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后殖民主义作家奈保尔受多重文化的影响,身份混杂,处于"无根"的生存状态。奈保尔既对前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历史进行无情的批判,同时又对宗主国文化不能完全地认同。奈保尔的这种后殖民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使他创作出许多渴求寻找家园的无根边缘人形象,《比斯瓦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比斯瓦斯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奈保尔认为作为边缘人的殖民地人民追求身份、社会地位的努力以及对"中心"的渴望都是徒劳的。无根边缘人对家园的寻找,实际上就是奈保尔对文化归属的不断追求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人的本质是物质与精神“二体性”,人具有双重生命 :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人类从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 ,但并不能改变人的生物本性 ,工业文明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类必须由机械性技术生存转向生态性技术生存。克服生态危机的基本途径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技术进步与道德进步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奈保尔的小说《半生》描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性别关系错位;欧洲作为世界中心的地位被消解,而在这个大环境下生存的主人公也迷失了自己的文化身份。通过故事,奈保尔重构了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下第三世界的人面临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4.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被誉为环球文学的旅行者,他的生活和创作之生命力都源于不断的旅行。不断的行走和旅行成为他寻求灵魂和肉体栖居家园的重要方式。奈保尔近五十年的创作无疑是一部行走的历史、旅行的记录,旅行是其创作的源泉,灵感的催化剂。可以说没有旅行就没有奈保尔,旅行成为他人生和艺术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父子之间:家庭书信集》为我们研究奈保尔提供了最为真实可信的历史材料。通过分析这部家庭书信集,揭示出作家少年时代特立尼达生活的"文化悬挂",青年时代留学英伦经历的"文化祛根",以及父亲在文学上对儿子的影响;所有这些对于奈保尔精神气质和文学理念的初步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家后来的"文化无根"状态,与这一时期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对这部书信集的研究,是全面了解奈保尔的必要起点。  相似文献   

6.
V.S奈保尔是当代著名的后殖民作家,他曲折的人生经历、复杂的文化身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奈保尔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了他身份的边缘性,他身份的边缘性又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得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呈现出边缘性特征。同时,奈保尔在创作实践中摸索出了最适合表达自我的"杂糅式"的边缘性文体。  相似文献   

7.
士族·文化·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日渐边缘化,士族"经明行修"的文化教养遂转化为玄学的"风度"及对文艺的爱好,使之成为士族的行为模式。士族要维系文化世家的地位,就必须随着文化之演变而演变,而文化以士族为载体,就必然打上士族的印记,其中文学又与文化作同构运动,由是形成士族、文化、文学三者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8.
空间并非只存在于外部,空间还存在于外部与自身发生关系处.空间转移在奈保尔的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抵达之谜》中,空间转移使奈保尔遭遇了焦虑、困惑和身份的迷失.另一方面,空间转移的经历反过来让奈保尔可以站在一个比较客观的角度去审视他所涉足的世界,使他能够重构西方与东方的形象.在这种重构中,奈保尔被抑制的心灵得以释放.奈保尔通过探索生与死的问题以达到对人生的彻悟.此时,他的心结,他的那种关于自己身份的问题便消解了.  相似文献   

9.
《自由国度》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的"最重要的作品"。小说通过对不同主人公的空间生存状态的描写,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叙述其人生际遇,表现了身处异国他乡的移民在异域文化环境中感受到的疏离感,再现了后殖民时代的"自由状态"。  相似文献   

10.
以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为理论基础,对奈保尔2004年新作< 魔种>与此前的作品<半生>进行比较分析来探寻奈保尔本人的双重文化身份所导致的双重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危机.对奈保尔的创作作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介,指出后殖民作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无法真正地、彻底地走出文化流亡者的窘境,也没能突破其独特文化身份的局限.对于奈保尔创作陷入瓶颈的原因作出了合理的解释,留下了进一步思索和探求的空间 .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奈保尔不同时期的三部代表作中主人公的分析,揭示出移民及其后裔在后殖民主义阶段面临的身份困惑、文化错位和权利失衡。透过奈保尔文学经验总结出正如奈保尔代表着全球化时代英语离散文学的世界性一样,后殖民主义时代文化他者的出路是世界身份。  相似文献   

