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使西方哲学彻底摆脱了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认识论困境,提出了以社会共同体的实践为基础的新型认识论,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实践标准、主体能动性、认识过程与结果的二重性、认识过程论的伟大哲学发现。那种把“实践”仅仅理解为个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活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意。马克思的这一哲学革命形成了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正是在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上,才能理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其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总体系统认识论的要旨体现于与马克思的上述伟大哲学发现相对应的五个方面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人类对物质认识过程中的认识的结晶 ,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我们在理解、认识它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片面性。针对此 ,本文一方面指出现阶段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解过程中存在的片面性及其所在 ,另一方面阐述了建立实践的物质观这一问题。主要观点有 :现在人们对物质的理解仅停留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当中 ,这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实质的把握 ,人与物质的统一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和人类的创新实践活动的进行 ;物质的产生、存在、发展与实践相统一 ,对物质的认识与改造 (包括创造 )与实践共俱进。因此 ,建立起实践物质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看书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真善美》,就知道这是以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主旨的著作。应当说,这方面的著作已出版了不少,就此而言,它的问世似乎没有必要给予很大的关注。我们之所以在这里特意对它作一番评论,是着眼于它具有鲜明的引入注目之处:超越传统的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领域里拓展出了一片宽广的新天地。 所谓传统认识论,是指苏联30年代以来直至我国80年代盛行的一种认识论研究模式:主要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知识或真理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涉及与评价活动相联系的意义问题和与审美活动相联系的美感问题。这种认识论研究模式的形成,较多地继承了近代西方知识论形态的认识论,有其历史的理由,并代表了一定阶段上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水平。但是,如果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囿  相似文献   

4.
傅小凡 《东南学术》2002,(4):117-124
"中国向何处去"是中国近代的时代中心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且把这种认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因此中国近代哲学的争论集中于历史观与认识论两个领域,并且表现出两大领域走向统一的趋势.虽然,中国近代哲学自身无法科学地解决这些问题,但其成果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认识论在创始人那里是统一的,但是在理论自身的发展的进程中,二者却陷入分裂.其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并且造成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实践过程中,再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认识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认识论研究的新视野─—读陈新汉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真善美》来建础华东师大哲学系陈新汉副教授专著《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真善美》,已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站在人类自由的高度,突破了传统认识论仅从认知来研究的旧框架,从认知...  相似文献   

6.
冯东飞 《江汉论坛》2006,7(2):73-75
认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认识的本质是认识活动质的规定性,认识效率是认识活动的量的规定性,从质与量相统一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两种认识论的分水岭胡正鹏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基础上,揭示人类认识论的社会性,把社会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根基,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哲学和当代资产阶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特征。是否把社会性作为认识的本质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认...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我国理论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实践论。与此相联系,许多教科书或专门论述认识论的小册子,也只讲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把逻辑思维问题排斥于认识论之外。这种观点和做法,我认为都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9.
<正>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在主体和客体关系之外,就没有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认识论就是研究、概括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哲学学说.因此,主体和客体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出发点所谓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的主体,则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是自觉的反映者、改造者;认识的客体,则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交往性思维方式的确立体现了认识论研究由主客对立转向主体间性。通过对近代认识论研究困境的回溯,说明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由于认识主体具有一定的先验性,不是现实中的人,所以其交往性思维方式带有先验的色彩。处于认识论转向转折点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认识论,把现实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确立了实践的观点,使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认识论的真正转向。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立脚点和基本概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过程。从这一论述所阐明的原则及其结论看,毛泽东的《实践论》其实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发挥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发生论,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特别是对马克思的实践观的重大的理论发挥。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理论基石,它首次把人的实践活动规定为感性的、现实的、对象化的活动,认为人的这种实践活动,一方面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从而使人能意识到自身与自然界其他东西…  相似文献   

12.
对人类实践活动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践活动及其结果与人的效用关系上看,实践活动具有积极和消极的正负双重效应。这就需要我们在对人类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准则来规范实践活动,由此形成实践主体与客体全面的、双向的、新型的实践关系,由此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实践活动的负效应,从而完善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丰富、发展实践观念。  相似文献   

13.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并不排除认识的主观创造性.为什么呢?人们都知道,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观点意味着: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进行认识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社会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标准.社会实践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这种目的性本身就包含有人的主观性.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实践活动的进行,就是人的主观目的的展开,就是人的  相似文献   

14.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典范之作。哲学性质维度,《实践论》科学阐释了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同时包含着重要的辩证法思想,是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哲学内容维度,通过《实践论》可以概括出“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总公式,其中“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活动的首要环节,“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活动的必由之路,最终实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从而阐明认识活动的本质规定。哲学形态维度,《实践论》既承继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路,也蕴含着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因子,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统一。在三对关系的能动把握中全面体悟《实践论》的哲学意蕴,持续增强推进“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自觉,有助于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研究什么的?我们看到、听到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理论。这种答案似乎已成定论。一直以来,人们普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看作只研究和解决人的认识性质、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手段、认识过程、认识源泉以及认识如何达到真理等问题。我认为,这种观点的确切性、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理论中蕴藏着极富价值的创新精神,它是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与巨大的政治智慧相统一的科学创新精神,是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相统一的科学创新精神,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科学创新精神,是以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运用马克思主义与运用宽广眼界观察世界相统一的科学创新精神,是解放思想、突破种种僵化模式的开拓性与实事求是、允许多维试验的探索性相统一的科学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价值这一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通过人的社会活动过程中的认识活动环节与改造活动环节来分别展现的。认识活动环节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属于客观决定主观的东西,改造活动环节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则属于主观决定客观的东西。真善美与假恶丑只有在真理性认识和与其相匹配的改造性实践观念,以及相应的价值实践及其结果中的界限才是确定和明晰的。  相似文献   

18.
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以对人的实践存在辩证本性自觉理解为基础的辩证法 ,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途径和方法。应当在以人的实践存在为基础的存在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中理解认识 ,揭示认识的辩证法。近代认识论是体系主义认识论 ,它热衷于建构绝对化、终极化的认识论体系。现代某些西方哲学家在反对体系主义认识论时 ,却又走向主张解构一切理论体系的相对主义极端 ,否认知识和规则的确定性、可靠性。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认识论都以理论脱离生活实践为特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强调认识“贯串着实践”和实践“贯串着理论”的品格 ,在实践交往的基础上揭示了认识主体间的辩证联结 ,克服了局限于语言交流与释义层面理解主体间性的缺陷 ,为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开拓道路  相似文献   

19.
论直觉的创造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敏中 《天府新论》1997,(3):47-50,56
创造认识论就是研究主体的创造认识的一般过程和具体环节的认识理论。创造认识是指主体探索人类未知领域、提供独创性的认识成果或者产生新的认识方法的认识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过程本身就包含了选择、建构和创造于自身之中,能动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特征。在这种意义上说,创造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又是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即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研究的特殊部分——创造认识作为专门研究的对象。(-)认识的能动反映本质也是创造认识的本质,不过这是创造认识…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苏联开始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我国八十年代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兴起,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研究范式经历着认识论到实践论的转向。正是在这一转向中,马克思主义"价值"内涵的解读逐步走进马克思主义的原意。立于实践论的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内涵为: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建构的"为我而存在"的社会关系,及其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