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熊十力人生哲学是在对古道继承中进行的现代转向,这种转向是通过高扬智识主义的大旗,把知识溶于生命之中,释科学为“日益之学”而进行的。通过对科学精神的诠释,熊氏从“道”的层面把科学思想引入中国的人生哲学之中,承认其人生的积极意义,并通过对传统日益之学和日损之学的发微,构建了立足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上,又吸收现代西方科学精神、具有时代特征的“返本”之学。  相似文献   

2.
“听到/温暖的话语/牵牛花/在心里盛开”。读了这样美妙、动人的诗句,你会以为它是出自少男少女之手吗?不对,它是一位日本百岁老妪柴田丰的诗作。,柴田丰和很多老人一样也是疾病缠身,然而她一直以“永不气馁”的精神面对生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把人对世界的把握分为四种基本方式:科学的、艺术的、实践——精神的和宗教的,据之可以把人的精神划分为知、情、意、信四种社会意识形式,由之而形成的则是真、善、美、仰四种思想境界。而信仰乃是人的最高境界,是人的生命的着落处。中国社会当代信仰的迷失是迷于形而下,失于形而上,即沉迷于形而下的意义,热衷于相对和有限的存在,而丢掉了对形而上的信仰,失去了对绝对和无限的兴趣。由之而导致的是生存的悖论:自我和真我的分离,存在和意义对立。在许多学者情钟于后现代的境况下,笔者却愿去从传统中寻找失去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关“五四”新道德的争论存在片面化极端化倾向,指责新道德缺少形而上建设是错误的,但是仅仅肯定“五四”形而下建设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五四”新道德在理性精神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共同影响下,既注重以人为本的人类主义和个人主义,又突出新道德的现代理性和超越精神,它是在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向度展开的双重建设。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这样几个问题:(一)“中国古代无逻辑”究竟何指?(二)东西方逻辑的差异主要有哪些?(三)中国古代之所以缺少逻辑和认识论的传统是否由于客观上的不需要?(四)之所以不需要是否与中国缺乏科学的认知精神有关?笔者以为,逻辑的发展与科学进步与否及思维路向的选择有密切关系.不仅汉是“没有逻辑传统的文化就开不出科学、民主”.相反.如果缺乏科学与民主精神,便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逻辑。育学者认为,逻辑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而只有逻辑理论的萌芽,后来也没有得到发展。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包基本…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对“君子慎其独”的理解,停留在道德行为的形而下的层次上,这种理解是肤浅的。事实上,“君子慎其独”具有哲学和道德两种层面的含义,且以哲学层面的含义为根本和基础。“君子慎其独”是在讲道的特点和君子与道的关系,进而说明君子所应持的态度。道是独立自行的而君子有所不明,故君子对道的态度应该是戒慎戒惧。对之进行这样的理解,可以削减中国道德文化与科学文化相对立的尴尬,重新整理、繁荣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是被中外科学发展史所反复证明了的不刊之论。不是科技不可以形而下地功利化——但缺乏形而上的科学探索,即一个实用理性或者实用主义支配的科学,不可能走得很远。科学首先是一种精神,一种对人类未知领域充满好奇、进行无穷探究的欲望和时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东辞上》的这句话以罕有的睿智概括了人类思维的一种定势:当思维的触角捕捉到任何一种思维对象时,总试图在形上与形下、本体与现象、本与本的两重世界中对其进行非此即彼的“定位”,从而判定它“存在”(being)的属性、地位。但当把道德作为思维的对象时,思维的触角似乎缠绕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道德究竟属于形而上或是形而下?在人类思维划定的二重世界中如何安置它?这是人类智慧遇到的一大困惑。一、道德形而上的追成现代新儒学的巨子车宗三先生曾指出,必须严格地区别“道德的形上学…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还要不要继续进行制度建设?发生“文革”这样的失误有没有制度方面的原因?邓小平把制度建设视为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反复倡导并身体力行,找到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长治久安之策。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和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有科学就有“伪科学”。但对于“伪科学”的划定,却存在各种不同的标准和方法,而且要清楚明白地对其界定也绝非易事。因为人们往往把它和“反科学、非科学和假科学”相纠葛;加上鉴定何为“反科学、非科学和假科学”也十分困难,这就更需要人们在否定“伪科学”的时候,慎重小心,以免扼杀科学的雏形。再者即便是“伪科学”,也会在方法论上带来启发性;在知识论上,为成熟的科学理论上演前奏;在理论实践上,导致自由的生命精神透过幽夜的云雾,从中进发出新的思想、概念或形式,反映人类认识的多元性,意识的能动性和开放性,在精神的奇思臆想层面为人类从事发明创造提供宝贵的财富和源泉。  相似文献   