12.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是前殖民地移民作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独特的身份和特殊的经历使他具有宽广的文学视角。作为一个印度移民后代,奈保尔满怀深情地记述了生活于殖民地之上的移民后代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印度裔英国移民作家的身份、移位的生存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疏离感,令诺贝尔文学奖得者奈保尔始终密切关注后殖民社会的现实与人生境况.文章通过对奈保尔印度之行及其作品的分析,试图解答在多元文化相互冲突杂交的后殖民语境中移民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奈保尔是一位通过大量作品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当代英语作家。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奈保尔的半自传体小说《抵达之谜》,分析他作为一位“流放”的知识分子在这部小说中和现实中的文化心理,同时通过与赛义德等其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家观点的比较,阐述奈保尔的文化世界观,即西方的先进文化不一定总是表现为殖民性,积极的“流放”以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第三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5.
爱德华·蒙克一生的艺术创作都遵循着:“我要描绘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恋爱的活生生的人们”。[1]他创作的最主要的题材是死亡与爱情,这是他亲身遭遇的内心感受的真实描写。他运用夸张的手法、灰暗的色调、变形的形象,表达了人们的欲望、恐惧和孤独。他的艺术创作是这种内心斗争形象化的描绘,是一种“心灵的写实主义”。蒙克的艺术,对西方现代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无愧为表现主义的先驱。  相似文献   

16.
模仿是殖民文化与殖民地文化交锋中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也是奈保尔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国内外论者一般都认为,奈保尔小说中的模仿体现了一种殖民策略,培养的是西方文化的寄生虫。然而,经过细致的文本解读,结合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笔者认为奈保尔笔下模仿这一主题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了从早期到中期的深化、超越过程。在以《模仿者》为代表的中期作品中,模仿这一概念被赋予辨证而矛盾的双重意义,它不仅是殖民者培养寄生虫的殖民策略,也是模仿者的反殖民策略。被殖民者通过模仿中的背离对殖民权力进行消解、嘲讽和抵抗。本文以《模仿者》为例分析奈保尔中期作品中模仿的涵义,集中探讨模仿中的背离问题,分析模仿者的反抗。  相似文献   

17.
借用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尤其是霍米·巴巴的矛盾、杂糅概念,文章对《非洲的假面剧》进行了文本细读,认为奈保尔在该作品中突破了东方主义中西方与第三世界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书写了一个杂糅的、矛盾的非洲形象,反映出殖民时代结束以后,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复杂关系。虽然奈保尔宣称他遵循自己的直觉旨在描写真实的世界,但是作为一个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英国作家,奈保尔摆脱不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影响。奈保尔仍以西方的视角凝视第三世界,殖民思想仍然左右着他笔下的非洲形象。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化即文化。文化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和标志;文化力的高低,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个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重视文化和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作为当下流行于青年群体的一种都市文化,"街拍"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其间深藏消费文化的特质.它起源于时尚杂志收集潮流信息的街头拍摄,反映了当代人对时尚的追逐与对图像的推崇;而发展至今,它更多的反映了青年对主流文化的抵抗、对传统观念的消解,体现为一种亚文化的狂欢.对其进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街拍"所折射的社会文化的弊病,如盲目尊崇身体与服饰,过度重视感官的满足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建构男女两性平权的社会关系的社会建制,女性媒介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传播现象与文化现象,关于其生存态势与社会功能的学理思考理应成为当今传播与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传播社会学理论为阐释框架,采取文化研究、女性主义的分析视角,从男权文化传统、市场经济利益、传者性别意识等社会结构层面入手,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阻碍女性媒介社会理想实现的现实社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