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哲学特点及正确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转型期。16年的改革开放,既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使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体制进入了一个转型的过渡期。改革所引发的社会转型,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性的质变,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前提下社会内部结构的转型,是邓小平所说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国社会的转型表现为: 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照抄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尽管在建立初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这种体制实质上是一种命令经济,一切经济活动及其资源配置既不在市场上进行,也不服从经济规律,而是服从行政权力导向,因此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迅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和现代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体制改革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和体制创新的30年,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回顾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分析认为,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内涵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基本特征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基本框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一定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体现中国特色,更好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动力,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支撑。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推进,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契机;一方面,市场经济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挑战。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辨证关系出发.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需要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坚持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基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基地,在创建经济特区过程中所形成的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促进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大解放。由此,我国成功地实施了渐进式、梯层次、分步骤的对外开放战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保证了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一国两制"理论,指导我国政府成功地从经济特区实践向特别行政区探索,加速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具体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坚持市场取向的过程:农村改革是市场取向的起点;企业改革是市场取向的中心环节;实施对外开放是市场取向的路径;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发展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举措,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从理论层面探究作为中国经济运行制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性,系统总结和提炼这一体制的显著优势。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性体现在能够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和政治立场,并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相结合,将社会主义经济治理理念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显著优势;新时代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基础上,进一步在市场主体活力、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要素市场化改革、宏观经济治理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化建设等方面不断突破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刻不容缓。这一思想道德体系从原则上讲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把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密切结合起来 ,坚持思想道德领域的非市场化原则 ,坚持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想道德建设 ,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 ,这样才能逐步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实现了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超越。在经济体制层面,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找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层面,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使对外开放成为助推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外部力量;在经济发展方式层面,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统一,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在经济发展目标层面,把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出的客观要求。以市场改革为导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破除思想禁锢,大胆坚持探索、实践的结果。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论述是中国二十多年来发展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创新,对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全会高度评价了改革开放 2 0多年特别是“九五”计划以来 ,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 ,现在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 ,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 ,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 ,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 ,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 ,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  相似文献   

11.
作为植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乡贤文化曾为文明的传承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弘扬乡贤文化有助于涵育文明乡风、稳定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经济。在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的过程中,全国各地均有建树。发挥乡贤文化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重视乡贤文化研究、加强书香社会建设、吸引乡贤回归和重塑乡土精英等。  相似文献   

12.
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新指针和整体性治理的新方略,而乡村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文化治理视角下阐述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多重价值目标耦合,发现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与产业兴旺目标耦合、乡村伦理文化复兴与乡风文明目标耦合、乡村自治文化重建与治理有效目标耦合、乡村农耕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目标耦合。进而提出,应通过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乡村农耕文化传承体系,建构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创新乡村现代文化治理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推力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失地农民在城市化市民化过程中,正经历着从农村传统文化价值观到城市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变化,从乡土文明走向城市文明,学习在现代城市社会环境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以及生产生活技能等,发展失地农民自身的现代性。相较于从农村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这种变化更加艰难和缓慢,将是一个长期的再社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乡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动乡村全面和谐发展、促进乡村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文化生活普遍贫乏单一、不良文化占有一定市场、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文化市场发育极不健全等诸多危机,充分认识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功用,切实把握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努力创新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着力夯实乡村文化发展的基本阵地,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加快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乡风文明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乡风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在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中,需要处理好乡风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多元的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关系,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关系,德育教育与法制约束的关系。只有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四位一体出发,才能全面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特别是传统的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都面临失传的危险。本文分析了城市化背景下乡村文化保护的困境以及传统文化保护与农民分享现代文明成果的关系,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路径,是农村经济工作的总抓手。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要求,针对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化、乡土文化断裂、乡村治理无序、城乡差距悬殊的发展现状,加快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大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积极推动乡土文化复兴,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解除后顾之忧,铺就文明底色,筑牢政治堡垒,提供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理念是健康文化消费的重要基础和意识导向,而文化消费是增强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实践和基本途径。当前我国文化消费展现出市场化与规模化,多样化与个性化,城乡化与阶层化,盲从化与攀比化,娱乐化与低俗化等状况。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视角,树立居民文化消费的科学生态文明观,培养居民成为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者,提高居民文化支付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并增加文化有效供给,强化健康文化消费环境的监管与治理等是实现健康文化消费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乡村文化对乡村生活理念、居住格局和生产方式等具有强大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和魂。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需要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变迁相适应的文化变迁。以青海民和县杏儿乡7个自然村为例,在文化交融视域下探析乡村文化的变迁,提出为适应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社会内源性和外源性发展,应在时代变迁中凸显文化的区域特色、乡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传承和创新中对乡村“原生型”“关联型”“碎片元素型”活态文化功能进行整体性提升。在尊重多族群主体性、相融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整合-展示”“吸纳-交融”“整体-活态”的文化传承与变迁路径。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需要构建一系列相应的理论条件。乡土社会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了文化上和观念上的理论基础。乡土社会中的文化心理结构是生态文明共同体与土地形成良性关系的基本条件。因此,通过对“土”的文化性和社会性的解释,可以为论证生态文明的现实基础和理论条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