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城市旅游形象战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成伟光 《学术论坛》2001,(5):127-130
优秀旅游城市就是城市旅游功能及其形象优于其他城市,这通常要靠塑造城市旅游形象来实现,即就是要明确城市旅游形象的内涵,准确给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借助于企业形象塑造的CIS方法进行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和创新,然后对城市旅游形象在旅游市场上进行营销推广.  相似文献   

2.
沈阳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分析了沈阳城市旅游形象急需建立的迫切性,然后结合沈阳的实际,分析其形象设计的地方性特征、市场感应特征及其竞争替代特征。最后梳理出对应于不同客源市场的城市旅游形象口号,并提出塑造沈阳旅游形象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已成为国家间博弈的重要变量.一个国家要有效地在当今世界求得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努力提升维护国家形象.本文在分析国家形象内涵及国家形象塑造的意义、中国国家形象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塑造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增强中国魅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4.
客源型城市塑造旅游形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客源型城市在我国分布甚广 ,但是多数城市旅游形象不鲜明 ,市场知名度不高 ,制约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分析了客源型城市旅游开发一般特征 ,城市形象形成过程的阶段性特征 ,客源型城市实施旅游形象塑造工程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对长沙市现有旅游形象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长沙市旅游总体形象进行了定位,并初步探讨了长沙市旅游形象塑造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形象的凸显与形象时代的来临,旅游形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旅游业软性的形象化营销时代要求旅游目的地塑造独特的旅游形象,以增强旅游业竞争实力。南宁市应以形象导向的现代旅游营销为依据,对旅游形象的传播、推广策略及其运作思路作整体上的把握和规划。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殖民地时代,白人种族主义者对土著及华人移民分别塑造了野蛮化、禽兽化和污秽化的环境形象,认为后者的身体与所处空间环境都与白人迥然对立,从而为种族歧视的泛滥提供了合法性.如此塑造有色人种的环境形象,反映了一种"环境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通过剖析当时的种族主义漫画来考察有色人种的"环境形象",有助于学界对欧洲殖民扩张背景下的种族主义话语加以更深层次地批判.  相似文献   

8.
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确定旅游形象。嘉陵江主要流经广元、南充、广安、重庆等地,流域内各地单独对嘉陵江的开发,都难于形成嘉陵江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导致嘉陵江主题形象长期缺位,造成对外的整体形象模糊。本文在综合考虑嘉陵江的资源特点和国内外旅游市场发展的态势,以千里嘉陵江为载体,将三国文化、古城文化、红军文化、将帅文化、丝绸文化、巴文化等整合为一体,进行旅游区整体形象塑造,提出“嘉陵千里生态游,川渝两地文化行”的嘉陵江旅游主题形象口号,并设计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既统一又各有侧重的旅游地形象。  相似文献   

9.
河北旅游文化及其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文化以及形象问题被醒目地提了出来。旅游地形象是指旅游者这一特殊人群对旅游目的地这一特殊类型的地理区域的综合感知印象,它是构成旅游地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旅游者旅游决策、旅游消费过程和旅游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旅游业属新兴行业,从业者多数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和历练实践,众多新景区的开发多是“凭资源吃饭”,在资源基础上搞旅游形象定位。比如涞源县旅游发展起初也是打资源牌,主要搞观光旅游,结果是旅客疲累不堪,山水也没特色。在后来的旅游地形象定位与塑造试验中强调了“…  相似文献   

