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北京的大杂院很有名,但随着城市街区的改造,不断崛起一片片高楼,如今这样的建筑已越来越少了。大杂院逐渐成为京城的孤品遗留在老城区。朝外86号大院当年北京有数不清的大杂院。就我所居住的朝外大街,胡同里一大片一大片的灰平房都是一个连一个的大杂院。一般一个院子住着五户以上的人家,通常就被称为大杂院。有人写过朝外的椿树大院。那个大院确实很大,住着几十户人家,但不是朝外最大的大杂院。最大  相似文献   

2.
陈春喜 《北京纪事》2015,(5):108-111
我是祖国的同龄人,生长在北京宣武区牛街地区一条普通小胡同的大杂院里. 说起菜市口,可以说是大大的有名,老一辈的人都知道,那儿在封建社会是处决犯人的场所,有些历史上有名的人就在那里被砍了头. 我印象中的菜市口,可以说真是一个好去处,又热闹又繁华,也给我的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相似文献   

3.
情系四合院     
听话匣子 我住的崇文区关帝庙街八号是一座老北京四合院。分里外两个院儿。里院儿坐北朝南是三间大北房。东西两间厢房。我家就住在西厢房。里院儿住着五户人家。外院儿住着三户人家。  相似文献   

4.
刘元山 《社区》2011,(30):46-46
我居住的这个单元里,一层楼住着两户人家。一户是一对年龄约六十多岁的夫妻,一户是—对年轻的夫妻。老夫妻只有两个女儿,都早已出嫁;年轻的夫妻则是新婚不久的小两口。  相似文献   

5.
刘元山 《社区》2011,(20):46
我居住的这个单元里,一层楼住着两户人家。一户是一对年龄约六十多岁的夫妻,一户是一对年轻的夫妻。老夫妻只有两个女儿,都早已出嫁;年轻的夫妻则是新婚不久的小两口。那对老夫  相似文献   

6.
焦晓辉 《百姓生活》2014,(12):23-23
我是在四合院里长大的。我们这个四合院里住着8户人家,邻里间的关系都非常好,只要谁家有个什么急事、难事,大家都会帮忙照应。我在这种融洽温暖的环境中长大,性格大大咧咧。我和老公结婚几年后,住进了新买的单元房。只要遇到邻居,不管他们理不理睬我,我总是微笑着主动和他们打招呼。老公笑我“热脸贴别人冷屁股”,但我不管,仍旧和邻居们客客气气。  相似文献   

7.
于山 《社区》2011,(9):51
俗话说"油菜花黄,精神发狂",油菜花固然美丽,可是在民间,油菜花却又总带着一丝阴霾,油菜花开时候,多为精神疾病发作之季……以前:所有的邻居都不理她在浙江省衢州市区荷花街道朝晖社区的一个单元楼道里,住着13户人家,大多是退休老人,这个单元有5层楼,除了1楼店面外,每层住着4户人家,但只有5楼例外,那里住着一个特殊的女人。  相似文献   

8.
为儿子活着     
李元山 《社区》2005,(10):50-51
我家单元门口有一块小黑板,上面有一副对联,上联:工农学商兵行行息息相关,下联:赵王李刘郭家家紧紧相连,横批:十二户一家。这是在去年年三十晚上,我们单元里的12户人家在一起吃团圆饭的时候,你一句我一句凑出来的,这个横批几乎是异口同声说出来的,因为这副对联道出了我们单元12户人家的共同心声。2003年冬,我们单元12户人家先后入住到这个新开发的小区。刚开始,楼上楼下,进进出出,上班门一开,下班一关门,谁也不理谁。在这环境优美的小区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显得那么淡漠。没呈想,去年的欧洲杯改变了我们12户人家的关系。我是个铁杆球迷,欧…  相似文献   

9.
刘红旗 《社区》2012,(15):51-51
我是在四合院里长大的。四合院里住着8户人家,大家关系都非常好,只要谁家有个急事、难事,都帮忙照应。妈妈常说,邻居好,赛金宝。我在这种融洽温暖的环境中长大,养成了大大咧咧的性格。  相似文献   

10.
抓贼     
凤凰 《社区》2008,(1):52-53
小区里住着几十户人家,有些人家的房子空着,就出租给来城里打工的民工住。李四就是一个打工的民工,他也租了一间房子来住。虽然住在底楼,但是他早出晚归,小区里的人很少见到他,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相似文献   

11.
断想几则     
其一故事说的是古时候,大约在愚公移山后不久,在太行山脚下住着两户人家,一户姓汪,另一户姓谭。凑巧两户人家里都缺水吃,于是两家人聚在一起一合计,决定分路挖井取水。汪公挖南角,谭公挖  相似文献   

