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3 毫秒
1.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毛泽东作为红军长征的参与者和长征中的灵魂人物,对长征和长征精神有过多次论述,并重点分析了长征的原因和意义,揭示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重温毛泽东关于长征和长征精神的论述,既可以缅怀长征壮举,又可以弘扬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2.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30年代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形成的,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集中而具体的体现。长征精神包括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知难而进的自强不息精神,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以及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其诗中极品及成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长征》诗题惊中外,天地大笔颂长征;擅长驾驭大选题,长征精神笔端凝;《长征》诗催人奋进,“长征接力有来人”,毛泽东用诗的艺术再现了长征壮举,让长征的丰碑永载史册。《长征》诗从“宏观”“微观”总体上去体味,具体到诗艺、书法、社会效应等方面去分析,其为极品实乃当之无愧。《长征》诗与山河同在,与日月齐辉!  相似文献   

4.
5.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传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部革命英雄史诗。考察“长征”概念流变的过程,发现其经历了概念的最初形成、革命英雄史诗的早期建构、从“长征”到“新长征”的现实重构以及向经典革命精神的回归四个过程。面对争取国际支持的现实需要,“长征”以其强烈的故事性和悲壮的英雄主义叙事特色成为中国共产党着力向外界推出的重要概念,继而成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中的一个独特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征”概念被通过多种手段大范围传播,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精神象征。面对不同的时代要求,“长征”的目标也在随之变化,长征永远在路上。  相似文献   

6.
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的征途上,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比坚定的信念,铸就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培养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相似文献   

7.
[提要]四川民族地区在红军长征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长征文物遗存的集中分布区、长征精神的代表性承载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建设地段。该区域的长征文物遗存,在生成背景、类型范围、分布状况等方面皆具有自身特点,且具有极高综合价值。基于该区域长征文物遗存的资源特点和价值,需要统筹协调推进其保护和利用工作,特别是统筹协调好长征文物遗存及其关联资源的跨部门跨领域综合保护与利用,发挥好长征文物遗存的资源综合价值。对长征文物遗存资源特点和价值认识的深化,有助于为切实做好长征文物遗存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从资源关联性、分布特点和综合价值入手,探索资源综合保护和综合利用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举世闻名的长征中,女红军在参加作战、运输修路、筹粮筹款、制作被服、护理伤病员、政治宣传、群众工作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她们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无私无畏的崇高品德,是长征精神的塑造者。女红军参加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的结果,女红军们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将永不泯灭。  相似文献   

9.
10.
试论红军长征期间的筹粮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军长征期间,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十分严峻,本文在分析当时面临的粮食问题的基础上,对当时实行的筹粮政策,即购买或物物交换、没收征发地主土豪及反动分子的物品、“留条借粮”或“留牌借粮”三种方式的实施及效果加以考察,来探索红军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于日良 《金陵瞭望》2006,(20):41-43
今年的10月22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注定将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那一天“红军长征胜利日”将迎来她的70华诞。在70年的岁月中,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活动始终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活动不断深入开展着。在众多的纪念活动中,对于南京而言,1965年秋,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长征组歌》大型音乐演出,影响最为深远。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将南京音乐会史上纪念传播“长征精神”的唯一一次大型音乐会重现在广大读者眼前,希望大家能够对41年前的那场“盛会”有一个比较详尽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12.
13.
陈云与长征     
陈云对长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长征途中担任了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委、渡江指挥部政委等职;他坚决反对"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拥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他最先向全世界宣传长征,并对长征进行了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长征研究中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再认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第一,关于长征的根本原因问题,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是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严重危害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笔者认为这只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当时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第二,关于长征初期“战略转移”的提法问题,过去人们一直把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仓促退出中央苏区这一行动,称之为“战略大转移”,我认为这一提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从党的一大至五大,党的队伍建设方针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干部路线开始向"左"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唯成分论的干部路线.而且还推行宗派主义的干部政策.这种错误直到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才开始有所改变,而同年12月召开的瓦窑堡会议对唯成分论和宗派主义的错误的干部政策的否定,标志着党的正确的干部路线之初步确立.  相似文献   

16.
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程中,能否顺利实现大转移的目标,除了要突破敌人的道道封锁线外,还必须渡过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顺利通过凉山彝族聚居区,粉碎蒋介石在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地区围歼红军的美梦。本文拟就中央红军过凉山的一些史实进行分析评述,目的在于昭示红军英烈的光辉业绩,激励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7.
简论红军长征期间的统战工作苟翠屏关键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统一战线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K263.4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长征是伟大的,然而它却是在党和红军遭受严重挫败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8.
长征研究中需要再认识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长征研究中的两个问题进行了再认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第一,关于长征的根本原因问题,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是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严重危害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笔者认为这只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中国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第二,关于长征初期“战略转移”的提法问题,过去人们一直把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仓促退出中央苏区这一行动,称之为“战略大转移”,我认为这一提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陈云对长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长征途中担任了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委、渡江指挥部政委等职;他坚决反对“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拥护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他最先向全世界宣传长征,并对长征进行了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20.
李树生 《中华魂》2011,(7):64-64
十月炮响震古国,远渡重洋真理寻。时代英雄民为本.革命一生献忠心。南昌举义新军建。率部井冈会毛君。遵义关头拜北斗,长征路上驾风云。横刀立马驰疆场,抗倭灭蒋兵如神。一根扁担显本色,艰苦廉洁世人尊。胸怀宽广撑舟楫。高风亮节照乾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