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1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并引发广泛的讨论。这不禁又让人联想到如今市面上畅销的一系列《曾同藩家书》,从而指引人想要更多地了解曾国藩文化世家。一直以来,研究曾国藩的著作不少,研究其家训的书籍也有很多,在“豆瓣读书”网页上,以“曾国藩”为关键字搜索,共搜到相关各类正式出版的图书804本,颇让人眼花缭乱。  相似文献   

2.
史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历史人物曾国藩进行评价,自然会出现不同的意见,但所有的评价最终都应归结到这样一个标准上来:研究对象的思想理论与实践是否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他是否能向社会提供比前辈更多的东西。立足于这个标准,正确评价曾国藩还应客观地解决三个问题。其一,对金田起义的辩证评价;其二,曾国藩在“洋务运动’冲是创新思想的提出者还是实践者?其三,曾国藩在学术、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成就是否超越了前人?只有对以上三个关键性问题作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将曾国藩研究向更深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3.
“孝弟”是曾国藩在家规家法中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研究曾国藩“孝弟为本”的思想,既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曾国藩,又能挖掘出不少的对于今天的人们可资借鉴和启迪的东西。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孝弟为本”思想进行了阐释:一、“孝友传家”是曾氏家族的优良传统;二、曾国藩毕生极重“孝弟”的缘由;三、曾国藩毕生极重“孝弟”的梗概;四、曾国藩极重“孝弟”的评介。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治军方略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国藩作为近代盛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和理学家,其治军方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曾国藩的治军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仁”、“礼”为治军之源,“忠”、“信”为行军作仗之本;二是实行“训”与“练”兼施之法,训营规,训家规,练技艺,练陈法;三是协调军队内外的各种关系,使诸将一心,万众一气。曾国藩治军思想的研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试析曾国藩人才思想与现代行政人力资源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成功的“管理”者,其历史功绩世人皆知。曾国藩一生政治军事生涯中,其“人才”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对现代行政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为清政府立过汗马功劳的曾国藩,却有一个长处即“知人善任”。首先是“识人”,即知人。知人是善任的前提。曾国藩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重。强调忠、勤、勇三字。其次是“用人”。曾国藩的用人方针是“广取慎用”。即“取之欲广”,“用之欲慎”。但有时则不拘一格,大胆提拔人才,再次是“育人”。只要有真才实学,他则全力培植、扶持,使其早日成才,为己所用。曾国藩还能做到庸才不举,非才不用,即使是自己的亲友也不例外。因此他才被清廷誉为“中兴名臣”。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诗论体系本身出发,以中外诗论史上的相关论述为参照,对曾国藩诗论甄辨梳理,阐幽发微,认为:曾国藩诗论主要包括“言情韵”─—诗歌本质论、具“识”养“气”─—诗歌作家论、“工律”“机神”─—诗歌创作论、识“貌”取“神”─—诗歌鉴赏论四主干,这独特诗论在中国诗论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世界诗论史上具重要的互补价值。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的人才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以培植、宏奖人才自诩,他说,“君子有三乐”,而“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为一乐〈见己未九月《曾文正公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对于曾国藩的知人善用,封建阵营普遍评价较高。曾氏的故旧门生尤多赞语。何璟在奏疏中说:“曾国藩昔官京朝,即已留心人物;出事戎轩,尤勤访察,虽一艺之才。罔不甄录,而又多方造就,以成其材”(见《曾文正公全集》附录,《苏抚奏疏》)。郭嵩焘为曾国藩作的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才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见曾集附录〕。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一)云:“湘乡……尤善相士,其所识拨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即如刚直自负的左宗棠,后期与曾国藩交恶,“彼此不通书问”(薛福成《庸庵笔记》卷二),在曾国藩死后,仍书寄联挽曰:“知人之明,谋国之忠,我愧不如元辅”(同上)。今天,在对曾国藩及其湘军的研究中,必须注意到,拥有雄厚的人才阵营是曾国藩战胜太平天国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有一天,他在家读书,把一篇文章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要比曾国藩聪明,但是他只能做贼,曾国藩却成为连毛泽东都钦佩的人。因为贼人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曾国藩与小偷  相似文献   