12.
陈英才 《社区》2005,(19):58-59
“我还是怀念大杂院的生活,因为我是在大杂院里长大的。”老妈对我说。从北京珠市口东大街搬到南三环外的石榴园已经整整3年了,按说也该习惯了,但对于一个66岁的老人来说,挥之不去的情感始终占据着母亲的习惯,终生都不会改变她对过去时光的眷恋。我也曾在大杂院中生活过很多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崇文门外紧挨护城河的下东河沿(后改名为西河沿)。内外两个四方的大院子,大人们称里院、外院,东西南北房都有,里院的东北角有一个小院落,大人们叫它“小跨院”,西南角是茅房,是全院20多户百十口人排泄之处。外院的南房有3间,我家在西边。大杂院里,一…  相似文献   

13.
蜗居的记忆     
几十年间,我搬过好几次家.其中,1984至1988年间住的屋子最小. 小屋位于北京南城、宣武门外大街东侧的香炉营四条23号.院子很小,进深不过4米多,算上我们家只有3户人家.南屋两间,住的是吴姓老人.北屋也是两间.东侧分给了我,西侧一间的后面还有房屋,都属另一户人家,姓萧.  相似文献   

14.
傅淑芳 《社区》2004,(3):52-53
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兴镇是一个连接都江堰和青城山的美丽小镇,在这个小镇上有一条沙沟河,河上有座古老的石桥,当地人称它景桥。桥的西边是条繁华的商业街,店铺林立,住着数百户人家。然而去年年末,在这个古镇上发生的凶杀案,以及随后的一系列事件,打破了这个小镇以往的宁静。将小镇和居住在这个小镇上的人们推上了全国媒体关注的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5.
焦晓辉 《社区》2012,(10):51
我是在四合院里长大的。四合院里住着8户人家,大家关系都非常好,只要谁家有个急事、难事,都帮忙照应。妈妈常说,邻居好,赛金宝。我在这种融洽温暖的环境中长大,养成了大大咧咧的性格。我和老公结婚几年后,住进了新买的单元套房。遇到邻居,不管他们理不理睬我,我总是微笑着主动和他们打招  相似文献   

16.
我家住的是机关宿舍,那是个有几进院的四合院儿,院儿里住着几十户人家。整个四合院儿里只有两个厕所,在每个小院子里都有一个水龙头。那时候,院子里的每个人都很注意节水节电,如果谁看到水龙头在滴水,都会过去把它拧紧;看到厕所没有人又亮着灯,就会过去关上。院儿里有几个爱管闲事的大妈,如果碰上水龙头没关好或有人上了厕所没关灯  相似文献   

17.
胡同情趣     
我是从小在北京东城区小细管胡同里长大的,这个胡同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南宽北窄、曲里拐弯的小胡同,胡同南接什锦花园,北通魏家胡同。我家住的9号院是胡同中间偏西的一个大杂院,  相似文献   

18.
融融邻里情     
张书云 《北京纪事》2009,(11):86-87
1957年,举家来京不到两个月,全家就由位于白塔寺的暂居处搬到新街口豁口外一处新建的职工宿舍。我家的房子是个拥有24户人家的大杂院。  相似文献   

19.
李凤林 《社区》2012,(13):40-40
2010年人口普查期间,我们社区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天,春区29号楼的居民来找我,说他们楼道里边有一股莫名其妙的臭味,都好几天了,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希望社区去看看。我喊上辖区民警李警官,一起赶到29号楼,果然,一进楼道,一股恶臭就扑面而来,我禁不住捂住了鼻子。经过一番检查,楼道里并无什么不妥的东西,那这臭味儿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和李警官一起,挨门挨户地询问,家里没人的住户,我们也在门前停留片刻,认真确定气味儿的来源。走到4楼东户门前时,这股味道更浓了,简直让人窒息,我们使劲敲门,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我大约记得这户人家住着一个姓郑的独居老人,性格很倔,脾气好像也不太好,  相似文献   

20.
秋千是快乐的道具。但在现代人的生活里,秋千并不多见。“蹴罢秋千,起来庸整纤纤手……”这种快乐在古诗词里,它带给人的快乐已经很遥远了。但有一天却在一户人家的墙院里看见了秋千。这是一户独门独院的人家,小别墅盖得非常漂亮,一溜儿花墙,围出很大一个院子,里面栽满了花花草草。有花探出墙外,虽不是红杏,也照样出墙。显然,这是一户富贵人家。秋千就在一棵大树下,但它并不是挂在树上,它显然是主人特制的,精致好看。我看见这个秋千时,正看见几个女孩在荡秋千,女孩白衣长裙,飘飘欲飞,笑声不绝于耳。“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