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交际的过程是假设与推理的过程,而语用学的意义研究在于如何理解发话人的话语的含意。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斯波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这两种当今语用学的主要推理模式都是受话人利用语用预设的共知性特征来推导出话语的真实含意。  相似文献   

2.
言语交际是语境与话语相互作用的过程。谈话是以交际意图为轴心不断向前推进的,直至交际意图得以实现。以《杨澜访谈录》采访希拉里.克林顿为例,认真考察希拉里在语境与话语的相互作用下实现其交际意图的全过程,有助于加深对电视访谈节目中的交际意图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想表达的有时是直接的字面意义,有时是间接的字面以外的隐含意义。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等解释后一种语言现象的理论统称为含意理论。了解含意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大学英语听力训练中,可以使学生在听对话或语篇时能够快速捕捉到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听力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4.
交际意图的动态认知过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意义的理解和交际意图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言语交际的实质是意图的交际。从动态认知的角度探讨交际意图传递的特征,有助于促进对明示交际活动的机理的理解,加深对交际活动自身具备的关联原则的认识。从交际意图的动态认知过程角度来考察言语交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 ,遵从什么样的言语规约 ,说话是否得体、适度、有分寸 ,交际用语是否文明 ,既是个人修养 ,也是其国民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 ,因此 ,加强语言文明建设既是摆在每个交际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也是任何一种形态的文明社会里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语言文明建设需要探讨并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具有时代风貌的、有系统的礼貌用语规约 ,需要推广礼貌用语 ,需要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言语交际是一个双向的动态过程.交际双方借助言语编码,通过信道传输,由对方解码反馈,如此往复,言语组织环环相扣,形成一条话语链。这一条话语键的表层,是显性的语言材料;而深层,则是隐性的话语含义。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是一连串的暗示,听话人得从这些暗示中构拟出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图,这些暗示或隐或显.各不相同。”(《语言学概论》)这种暗示.我们可称其为言语交际中的心理走向诱导,它对解码反馈起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它的形成和把握,对言语交际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聆听对方话语时,受话者的知觉反应处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指出会话含意理论为翻译活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在翻译中如何解读原话的话语含意,在译语中如何将含意表达出来,是翻译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个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信息意图是指发话人提供话语的字面意义,交际意图则是发话人想通过明示的信息意图所要传达的真正含意。对篇章交际意图推导过程的构拟表明,逆证推理与缺省推理的结合,既顾及了关联期待的动态性,又可以使明示-推理模式的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际关系中的指示计,在动态交际过程中,称呼语的用法随语境和交际意图灵活多变。说话人会故意违反一定社会集团人际关系规约,以表达特殊交际意图。本文拟从语码转换的视角探究动态语境中称呼语的会话含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语境与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特殊会话含意推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德根  刘靖 《云梦学刊》2006,27(6):147-149
国际商务是跨国界发生的活动,不可避免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语境在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会话含意推断上起着解释作用、制约作用,并有着修正功能以及话语选择功能。因此,谈判者在使用语言时,可以根据交际场合的需要,激活相关的认知语境要素,使之投入运作,让谈判得以顺畅进行。  相似文献   

11.
语言的意义有静态和动态两个不同的层面。动态的语境意义与静态的语言意义的不同表现在概括与具体、泛指与特指、显示与暗示、规范与偏离、原义与增义、直接与间接、意在言内与意在言外等方面。理解语境意义需要依据语境进行“语义线索推导”,其具体途径有依据语境,从社会意义、联想意义、情感意义、违背原则的意义、预设意义、言语行为意义、暗示意义等不同角度对话语作出理解。  相似文献   

12.
意义理论研究是现代欧美语言哲学兴起以来的一股思潮,这一过程中创建了许多形形色色的意义理论。此中,随着哲学家们对语言的认识不断深化而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颇具特色,其意义理论也独树一帜。它以实施一次言语行为规定为意义的基本单位;强调言者的意向性意义,而不仅仅是话语的字面意义;特别的它还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深入到了语用学的范围,突破了先前意义学说的限制,形成了一种更好的解释语言现象的多视角、综合性的意义学说。  相似文献   

