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卢盛江 《东方论坛》2006,(5):28-31,37
殷璠《河岳英灵集叙》提出的“神来、气来、情来”,既指创作状态,又指诗美风貌。所谓“神来”,是在心中酝酿一种情景交融、有着无穷韵味的传神境界,并把它表现出来。所谓“气来”,是创作前酝酿、饱含一种激奋刚健的感情气势,并在创作时表现一种气扬采飞的风骨之美,让读者感受到感情气势的激荡回旋。所谓“情来”,是一种婉情深情之美,一种深婉细润平和之美,是创作时让这样一种深婉之情在心中酝酿到来。  相似文献   

2.
论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创作主要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联想、通过音响的运动过程来创作形象,表达音乐形象的内涵;古人说"有情气畅声则顺,无情气短声则单",就是说的情与声的关系.人们常说的"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就是指用感情把声音带出来,把歌曲的内涵表达出来.没有感情的演唱,是不会感动他人的.我们说一名歌手演唱时都是用情在唱歌,是用心在歌唱,就是指他用发自内心的感情表达作品.声音与情感是统一的,才能使作品表达得淋漓尽致,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3.
一审美属性在本质上是价值属性。作家或艺术家只有自己观照和体验审美对象的时候,才能获得自己的审美价值。而作者的“观照”与“体验”,都带有自己的理智,因此,审美价值无论如何离不开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一个作者的审美趣味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感情,在审视感知不同的对象或现象时,所发生喜爱或厌恶之情,从而确定它的审美价值。审美理想是比审美趣味更自觉的一种审美评价。一个作家或艺术家总是通过自己的审美理想来评价它的审美对象的。鲁迅的审美理想是“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他的审美  相似文献   

4.
人们用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相互传达自己的感情。——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在他的《艺术论》里强调指出:艺术的特点在于“传达感情”,因此说,艺术是主情的,是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郁达夫认为美与情感是艺术的两大要素,而情感是灵魂,因此他毕生的文学创作都追求一个“情”字。读了他的小说,你往往记不清其中的故事情节,甚至说不出人物的姓名及相貌,但你会感到被一种朦朦胧胧的东西所缠绕,使你陶醉于其中,这就是“情”的力量。郁达夫小说大都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结构,它不是以人物活动为中  相似文献   

5.
点染,原指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譬如画家要在宣纸上画花鸟,蘸一点墨渍,浓浓淡淡,有些地方加点,有些地方渲染,任其濡润开去自然成画。在诗文中,抒情上也常用点染法.先点明情意,再用景物来烘托.它以情为主,因情造景,以景写情,经过渲染烘托,使抽象的感情给人以实感,增强了感染力和审美情趣,是一种抒情艺术。刘熙载说:“词有点有染,柳耆(?)《雨  相似文献   

6.
审美的话题愈来愈多,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作为一种审美现象重出江湖,既是时代的必然,也是当今学科领域扩容越界,寻求生活中真美的一种体现.但是,我们不能把它等同与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也不能视之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或许才能寻求到真正意义的属于劳苦大众的生活中的美,以及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  相似文献   

7.
东北民间剪纸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一种标志.它带有极为鲜明的地域文化味道,袒露着黑土地上关东人的情怀、散发出一种天然的无拘无束的野性的美,这其中涌动着强盛的生命活力,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关注与热爱.本文通过阐明民间剪纸内视化的意象,挖掘其独有的情思意蕴;通过对民间剪纸精神价值的剖析,探求其满足社会实践主体精神需要的价值传播意义,呼唤生活在这片黑土地的人们珍视这笔贵重的财富.  相似文献   

8.
民间美术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在生活与劳动中创造的艺术,同原始艺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它以浓艳为特点的色彩多重性与以夸张为主的造型多样性昭示出特有的个性与魅力,吸引着人们关注它,探寻它.  相似文献   

