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以娱乐大众、表现日常生活为创作旨归,借助于商品流通的渠道广泛流播于民间,这是对以"传道"、"言志"为核心的传统文学观的反叛。曲子词包括商业功能、娱乐功能和社交功能在内的各种社会功能,不但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后代"流行歌曲"的蓬勃发展确立了成功的典范。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唐宋词赖以繁荣的动力,也正来自于这些社会功能的不断发展和强化。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唐宋词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就社交功能而言,它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前代文学以诗文交游结社的传统风尚,另一方面,由于内容的生活化和受众的平民化,曲子词在社交场合、社交方式和社交对象等方面又呈现出迥异于传统诗文的面貌特征.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时风靡于社会各个阶层的流行歌曲,唐宋词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娱乐至上"精神。不可否认,"娱乐至上"精神根植于消费文化的土壤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艺术向商业社会和大众审美趣味的谄媚和盲从。但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唐宋词"娱乐至上"的精神也凸显了宋人对文艺本质特征的重新认识和再发掘,同时,宋人对曲子词娱乐功能的重视,又体现出个人主体价值的提升和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诗风词化"为唐宋诗歌最显著的特征.这主要取决于唐末诗坛独特的创作群体以及唐末社会复杂的生存背景。从"诗风词化"所具备的新颖的文学审美特征中可以看出,诗词二者的兼融和嫁接,实质上促进了词的发展和繁荣。诗动词兴,对于文学样式的进化而言,具有深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唐宋词中,花意象是最常见的一个自然性意象。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整体审美环境的变化,花意象在晚唐宋代词中表现出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功能是有区别的。从晚唐五代直至南宋末年,词中的花意象所承担的艺术功能主要有三方面倾向:造境功能;人格外化功能;内在心理隐喻功能。  相似文献   

6.
"始得"由非词演化为词,历经了先秦的非词结构、两汉的两义结构、唐宋的成词和高频率使用阶段以及元后的萎缩阶段。"始得"的语法化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内因是语义的变化,外因是高频率的使用和适合的语境。唐宋时,"VP始得"高频率出现于唐宋禅宗文献和《朱子语类》中,因其后省略了"VP2",使其语义更为含蓄和深刻,这一特点正符合了禅宗"不立文字"和"言语道断"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丽"范畴萌芽于先秦两汉时期,"丽"揭示的是一些表面的、直接可感的审美属性,并不具备多方面审美内涵。魏晋南北朝时"丽"范畴逐渐成型,"丽"已有意识地被纳入社会文化审美视野,建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丽"范畴审美体系。唐宋时"丽"范畴走向兴盛,"丽"是唐宋诗、词美的突出感性表征,唐宋诗学、词学理论自觉地对之进行了理性把握。元明清时期是古典美学"丽"范畴的深化时期。主要表现为它在许多艺术部门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运用,人们对"丽"的审美特征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对唐宋词中颜色词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唐宋词的美学特征及唐宋时期人们的审美习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唐宋词与流行歌曲歌词创作所表征的艺术思潮的共通性以及唐宋词所成就的艺术经典的高度使得它为当代中国流行歌曲歌词创作者所关注。当代流行歌词创作中有着丰富的唐宋词元素,唐宋词作为唐宋时代的流行歌曲,是当时社会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特征、主题内容、艺术风格乃至社会背景等很多方面与现代流行歌曲都有着相通和相似之处,能够为现代流行歌词提供语言、形式、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借鉴。研究两者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现代流行歌词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10.
点染是唐宋词作家自觉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本文首次从唐宋词点染的性质、形态方式、心理内容和审美功能等四方面进行全面和初步的探寻。旨在揭示出唐宋词艺术个性美的某些特征,并为唐宋词的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或思路。  相似文献   

11.
唐宋词中"凭栏倚楼"意象甚多,其表达的深闺幽恨、思归怀远、慷慨激昂、低回缠绵等情感触目皆是,为此,从"凭栏倚楼"的情感内涵、"凭栏倚楼"作为"心灵停留"的象征以及"凭栏倚楼者"高贵的孤独感和存在感三个方面来探析唐宋词的深远意蕴。  相似文献   

