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边疆民族地区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也是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素之一。综合分析国际干扰和地缘政治的外因搅动、半径发展制约下的内边失衡、远离国家的边地实在社会、非传统安全因素的滋长、极端思想与宗教渗透造成的认知迷离等要素,有助于认知和把握边疆民族地区安全议题。而治理跟进则要基于"外部冲击""发展差异""治理能力""社会风险""国家认同"五个维度,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缓和外部冲击、缩小发展差异、提升治理能力、有效防控风险、强化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2.
马平 《回族研究》2012,(3):33-37
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要求文化的"多元融通"。中国儒、佛、道文化都有"和合共生"及相似理念,而中国的伊斯兰教对这一思想亦有贡献。中华民族要为世界和平提供思想资源,可以借鉴明末清初"以儒诠经""以儒释伊"的做法———作为"客位文化"与中国的"主位文化"相适应,进而相互包容、吸收。"文明的交流""文明的融通"是必然的、可能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同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漫长的过程。当下有一种新的倾向值得注意:在"唱响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国家认同"的同时,需要警惕"加快民族融合""淡化民族认同""促进宗教消亡"的极左思潮的反弹,防止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再度边缘化趋势。今天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不应忽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作用,包括正确地发掘和运用少数民族及其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3.
苏禄东王后裔作为穆斯林群体,虽没有祖先崇拜,但存在一定的祖先认同,他们的生活变迁史,是其在中菲六百年交往背景下的文化适应和自我构建,"宗主国"与"藩属国""王裔"与平民、伊斯兰文化与传统儒家文化等不同主体的交流和互动,历史时序的久远、苏禄东王后裔的情感关怀、文化自觉和中菲关系的变化是其族群身份和祖先认同变迁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服饰的等级与尊卑痕迹十分明显,服饰不仅是人类防寒避暑保护身体和美化装饰自己的简单用具,亦是社会上层君主统治下层庶民"礼治"的工具,也是华夏民族礼仪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各朝代都有"以左为尊""男尊女卑""男左女右"的传统思想.文章从汉民族传统的右衽着装习俗,多角度阐述服装"右衽"为上的着装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5.
"这个红绢的铁编古灯笼好有文艺范儿""印有红色剪纸图案的T恤很潮""布糊的耳环好精致,头一次见"……河北丰宁人制作的特色非遗文创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顾客前来选购。说起这些文创产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杨琳颇为自豪:"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有各级非遗项目61项,其中,满族剪纸、布糊画、木作技艺、铁编技艺最能体现丰宁特色。这些也是我们当地的重点特色扶贫项目。"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服饰的等级与尊卑痕迹十分明显,服饰不仅是人类防寒避暑保护身体和美化装饰自己的简单用具,亦是社会上层君主统治下层庶民"礼治"的工具,也是华夏民族礼仪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在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各朝代都有"以左为尊""男尊女卑""男左女右"的传统思想。文章从汉民族传统的右衽着装习俗,多角度阐述服装"右衽"为上的着装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7.
许多学者在理解中国社会的当代转型时,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视为"传统"社会的写照,现实情况与差序格局理论不相符,被视为"现代"与"传统"的差异。而本文通过分析清中期北京旗人日记《闲窗录梦》中记载的葬礼活动,发现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城市社会中,人际关系模式只是大体遵循差序格局的原则,人际交往的核心层不完全由血缘和地缘关系决定,市民通过拟亲属称谓构建自己的直系亲属层。而同心圆的格局也在相当程度上被社会身份分层与经济地位分层所打破,变成锯齿状模式,这与学者们在现代社会中观察到的现象非常近似。同时,葬礼也是社会关系动态重组的重要时机。这提醒我们,描述中国社会的当代变迁时,必须首先明确"传统""现代"与"城市化"等系列概念的内涵,以往我们认为属于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可能只是"传统"本身从乡土到城市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的核心是乡村社会。新疆南部地区少数民族乡村治理存在"流动困境""公共性困境""治理主体的结构困境"以及"治理创新的困境"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来自乡村社会本身。因此,本文立足于新疆南部少数民族乡村社会的现实基础,针对乡村治理的困境,提出在保持社会内部团结的基础上创造社会外部链接,实现传统社会关系的现代转型、发展社会组织、畅通社会力量参与途径,同时面对特殊又复杂的社会环境要在党的强领导和政府的强作为下多方参与,稳步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民族国家在各种不同层面产生了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主权认同、制度认同、政府合法性认同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相应地淡化。民族国家认同的危机根源于国家治理的失败,因此要适应全球化对主权认同的挑战,提高制度设计的正义性与合理性,提高政府能力与社会信任度,构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文化,构建多元一体的"国家-民族"认同,只有改革国家治理体制,才能重构持久稳定的民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0.
桂西南壮族乡村的"三月三"节俗以其包含的节日模式、道德评价、文化认同及交往交流等要素在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乡村治理寓于节俗活动之中,关注节俗民生、重塑孝道价值、整合精品民俗等,"三月三"节俗才能以更丰富的形式、更高的品质助推乡村社会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1.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14.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建国后中央政府支持的边远地区经济项目的得与失出发,阐述了这些项目设计立项时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及效益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7.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8.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20.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