13.
英汉语词汇意义完全等同者很少,即使概念意义相等,联想意义也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在重视概念意义研究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对联想意义的研究,从而有助于全面、准确地理解英语词汇的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英语词汇意义进行对比研究(1)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不同或相反的词汇;(2)概念意义相同,联想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3)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4)各自文化中独有的词汇,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相似文献   

14.
英汉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表现为语言差异。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等现象。本文从词语的概念意义、比喻联想意义及情感意义三方面的不对等,分析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从而说明深入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对外语教学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敏 《河北学刊》2005,25(2):105-112
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日益深刻的持续影响.一方面,为了成为全球化的适应者,东亚三国强化了国内的政策调整与制度改革,以提高对超国家的全球体系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在金融、贸易、生态环境等领域,东亚已形成了跨国性的区域合作.如何使国家在全球体系中获得安全,并进一步促进跨国性区域合作,以对国际关系机制形成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是东亚国家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从社会行动意义效应的理论角度看,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是同一社会过程的两个观察侧面,它们之间是相互胶着和彼此建塑的关系.现代社会主体是"意义主体",社会行动则是"意义行动".在社会主体行动的意义效应过程中,促成了意义化的行动关联模式体系,亦即行动的结构.结构中的"异者"与"异见"可通过结构意义资源的不断生成而建立起某种共同的悟知和一致性的意愿.如果结构内部的意义资源能够形成一轮又一轮的递进状态,将为持久、稳定、富于生机的合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东亚三国集体结构"可以说应当是作为行动主体的中、日、韩三国间的行动意义效应过程所锻铸或建塑的一种事实过程.随着中、日、韩三国共有悟知的发展,去中心化过程、主体平等必将进一步推进,从而使相互间通过让与或坚持、接受或拒绝,增进认可、理解、共识以及智慧和创意,将为"东亚三国集体结构"提供现实性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词的文化义与文化个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和文化语言学观点透视汉语词的文化义与汉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文章认为文化义是词语本身所隐含的文化色彩或者附加在词语之上超语言的文化意蕴,它负荷着汉民族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透对对汉语例词的文化义的分析,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可以深化语言科学的研究,窥见汉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汉语的文化义似应从以下方向发掘:成语与典故义;比喻与比喻义;借代与借代义;附会与象征义;联想与联想义;情态下褒贬义;风格与语体义;形态、色象与形象义等。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实为传统词义研究的集大成者。朱氏以《说文》所释本义为依托,成功构建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词义系统。朱氏通过分析本义内部构成要素的变化而对词义引申过程和理据所作的深入探求与阐释,实已蕴含着义素分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比较中西文化中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英汉语言中,表示色彩的词很丰富。由于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对颜色词汇的理解也不同。通过对中西文化中颜色词的基本象征意义的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强调了英汉颜色词的民族特性,以更好地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  相似文献   

19.
汉英红色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宇 《云梦学刊》2005,26(3):128-129
汉英语言中表示“红色”这一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应用时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它们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对红色的崇尚和禁忌。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红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在词汇词义研究方面的差异与互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端志 《文史哲》2003,(6):52-57
训诂学是我国古代学者从认知方面研究汉语语义的传统学科,词汇词义是其核心。词汇学是近百年来在西方语言学影响下形成的新学科,其研究中心也是词汇词义。但是,这两个学科产生的条件不同,哲学基础不同,研究汉语的历史阶段也不同。因此,对词汇词义的认识无论在理论体系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别。但是,由于研究的都是词汇词义,它们又有一定的内同性。差别和内同都反映了这两个学科的互补性,而互补性当中就包含了汉语词汇词义研究的原创性。其重点在于汉语语言单位、汉"字"的性质、汉语词汇的单位、结构和理据以及词汇系统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