10.
王进 《兰州学刊》2013,(2):216-218
对旅游地旅游形象的策划为当地自然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旅游吸引物的整合和优化提供了平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注意到旅游地之间的“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现象,并以此为研究视角,尝试构建或更新能够提高旅游目的地区域竞争力的旅游形象.文章站在旅游地形象视角,对国内外“形象遮蔽”(Image Defilade)和“形象叠加”(Im-age Superposition)理论的应用及相关理论的拓展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我国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策划提供理论指导,特别是为目前正处于“形象遮蔽”状态下亚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突破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1.
"自我"与"他者"所标榜的二分逻辑结构在本质上是同一性思维使然的结果,由此决定了文明与蒙昧、正统与异端、男人与女人的差异被确立并延续了下来,它们作为同一性思维在种族、信仰、性别层面上的具体衍生物,经由视觉图像获得了不同程度地传播与表征。鉴于此,本文着力从上述三个方面,就图像与同一性观念的内在相关性分层加以评述,旨在强调图像作为由来已久的一种视觉符号,持续不断地与意识形态、政治权力、性别身体等范畴发生着关联,是我们解读"自我"与"他者"关系的重要凭据。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现念结构似乎左右着现代不同国家民族自我认同的想象秩序.日本、印度等在历史与地理、制度与文化上与我们有诸多关联的国家的中国形象,其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这些国家、地区在现代性自我认同结构中"自我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叙事的一部分.关于亚洲国家自我东方化的讨论,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一、自我东方化;二、去东方化;三、彼此东方化.这三个问题,是解析东方或亚洲国家的中国形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述卓  王莹 《社会科学》2006,9(3):172-182
“水井”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器物之一。特别是当它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作为一个文学意象而存在时,便被世世代代的文学作品挖掘出了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古典到当代的流变,可以观照出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文化思维和文化心理的演变,以及人们对生存空间、生存价值和生存的终极意义的无止探求。  相似文献   

14.
元范畴"象"自魏晋之后衍生出系列子范畴,并在相互交织与融合中走向扩展与弥漫,彼此渗透,进而形成梯级式的范畴群落,实现了世界、创作、文本和接受不同层面的跨越,最终成为涵盖整个文艺领域的核心母范畴,与"气""、味"共同建构起中国古代文论的潜在体系。  相似文献   

15.
稼轩词中的马意象不仅在数量上 ,更主要的是在质量上全面超越了其他词人以及他在词中所使用的其他意象。辛词中主要以宝马意象寄托自己的豪情壮志以及抒发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另外 ,辛词中的马意象还表现在为游冶与游春主题服务 ,在大量的送别诗中使用 ,以马衬托骑马人之高贵身份 ,以及以宝马、众马衬托场面之壮观。辛词中的马意象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 ,对这些马意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分类。  相似文献   

16.
徐蔚 《北方论丛》2021,(2):112-117
"意象"是中国美学、艺术学领域中的重要范畴。其萌芽于中国原始思维中的"感物—象数"传统,"数"与"德"构成了"象"所承载的原型意义;魏晋至唐代是哲学意象论向审美意象论滑移的过渡时期,"境象不一"由艺术领域的泛化所指,向文学领域的确定所指靠拢;文学意象论完成于明清,意象在文学批评和理论言说中被普遍使用,对其主客统一、情景交融的认知已经全面渗入日常话语体系。与此同时,明中叶以后叙事文学中"形象"的凸显,以及西方话语的冲击,导致五四以后学界一度以西方视角审视意象。辩证地看,也为这一范畴的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7.
李钧 《齐鲁学刊》2004,(5):147-150
大跃进时期的中国妇女解放曾经作为一个历史的神话成为世界女权主义运动的重要参照。但事实上,大跃进时期的中国女性并没有获得个性自主与性别意识,当时的女性解放不过是特定的政治话语支配下的一种社会表象。大跃进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单纯的、透明的、单向度和象征性的,是承载政治经济革命使命的意识形态的整体符号,而不是文明的、审美的、人性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8.
19.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江河"作为普通物象,经过历代诗人不断地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源远流长的"江河"意象体现着民族文化的崇拜与个人离愁的抒怀,滚滚东去的"江河"意象体现着雄浑劲健的壮美与逝者如斯的哀愁,惊涛骇浪与清澈澄明的"江河"意象分别喻指动荡浑浊的世道与宁静纯洁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异乡人”是毕飞宇小说中一以贯之的人物形象,它体现作者的小说创作由先锋到写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