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评梅、萧红、张爱玲的散文都表现出一种悲哀的色彩,展示了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但是,由于各自经历、心态的差异,她们的这种悲剧性体验的具体内涵又有差别,石评梅主要表现为爱的苦闷和迷惘,萧红的悲哀更具世俗化、民族情绪化的特点,张爱玲的悲哀则来源于人性的丑恶和世纪末情调.石评梅的散文属于抑郁美,萧红的散文属于悲壮美,张爱玲的散文属于苍凉美.  相似文献   

2.
论石评梅散文的抒情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石评梅散文的抒情特色李兵石评梅这个名字,也许现在的青年人感到陌生,但她在我国二十年代却是继冰心、冯流君等之后又一位活跃的女作家。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她写诗,写小说,写剧本,写散文……从开始创作到1928年不幸病逝,短短六年左右的时...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鲁迅、周作人、孙伏园等人在北京、上海两地接续编办文学周刊《语丝》。在周氏兄弟的带领下,“语丝社”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作家、学者和评论家,“语丝社”和“语丝文体”因此得名。冯沅君、苏雪林、陆晶清、石评梅、陈学昭等女作家在《语丝》发表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品,具有“语丝文体”的审美意蕴,但在文体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拟以苏雪林、陈学昭的创作为例,分析探索《语丝》中女性散文的风格,从古典诗蕴的意境美、多彩色调的绘画美、匀称整饬的句式美三个方面加以总结,以期丰富“语丝文体”的艺术特色和性别意蕴。  相似文献   

4.
在石评梅的诗文中,梅花和红叶皆具有很丰富的隐喻内涵,它们均为石评梅情爱经历的延伸和缩影。梅花、红叶分别代表守节、失节的文化心理,梅花象征高风亮节的"素心";红叶所影射的是与素心相抗衡的"七情六欲"、"凡心"。贯穿石评梅创作的"守节"-"失节"情愫作为非常规状态的主线,表现了抑红叶、扬梅花的心理取向。这实际上显示出石评梅对传统礼教的回归和承续,也复现了以守节为美德的妇道传统。  相似文献   

5.
石评梅一生如孤鸿掠影,倏忽即逝,在其26年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短短六、七年的创作生涯只留下不过几十万字的作品,因此,"在一般文学史中少见经传".而且,在此前的石评梅研究中,人们大都只注意石评梅创作中数量相对最多的散文,而对其诗歌的论述很少,即便论及,也仅仅只注意到其诗歌作品中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特色,而对其诗歌中的现代主义特质未予重视,以致对其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新诗的发展中之特殊意义与地位往往未能作恰当地论述.因此,我们如何透过其诗歌文本表面的雾障,去触摸其存在于诗歌深层的现代主义特质,继而从本质上探求其诗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这无论是对其本人的文学与人生,还是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诗歌史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踽踽过客行     
春寒料峭。捧一杯苦茶,我又一次走进中国现代散文的幽深世界寻访“过客”——一个以倔强前行为特征,紧紧纠缠着希望与失望、热切与悲凉、慷慨献身的火炽与自我哀悼的忧伤的象征形象。他于中国现代散文世界中的最清晰映现是在鲁迅笔下,但他绝不仅仅属于鲁迅。他固然是《野草》中那个困顿不堪、前行不辍的黑衣人,但他同时也是石评梅笔下那个始终“燃烧着内心的希望,向黑暗的、崎岖的,荆棘丛生的道路中摸索着去更深更深的人生内寻求光明”的女子,是瞿秋白笔下被奇特的“阴影”领了前行的“我”,是巴金笔下为了寻找光明,宁愿“一个人寂寞地死在中途”的“人”……。他执拗地出现  相似文献   