10.
在曾国藩死后的一百多年间,有的人颂扬他是“千古完人”,“万代楷模”,象泰山和北斗一样“万世流芳”。也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汉奸、刽子手,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毫无可取。其实,这二者都未免褒贬失当,毁誉偏颇。在历史上,进步人物有进步人物的成长过程,反动人物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坏。基于这种看法,我想简单地叙述一下曾国藩的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是怎样由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子弟,走向与人民为敌的道路的。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的“礼”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至高无上的本体 ,都具有无所不包性。曾国藩把义理学、考据学、经济学、词章学综合于礼学 ,黑格尔则融合各家各派于一身。曾国藩修齐治平的逻辑过程 ,与黑格尔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影响较大的人物。在他死后的一百多年里,不同的阶级对他作出了不同的评价。由于他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挽救了清王朝的灭亡,保护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并且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出了一套思想、理论。所以,被封建地主阶级史学家描绘成可与“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相媲美的“中兴名臣”。被反动统治者视为“圣贤”、“楷模”。辛亥革命时期,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满”宣传中,有人斥责曾国藩是屠杀同胞,不明民族大义的汉奸。抗日战争后期,曾国藩又一次被戴上了“汉奸刽子手”的“帽子”。新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相似文献   

14.
大清名臣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内的藏书多达30多万卷,是当之无愧的近代私人藏书第一楼。在这30余万卷藏书中,一部叫《二十三史》的书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它是曾国藩进京考试返乡途中典衣买回的。道光十四年(1834年)八月,曾国藩参加湖南乡试,一举及第,成了举人。次年,曾国藩参加会试,不幸落第,便寓居京师的长沙郡馆读书,想来年参加“恩科”殿试。次年,曾国藩参加了“恩科”殿试,然而,又名落孙山。他只好离开京城,于是决定沿大运河南下,绕道扬州、金陵,再回湖南老家。曾国藩举债赴考,身上盘缠所剩无几。在经过江苏睢宁县时,得知同乡易作梅前辈…  相似文献   

15.
试论曾国藩的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曾国藩的教育理论及其方法。(一)“隆礼”:曾国藩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旧宿,(二)“西学为用”:曾国藩教育思想的近代化成分;(三)知行并重:曾国藩的教育方法。作者认为,由于曾国藩处在中西文化相互交融、政治风云复杂多变的时代,因而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印记的双重属性,并且在中国近代一部分士大夫乃至下层民众中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6.
差异:曾国藩与李鸿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不少人认为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 完全接受了曾国藩的衣钵,李鸿章的身上“罩着曾国藩的影子”。其实, 曾李之间虽有许多相同之点, 但差异也是很大的。这主要体现在:在对洋务的认识,对西方“长技”的看法上, 李鸿章更高一筹; 在对外交涉上, 曾李虽一脉相承, 但二者的态度和出发点却不一样,李鸿章的主和比曾国藩的保和要积极得多;从个性和人格上看, 曾国藩的人格有很强的魅力,而李鸿章是一个有才华而乏品性的人。当然,曾李之间的差异只是迟钝与敏感、 被动与主动、 消极与积极、 开阔与拘囿的相对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者和统帅,在长期的军事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治军思想。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内容:以“礼、诚”为本;“勤、恕、廉、明”为要义;军事训练与政治思想教育同时并举。其治军思想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七大方面对全国第一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的学术观点作了综述: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三、曾国藩与洋务运动;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外交;五、关于青年毛泽东为何“独服曾文正”的问题;六、曾国藩为何不取清帝而代之;七、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的洋务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朱东安一什么叫洋务思想?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包括哪些方面?长期以来学术界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只包括兴办军工科技一个方面,一种意见则认为应包括外交与军工科技两个方面的内容。两种意见争论不休,并由此引出对曾国藩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认为曾国藩一反传统的“学而优则仕”,提出了读书不一定要做官。然倘若做官,则应忠言直谏、以民为本;倘若做官则不要发财,以遗后人;倘若做官,则要珍惜官声,不要仗势欺人,不要养小“衙内”。最后,做官不要贪得无厌,要善于保存晚节。作者认为曾国藩虽为封建官吏,但其官宦思想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