12.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末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游仙词是唐宋时期道教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古代诗歌中游仙传统,尤其是中晚唐艳情游仙诗的延续和发展,又与词体功能的扩展相关.唐宋游仙词创作较为繁荣,大致经历了一个形成、成熟到繁荣的过程,其创作特点也由艳情化游仙发展为以梦游仙.同时,唐宋游仙词呈现出鲜明的文体形态:词作主旨的隐喻特征,即词人往往以游仙寄托人生之感和隐逸之思,借游仙隐喻艳情事迹或体察道教义理;虚构和梦幻化的游仙意象使词作表现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文人通过游仙来获取精神愉悦和心境的清雅之趣则是游仙词功能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4.
薛绍徽用昆曲唱唐宋词是逼近唐音宋调的有效手段,她提出的"无词不可唱,无词不合乐"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唱唐宋词颇具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具体到唱词,她提出的"长音使短,短音使长"的方法即是昆唱中的"依字声行腔";她认为词之唱"不在于谱",通过分析,可知其原因实在于腔;她由词唱的角度去看待词之韵脚平仄,这是注意到了音乐对歌词的重构作用.其唱词方法和观点与当今词乐专家洛地、刘崇德主张的唱词方法和观点在学理上相通.可以说用昆曲唱唐宋词是目前最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词心说     
"词心"虽系晚清词论家提出的一个词学范畴,但却揭示了唐宋以来词人在创作中独有的心理状态:或"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或出于至情至性,所谓"不能不尔"。正是由于这种种"赋情独深,逐境必寤"的词心表现,才可能创作出与诗、曲、散文等其他文学样式不同的具有独特美感的词情词境。  相似文献   

16.
唐宋词的分派,是词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宋明时期的唐宋词分派,主要是"婉约"与"豪放"两分。清代与现当代的分派研究,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诸如"三派说"、"四派说"等,应有尽有。不同时期的唐宋词分派,既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词学批评与研究风貌,又是当时人们词学思想与审美理念的最佳反映。  相似文献   

17.
"别是一家"的唐宋词,以表现儿女私情娱乐大众为创作旨归,以歌妓为传播中介,以瓦角、酒肆为传播空间,甚至作为商品广泛流播于民间,呈现出迥异于传统诗文传道、言志的社会功能,带有明显的社交、娱乐、体闲文化色彩.这种迥异的文化色彩与休闲功能不但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宋人道德理学与世俗享乐之间的矛盾中,找到了精神的平衡,实现了人格的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唐宋词赖以繁荣的动力,也正来自于这些休闲文化功能的不断发展和强化.  相似文献   

18.
李白、苏轼与唐宋蜀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蜀人对词的发展功不可没,李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的作者多数为蜀人,苏轼更为宋词的发展开疆拓土,"指出了向上一路".而对李白与苏轼这两位唐宋时期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蜀人,在词的创作上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却因李白词著作权的争议而很少系统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唐宋蜀词发展的梳理,认为苏轼词辉煌的成就本质上是向李白艺术精神的回归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夏承焘早年从事词的考据之学,中年以后转入词的批评之学.他的考据成果如<唐宋词人年谱>、<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唐宋词论丛>等著作,代表了20 世纪人谱牒之学、白石词乐之学与声韵之学的最高成就.他的批评成果如<月轮山词论丛>和<词学论札>所收录的相关文章,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从考据之学到批评之学,体现了夏承焘在研究方法上由"词内看词"到"词外看词"的重要转变.他的"词内看词,,表现为对词的字、句、声、韵、调、体式、版本等的校勘和考订;他的"词外看词"则表现为诗词之比较、词文之对读、词作与词论之互参,以及由作者的时代、环境、遭遇、个性、政治倾向、生活态度、文学观念,考察作品的思想、情感、表现形式与风格等等."词内看词"与"词外看词"各有优点和局限,夏承焘的过人之处是能把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晚唐五代开始的"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和北宋中期围绕这一创作现象的批评论争,不仅涉及到词的创作方法和词史发展的方向问题,更对诗词体性的异同之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诗为词"在唐五代及北宋前期的创作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填词对诗歌句式句数及婉媚风格类型的趋同,而从北宋中期开始的相关评说则重在分辨诗词体性之异.唐宋语境中的"以诗为词"在强调词体之独立和本色的同时,也主张通过诗人句法来体现词中的情感力度和壮阔风格;而在演唱风格上则在宋代普遍流行的女音之外,追求声调高逸的男音色彩."以诗为词"的内涵及其演变在唐宋语境中可以得到准确阐释,并可借此展现宋人词学观念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