9.
音乐艺术产生于社会性的活动和人们的思维活动 ,它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 ,必然反映着现实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其自身价值的音乐美必然产生于社会需要。历史发展证明 ,音乐的发展取决于它的社会功能 ,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与音乐自身社会性内容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正> 偏爱价值,最初是美学从经济学那里引进的一个概念,即某物对一般人一文不值,而对某一人或某部分人却是无价之宝.篦梳在妇女与和尚的眼中,价值有天壤之别.少妇珍重她得到的第一枝玫瑰花,而世人对此并不在意.在审美过程中,偏爱是人们追求生活,认识生活,反映生活、适应生活的一种超常的情感.原则上,“美是一种价值.”可以确信,价值存在于美.审美价值是指客体能引起主体的审美感受,而且还在于客体具备某种属性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价值多种多样,审美价值的范围也极为广泛.偏爱价值是由偏爱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是对人的某种特殊感情的一种补偿.它可以影响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审美过程中形成的偏爱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彝族漆器是彝族人民用独特工艺创造的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四川凉山彝族的漆器,以其使用的广泛性和鲜明的特色不仅在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国少数民族的漆艺文化中也最为引人注目,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和真正朴实的实用艺术,也是高贵华丽的装饰艺术,是彝族人民艺术的史书和活化石。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给彝族漆艺的发展带来冲击,但如能提高大众化和精品趋势,彝族漆器艺术将大有曳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试析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音乐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乐论的正统,他强调"乐教"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感化影响人们的心灵,可以易风俗、善民心.文章试图从儒家的"以乐育人、以乐树仁"的美学思想论述入手,分析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与儒家美学思想的关系,阐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目前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时代的文学艺术——对“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人类迈向数字化的21世纪之时,高科技已经深入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艺术.技术和艺术联姻,生活与艺术的距离被抹平,由"读纸时代"向"读图时代"转移,现代的新型艺术形式形成了对于传统经典艺术、高雅艺术样式的冲击和挤压.于是,"艺术终结"论日益强烈.通过从艺术与人类、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三个方面论述数字化时代艺术的前途,指出数字化既给艺术带来冲击和挑战,又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生长点,我们应该运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看待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艺术并没有终结,而且不会终结.  相似文献   

14.
设计是一种社会活动,目的是满足人类的各种生活需要。艺术往往是创造者自身的感情宣泄,属于个人行为和个人感情的表述,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  相似文献   

15.
首先,杜威美学有寻求连续性、回归日常生活的基本立场,其中包括恢复艺术品的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连续性,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连续性,以及美的艺术与实用的或技术的艺术之间的连续性。其次,杜威美学与他的一元论经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艺术即经验”的基本命题。最后,对杜威美学的这些基本观点进行反思,指出其中逻辑和概念的失当之处。  相似文献   

16.
艺术的理念、分类与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艺术审美是自由意志自身观照的精神愉悦的理念,把艺术的分类研究逻辑地结合到艺术的历史研究上来,根据自由意志的意识形式由知性形式向理性形式发展的一般规律,将艺术分为主观艺术、观念艺术和客观艺术三大类,艺术发展的历史也相应地经历了这样前后三个发展阶段。主观艺术依次为音乐、绘画、抒情诗,观念艺术依次为史诗、建筑、雕塑,客观艺术依次为戏剧、小说、超现实文学。  相似文献   

17.
尽管中国的专业音乐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戏曲这种专属民间艺术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仍是一股强大的生命力量。根据文献资料法显示,中国戏曲根植于广大人民生活之中,长期在民间活动,具有广泛群众性、口传性、地域性和多样性。本文试图从戏曲的诸多民间艺术特征中,阐述在现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服装设计属于工艺美术范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集艺术构思与艺术表达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的主观性对服装的情感性表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情感性是服装设计师主观性思维的表现形式之一,只有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设计、制作出精美的服装,满足人们的穿着需求。  相似文献   

19.
苏州有很多传统的民间艺术逐渐消亡,保留这些民间艺术迫在眉睫。苏州折扇传统制作工艺与高职艺术类专业实现资源对接,在高职院校的课程里引进苏州传统民间艺术,既可以丰富课程资源,也可以使传统工艺得到保存。  相似文献   

20.
风格是艺术家成功的标志,但不是艺术家的终极目标。风格的形成是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建立在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对社会的责任、对艺术真诚的基础上。艺术风格不是某个方面的孤立存在,而是与生活、传统、格调、形式和意境紧密相关,风格的创造是从客观到主观的全方位的整体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