形象是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颠覆,在萨拉反叛传统、自我放逐的背后,是其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男女平等、精神自由的不渝追求。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作家约翰·福尔斯的长篇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表现了人在一个荒谬、丑恶、冷酷的现实世界中为获取存在和自由所经受的焦虑、仿徨和苦闷。其男主人公查尔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名贵族青年,他既是最能适应生存环境的人,又天生有着自由的意志,背负着时代所赋予的枷锁而内心却充满了对维多利亚时代虚伪和做作的愤恨与不满,处于历史性的困境。查尔斯和自由的崇尚者莎拉相识之后,他们二人在寻求自由的道路上的不谋而合使他心中压抑的天生对自由的渴望之情一步步地被莎拉触动、点燃并燃烧,最终追寻莎拉而去。查尔斯在此过程中经历了维多利亚时代束缚下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到战胜自我的精神蜕变,最终突破了那个时代的束缚。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魏晋玄学精神的概括,素有"自然"、"自觉"、"自由"三说,其中尤以"自由说"影响较大.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所谓魏晋玄学的"自由"精神,乃是一种旨在减少外在强制压力的"消极自由",或曰"防卫性自由",是魏晋士人试图摆脱皇权专制束缚的一种政治追求.然而,在现实专制政治挤压下,魏晋士人的"自由"追求不得不从政治层面转向心理层面.  相似文献   

19.
论大学精神的思想内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学精神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由师生为主体共同创造的关于大学教育的价值体系和信念体系。人文教化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学术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基本思想内涵。从本源上和本质上看,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通过教化使人的德性和智力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根本使命和追求的终极目标。科学精神就是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学坚持的科学精神包括探索意识、批判意识和宽容意识。学术自由是指大学教师有发表、讨论学术意见而不受干涉和惩罚的自由,保持思想独立和人格独立是学术自由的重要体现。大学精神既是一种价值信仰、精神理念,也体现和渗透于大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美学认为,“人”应该回复原初纯真心性,以保持自然本真的生存态。超越人的世俗欲念与是非观念,澄明“人”的本心本性,以本真自然之性与“物”性冥合,“以物观物”,从而达成本真自然的生存域。体现在审美活动中,就是以“虚静”之心观物,得“物”之自然本性,以达到“朝彻”、“至诚”的境域。在中国美学看来,“人”与天地并立为三,天人相通,能尽“人”之心,“便与天同”。这样,遂使中国美学所主张的本真生存活动呈现出一种顺应自然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