11.
拟人化批评是中国古代书法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反映了一种传统的艺术观念,即把人的生命形式作为艺术结构形式的一种象征。古代书法批评中人的生命形式分为“形而上”的身体构造、外貌形态与“形而下”的精神气韵两大部分,与此对应的书法结构同样也可以分成这样的两大部分,可谓是一种人与艺术的异形同构。在拟人化批评中,作为书法对照的人,可以说从筋骨血肉到神韵品格都渗入到书法批评的隐喻体系,进而成为一种艺术直观生命的体悟对象。  相似文献   

12.
对“民族化”的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民族化”的界说袁良智长期以来,关于民族化的讨论一直众说纷纭。把民族化和“民族性”、“民族精神”等同的,有之;把它与“民族特色”、“民族风格”作为同义语用的,有之;把它解释为“化你为我”、“化无为有”,表示借鉴外来艺术的,有之;把它解作继承与借鉴两...  相似文献   

13.
骆驼常被人誉为“戈壁之舟”,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她始终昂首天外,迈着踏实而坚定的脚步,朝着理想的目标不断地前进。在中国当代诗歌的戈壁上,也有这样一艘“戈壁舟”,这样一位有着“骆驼精神”的诗人。他,原名寥耐难,在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岁月里,曾以自己丰产的诗作,在诗的原野上留下了不容忽视的印迹,他以不倦的探索精神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戈壁舟是在中国当代诗坛上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着个性色彩与独特贡献的诗人,特别是它的追求、探索精神足以成为其他诗人及文学艺术工作者们学习的榜样。评论这样一位作家的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就是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之中,它的内在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它的理论是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结晶;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中国具体运用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在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它既包含着对马克思社会发展道路的横向角度的选择,也包含着对马克思社会发展道路的纵向角度的选择,它这两方面的选择,既是对科学原理与科学原理运用关系的进一步说明,也是对科学原理运用中科学精神作用的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5.
一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建构了自己精密哲学体系的哲学家、思想家,其思想之深邃、道论之玄妙,令时人与后人既迷惘又神往。老子的思想何以如此难以领会,甚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文化效应呢?笔者认为,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老子哲学的“玄之又玄”,因为“玄”只是其表象,仅仅是老子思想精粹的外在显现。如果我们从更深的文化层次对其进行分析,即可知“老学”之“玄”,系老子的孤独感所至。这样,老子的孤独感对老子哲学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它在哲学意义上有什么价值等问题,就很有研究的必要了。二现代心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理论创新是一种科学的创新,是一种高尚的和艰辛的精神创造活动。在实践中探索、创新,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之所在。邓小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它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作出了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十五大四个“新”的论述,深刻而准确展现了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风格──伟大的创新精神。一、“研究新惰…  相似文献   

17.
悲剧精神是悲剧的灵魂和生命。中西古典悲剧精神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西方古典悲剧精神侧重形式上的反思,中国古典悲剧精神重在形而下的反思;西方古典悲剧精神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人性的伸张,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伦理诉求;崇高美为西方古典悲剧精神的审美特征,中和之美为中国古典悲剧精神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8.
人学研究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人学观 ,把研究对象定位在“人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体”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上。随着科学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实践”、以及“人 :动物 文化”等说法 ,已暴露出非科学的弊端 ,难以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读者网站     
“两会”精神是什么 什么是“两会”精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此可以有许多种理解和概括。有媒体称,政协精神就是畅所欲言。从一定角度上看,把畅所欲言视为人大、政协两会精神,并非不可取。 畅所欲言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体现,是宪法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倘若在“两会”上还不能较好地反映宪法精神,怎么集中地体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呢?畅所欲言才能把人民的声音  相似文献   

20.
“透彻”一词具备丰富的诗学意义,在严羽《沧浪诗话》中,它具有诗歌表意之明晰深刻、妙悟后之境界,以及盛唐诗境之特点三层含义。严羽在“妙悟”“兴趣”等概念之外,更借助“透彻”,将形而下的诗歌修习与形而上的诗歌悟解绾合起来,使其诗学更牢固地立足于“吟咏情性”与盛唐气象之上。通过对“透彻”这一语词的内涵及演变进行考察,能对严羽的相关诗学概念和诗论体系有更新的审视,同时也可以看出“透彻”同中国古典诗歌本质与诗人学诗工夫论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