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实味事件发生在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延安整风运动中。王实味被批斗并最终被错误处决,使得延安整风运动的正当性遭到质疑,也引发了一些研究者对毛泽东与王实味的相关评价产生争议,主要集中在王实味“托派”帽子是否由毛泽东扣上、王实味作品暴露延安“阴暗面”是否在于动机不纯而为毛泽东所批判、王实味与丁玲在整风运动中的不同结局是否在于他们两人与毛泽东的私人关系不同、王实味之死是否由毛泽东一手造成等问题上。辨析这些争议性问题对于还原历史的真相并正确认识延安整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延安鲁艺文人在文艺整风前延安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氛围中,对于文学创作中的"暴露与歌颂"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对于这一问题所涉及的文学创作思想问题及知识分子话语权问题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在文艺整风前后有一些积极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对于丁玲来说,生命的辉煌与劫难都与延安文艺时代密不可分,延安文艺时代成就了丁玲,也为其以后的劫难埋下了伏笔。通过丁玲与延安文艺的建构、碰撞、融合关系的梳理,不难看出丁玲为延安文艺的建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由于丁玲自身个性主义与政治意识的纠结也在无意间对延安文艺的一体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滞。  相似文献   

4.
延安整风运动是新世纪学界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出现了大量学术文章和一些学术专著。这些研究可以粗略地界分为历史性研究和借鉴性研究两维度。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主题得到了丰富、内容得到相当深化、研究角度得到拓展,在延安精神、国民党对待延安整风的态度等主题研究中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结合解决当下重大问题,如开展"三讲"教学、学习科学发展观等,系统总结了延安整风经验,为现实实践工作提供了诸多借鉴与启示。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缺乏系统性,史学研究精神不足,对各地区、根据地的整风研究极其薄弱,给人造成了延安整风就是中央和延安地区整风的直观、片面、错误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三讲"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延安整风精神的新的运用和发展.在"三讲"教育中发扬延安整风精神,就要认真看书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就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就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相似文献   

6.
延安整风和三讲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延安整风精神和三讲教育一脉相承 ,三讲教育是延安整风的继承和发展。以延安整风精神为指导 ,找出主要矛盾 ,解决主要问题 ,努力搞好我校三讲教育 ,加快我校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7.
延安整风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新时期重提“整风精神”的目的是 ,按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要求 ,用“整风精神”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 ,树立党的良好形象。延安整风精神的现实意义在于继承和发扬延安整风的实事求是精神、反思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延安整风运动50周年。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毛泽东完整的建党学说就是在延安整风中建立起来的。经过延安整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形成了关于整风的系统理论,丰富了党内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增强党性的重要思想,阐发了党的领导原理。本文根据党的历史文献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的重要论著,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延安整风运动50周年。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毛泽东完整的建党学说就是在延安整风中建立起来的。经过延安整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形成了关于整风的系统理论,丰富了党内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增强党性的重要思想,阐发了党的领导原理。本文根据党的历史文献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的重要论著,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薛鑫良 《中华魂》2012,(9):11-13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延安无疑是中国革命转败为胜、柳暗花明的光辉圣地。延安时期(从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共13年)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由弱到强的"黄金时期"。延安整风  相似文献   

11.
作家的创作主体性是指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在创作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 ,在主题表现上 ,人物具有强烈的爱憎感情 ,敢于正视根据地现实中的矛盾和问题 ;在艺术处理上 ,深化心理分析与描写 ,淡化情节 ,抒情色彩浓厚 ,意境深邃 ,独具风格 ,是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在作品中的必然反映。全面、完整地把握作家的创作主体性对于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丁玲作为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革命家、活动家,是延安精神的杰出代表;她在延安前后生活、工作、战斗了近9年,这是丁玲精神形成和成熟的最重要的时期、关键时期。丁玲是延安精神形成、发展的参与者、实践者;延安精神构成了丁玲在不同时期重要的、突出的个人品性,成为丁玲精神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3.
丁玲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中国妇女的榜样和模范.她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重要的财富,不仅仅限于她撰写的近三百万字的各类脍炙人口的著作,更重要的是凝聚和体现在这些作品及她一生言行中的高尚风格和品质.它们集聚和表现为丁玲精神.丁玲精神是巾帼精神的完美体现;丁玲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代表;丁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丁玲精神是人类理想的写照.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丁玲的整个小说创作,政治话语逐渐强化,启蒙意识逐渐为政治话语所遮蔽,但是这不是一个直线的发展过程.延安时期,在革命中心、革命热潮中,创作中反而会出现政治话语下启蒙意识的再一次崛起.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创作之所以出现政治话语下启蒙的特殊现象,根源在于延安当时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在于创作主体自我实现、自我冲突的心境与人格,在于以独特的艺术感受指导写作的创作观.  相似文献   

15.
丁玲“左联”时期的小说创作 ,是其作品由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进步文学 ,进入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的转折阶段 ,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丁玲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研究 ,可以清晰地看到作家思想、艺术转变的轨迹 ,并能由此透视出 30年代的左翼青年作家们小说创作的某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剖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入手,分析其早期小说的女性意识,认真探讨丁玲作品中强烈而鲜明的女性意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女作家 ,其代表作《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表现 ,都深受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创作生涯与中国近现代革命、思想与文学的现代性进程有着密切联系,她的生命轨迹与中国女性在解放道路上的缩影交织着。丁玲自始至终以现代女性的姿态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女性经验付诸文字与思想,塑造了一大批女性人物形象:觉醒的五四女儿梦珂、莎菲,在革命边缘生存的美琳、玛丽,从事革命工作的三小姐,处于革命体制中的贞贞,陷于阶级斗争中的黑妮等。表面上看是社会机制的不完善、革命体制的规约、阶级斗争等对女性造成压迫,给女性解放带来阻力,但丁玲自始至终为读者展现了一条男权中心主义的线索,不管披着何种外衣,男性主体的男权意识始终是压迫女性的最直接的武器。在对女性主体性的积极建构之外,丁玲对男权的解构、揭露与批判构成了丁玲思考妇女解放问题的另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19.
在丁玲的短篇小说<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和<夜>中,作家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客观效果发生了背离其女性意识比革命立场更为引人注目;小说的艺术重心在女性意识,丁玲思想中深植的女性意识,其创作方法上的矛盾,以及社会革命与女性命运的不一致,是导致这一背离的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