7.
石评梅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的名作家”,与当时的名女作家——冰心、庐隐、白薇、冯沅君、陆晶清等齐名。她与庐隐和陆晶清的关系非同一般,她们既是同学好友,又是文坛战友。高君宇是中共山西党、团的缔造人,“在二十年代大革命时期……是我党北平区委员会负责人之一,主管宣传工作。”石评梅奶名心珠,学名汝璧,因爱梅花,以评梅为字,一九0二年九月廿日出生在山西平定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女作家石评梅的思想和创作受基督教文化影响颇深,这种影响是在近代社会、白话译经和西方文学等多重背景下发生的。石评梅不是从内心深处虔诚皈依基督的教徒,而是对基督教文化充满礼赞,折服于基督教文化的忏悔意识、超越追求和拯救精神,将之视为拯救社会和个人精神寄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洗练的文笔和饱满的热情,多角度评析了本世纪初女作家石评梅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0.
1作为 192 0年代文学现象当中明显的特点之一 ,我们可以指出许多女作家在文坛上大量出现的事实。在 1910年代末 ,“新文学运动之第一个女作家”陈衡哲 ,和“爱的哲学家”冰心登台以后 ,进入 192 0年代初 ,以“悲哀的叹美者”庐隐为首 ,石评梅、凌叔华、冯沅君、苏雪林、丁玲、谢冰莹、陈学昭、白薇和袁昌英等时前时后登上了文坛。她们大体上在小说创作上获得了成果 ,此中 ,白薇和袁昌英在戏剧创作上 ,而陈学昭在散文创作上发挥了各自的才华。她们以纤细的感受和美丽的笔调开辟了女性文学新的一页 ,而且更重要的是以女性自己的观点提出妇女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石评梅在散文创作上取得的成就 ,进一步剖析了作为一个感性女作家 ,她散文中所展示的丰富醇美的情感世界 ,并由于她独特的人生经历而使她的散文呈现出清冷凄美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的创作与翻译相得益彰,其代表作“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恪守“中庸”之道,体现了“隔”与“不隔”的文化心态。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在闲适、幽默的氛围中描摹人性,匡救世风,他的莎剧译文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陌生化”效应,这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形成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多元化局面;另一方面,梁实秋的散文倡导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和文学的道德价值,他的莎剧译文传递了“信”、“仁”、“中”、“和”等伦理观念,这种“不隔”的文化心态有助于弘扬中西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优良特质,促进中外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散文是散文家的心史和思索的歌,它以健美高尚的情操去反映和表现生活。它的崇高使命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对普通人生活的观照,它在建塑高尚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性格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世纪之交的散文借改革开放的洪流和经济文化的转型,在宽松的物态和心态环境下,呈现着“女性散文,绚丽多姿”、“学者散文,深沉凝重”、“雅俗散文,双向并流”的蔚为壮观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4.
石评梅作品的悲剧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21年,沈雁冰说:“现在青年的烦闷,已到了极点。”烦闷根源于对人生、人性、心灵的理性探索与感性感受陷入困境,无法打破障壁,实现突破。现代人的困窘与痛苦使飘泊、骚动的灵魂四处寻觅精神家园。故乡与母亲往往是这种精神家园。许多人在这里获得了心态平衡,得到了休憩。故乡——游子的归宿,甚至浪迹异邦的象征派诗人李金发。王独清,在他们阴冷的内心世界中,这也是美的一角,也是痛苦的逋逃薮。象征诗人写都市的忧郁,以丑人诗,而故乡的意象却相当美丽、明朗。故乡也是石评梅魂牵梦绕之所在。散文《归来》以轻松的笔致写骑驴归来见到父母、亲人,颇为喜悦,但故乡经过战争洗劫:“依稀在草香中”“嗅着了血腥,在新冢里看见了战骨”,望着故乡天空的流云,感到自己的世界是“狭的笼”。回到故乡,心境可以平静了么?“追逐着,追逐着,我不能如愿满足的希望。来到  相似文献   

15.
大学时,我读《石评梅作品集》,为石评梅的文章而感动,为评梅的短暂生命和悲惨爱情而惋惜,为她敢于冲破世俗所坚持的那份纯真的爱情而叹服!那种心碎欲裂、黯然伤神的感觉至今萦怀!我比较感性!当年报考大学时几乎所有的人(老师、父母、朋友、同学)都认为我应该读中文。我自己也明白对文学我已近乎痴迷。但是我更了解自己内心的脆弱和忧伤,我担心学中文后我的脆弱和忧伤会加剧。我必须学会坚强,学会理性,学会辩证地看待这个世界。所以我选择了政治教育专业——我很不喜欢的学科。大学四年读得不快乐,读得很累。可是工作之后,发现我的选择没有错…  相似文献   

16.
当代女性社会派散文四人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 ,女性散文出现分化 :以“玩”的心态登场 ,找“乐”的“小女人散文”开始消退 ,守望灵魂的女性社会派散文开始形成。在女性社会派散文中 ,张抗抗专注“沉默” ,对专制主义大胆抗争 ;苏叶则把散文的血脉与社会紧密相连 ,以老辣的“乱谈”求纵求放求透 ;筱敏则以对“革命”的“革命”的凭吊 ,对极权主义和语言暴力进行清算 ;王英琦的散文则作战略转移 ,呈现出信仰与现实、现性与非理性的二律背反 ,其创作态度是“欠彻底”的。  相似文献   

17.
以 90年代的散文文坛为参照 ,对世纪末女性散文的总体走势作出反思与评价 ,认为“小女子散文”的盛行一时与散文文体的急需规范有关 ,而女性散文的“不谈爱情”则体现了文学趋时媚俗的“世纪末”心态 ,进而得出结语 :市场诱导是世纪末女性文学创作的深刻危机所在 ,散文 (女性散文 )唯有直抵人性深处 ,重塑现代人格与精神 ,才能真正担当起拯救人类灵魂的使命 !  相似文献   

18.
散文,是散文家的心史和思索的歌.它以健美高尚的情操去反映和表现生活。它的崇高使命是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对普通人生活的观照.它在建塑高尚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性格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世纪之交的散文借改革开放的洪流和经济文化的转折,在更加宽松的物志和心态环境下.呈现着“女性散文.绚丽多姿”、“学者散文.深沉凝重”、“雅俗散文.双向并流”几条壮观的风景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9.
由中华妇女协会创办的《女权》杂志第一卷第一号刊载的白话新诗《失丢了的心》,经考证,为石评梅的佚诗。在石评梅创作与发表该诗的过程中,有两个"延迟"现象值得关注。其一,《失丢了的心》在创作完成后近九个月才得以发表,依据史料可以断定"延迟"的主要原因在于刊物自身;其二,《失丢了的心》是距本事发生近一个月才完成,这种"延迟"书写与艺术沉潜,使其在向诗语转化的过程中超越了个人经验,呈现出较强的生命意识,表征了部分现代主义的诗歌特质。该佚诗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究石评梅的生平以及创作艺术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石评梅文本中关键词的细读,指出其"死亡"意识生成的原因--既有直接死亡体验的影响,又有悖论的人生观的作用,同时也受"缺陷之美"的文学观念的浸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