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史上卓越的喜剧性文学作品.本文从"人物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喜剧性错位、它的喜剧性中鲜明的反讽性质和狂欢化特点等三个方面揭示了这部作品的喜剧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理论上对雕塑中诸如形式写实和内容象征化;式样理性化和造型意象化;形体的感情化和材料应用自身所产生的抽象化等等抽象因素进行了探索和归纳,并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论述了抽象因素在雕塑中对加强作品的艺术形式感和生命律动感,对深化作品的外延和内涵,对形成作者的艺术语言特征和个人风格等等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的内容、意义以及作家对人物、世界的看法、态度、发现等往往流溢、呈示在作品形式结构的特征上.在总体上,莫言作品的普遍肌理和形式结构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主体生命精神的喷涌在作品中处处留下了"旋涡"式特征.这是莫言作品蕴藏的生命主体精神的一种"全息"式表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说明艺术生命形式的基本特征,苏珊·朗格用类比的方法,从有机物内部的有机活动的特征来看待艺术生命形式的特征。由细胞组成的整个有机体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表现为一种生命运动的特征。朗格通过对具体的艺术作品的分析论证了艺术形式作为一种生命形式也具有这种特征,具体表现为:艺术生命形式的有机统一性;艺术生命形式的动态性;艺术生命形式的节奏性;艺术生命形式的生长性。重新对朗格的艺术生命形式基本特征的阐释,对当下人们认识艺术的含义和本质特征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宗白华对艺术形式进行了独特的理论阐释,通过对艺术形式的深层结构的分析,认为艺术形式表现生命的内核,表达心灵的姿势。艺术形式具有可感性、创新性、审美性等特征,但积淀在艺术形式中最根本的却是文化精神。间隔化、构图和感悟生命的真理是艺术形式最主要的作用。宗白华对于艺术形式的理论阐释对于今天艺术形式的创造和研究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个体生命存在的形式、特征和目标分析入手,论证音乐教育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可以看出当下音乐教育的根本弊端在于与个体生命存在脱节,因此呼唤音乐教育生命化,应扩展音乐教育生命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作品与世界、艺术家和欣赏者三要素的关系环节入手,梳理出齐梁文论家们对文学本体特征的认识,发现他们在普遍肯定文学外在语言形式的华美的同时,强调了文学情感性、想象性和生命性特征的内在统一。其中的某些观点可以和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美学尤其是符号美学对文学的看法相互参照和印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作品与世界、艺术家和欣赏者三要素的关系环节入手,梳理出齐梁文论家们对文学本体特征的认识,发现他们在普遍肯定文学外在语言形式的华美的同时,强调了文学情感性、想象性和生命性特征的内在统一。其中的某些观点可以和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美学尤其是符号美学对文学的看法相互参照和印证。  相似文献   

9.
生命化教学理念有个体生命在场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师生生命的生成性、生命发展的丰富性等特征。教学中生命关怀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学生参与低效,师生生命"缺场";教学形式化,忽视个体生命差异;师生伪互动,生命难以生成;教学评价以成绩为终结,无视生命发展需要等方面。践行生命化教学理念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生命化教学理念;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为生命的唤醒奠基;实施有效教学,关照生命的发展需要;实施多元教学评价,促进生命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件艺术品本身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有机物,它只是表现了生命——情感、生长、运动、情绪和所有赋予生命存在特征的东西。与现实和历史的能量渗透是其活力的表现,洋溢着的神、韵与风力是其价值的精髓。当作品的美学属性、鉴赏主体的精神状态、鉴赏过程的环境因素三者之间协同一致相互生发,艺术形象这一积淀着社会历史内容的形式便在历时性的鉴赏和阐释中得以常新。  相似文献   

11.
考察文艺作品经典性的内在构成有两个重要的维度,一是时间的维度,从历时性考察,文艺作品经典性存在超越了它所属的时代,在所有时代被阅读,亦即艺术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存续;二是空间的维度,经典超越它所属的创作个体与所表现的对象个体、所属的与所表现的民族与国别,在世界文学视域中被阅读,具有人类普遍性的特点.所以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具有超越性,而这一超越性源于文本的审美性、原创性以及对话性.经典如同文化语法的母体,不断创生出新的作家和新的读者,其辐射性使文艺作品的生命存续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之中,同时也留存在一代代作家的互文性文本中.经典,表明文艺作品长久的生命存续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诗学价值是由其文学性来决定的。文学性是文学翻译研究的对象,而文学性是由语言形式陌生化的策略性选择来实现的。文学翻译中文学性的传承就意味着对陌生化语言形式的传承。陌生化语言形式的识别与连贯重构是原作文学性传承和诗学价值再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民族风格在内容方面主要表现在作品所反映的民族的生活、题材和主题上,毛泽东诗词内容丰富,其形象体系显示了一定的民族特色,在创作时不知不觉地熔铸进了自己民族的心理素质、民族情感和民族趣味。内容决定形式,并产生自己的形式,民族的内容,必须以完美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毛泽东诗词在形式运用上也充分体现了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在情节安排与结构建筑上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特点。毛泽东是人民的儿子,他对中国历史与现状有深入的把握,从青年起就长期致力于探索中国的道路,这是他的诗词作品具有民族风格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茅盾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评论活动中,作家论型文学批评的创作为后世文学发展确立了一定的规范,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茅盾的七篇作家论及其创作背景的分析,不但可以辨析这种文体的演进过程,而且能够体现茅盾文学思想逐步溶入左翼主流文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孙犁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他的作品呈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对中国文学的优秀民族形式加以借鉴、吸收和创新。另外,孙犁创作的民族化特色还表现在他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与民间音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轼自幼热爱音乐,一生与文学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把诗歌创作与民间音乐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给自己的作品注入新鲜血液,使其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的爱情小说颇有先锋的意味,犹如旷野中的突围,对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来说,在艺术上有着超越性的意义。它打破禁区,背离当时文学主流传统,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并对主流传统提出了挑战,它为当代文学找到了一种新的现实,展现了对日常生活的亲近的姿态。十七年文学中的爱情作品是对反人性、反人道的反拨,是对五四文学精神的延续,是对美好生活、美好人性的歌颂与热爱,它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18.
重新解读沈从文1940年代的主要代表性作品《看虹录》、《摘星录》、“七色魇”系列等,发现他1940年代的文学追求是用文字构图作曲,用文字保留生命中的永恒的线条、色块、旋律等等美感意象,最终达到“用意象构筑形式”的艺术目的。他所要诠释的是“爱”与“美”的永恒。他希望用永恒的“美”去创造理想的生活,以此保留永恒的生命形式。沈从文这一时期的创作具有突出的文学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家首先是表达生命的感觉的。但对于民族作家而言,族群的表达者,这注定是民族作家的使命与责任。在族群的表达者或者表达生命的感觉之间,民族作家往往注重的是族群的表达,而忽略表达生命的感觉。这实际上是对文学的本质的一种悖离。民族作家应该重新思考族群的表达者与表达生命的感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与中国内地或其他华文文学比较繁荣的地区相比,捷克华文文学呈现出五个特征:较少的商业影响;较少的思想束缚;更宽的视野;更注重人性;思想性、艺术性高的作品较少。随着华语卫星电视的普及,华文盘片、磁带租赁的兴盛以及网络的传播,捷克华人的文化生活空前地丰富。而华文文学作品仍然以不可动摇的地位被广大华人所爱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