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生产方式已陷于严重危机之中 ,新工业革命范畴的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 ,人类文明将在 2 1世纪实现向新工业文明的转变。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是在新工业革命兴起的时代大背景下展开的。在 2 1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方面要受到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制约 ,另一方面要受到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的制约 ,这两个制约机制决定了中国既不可能建立起发达的工业化 ,也不应片面追逐发达的工业化。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当代的时代特点 ,中国一方面应该建设“适度工业化” ,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要坚持运用新工业化发展理念去筹划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去能动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从全球看,目前的确是一个众多“新兴经济”不断崛起的时代,如“服务经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纳米经济”、“生物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等。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以及新兴经济的崛起,最终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的新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所以,众多新兴经济的内在统一性就是新工业化经济,我们必须透过众多新兴经济的不同表象看到它们所包含的新工业化经济的本质,这才能真正把握住新兴经济的真实面目及其发展趋势。没有新工业化中国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就不可能真正崛起为世界强国。新工业化是中国应对工业危机,积极参与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新工业产业"是在新工业革命中继采猎业、农业、工业之后而出现的崭新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产业。正像农业、工业是由众多产业分支和部门组成的产业体系一样,新工业产业具有更加复杂更加丰富的产业体系。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应对工业危机和积极参与新工业革命,必须积极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产业体系,积极实施2050中国新工业化产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据研究表明,我国2035年后GDP年均增速可能降至3%以内,失去追赶效应,陷入"初等发达国家陷阱",而不能在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前,由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形成的新工业革命正在全球兴起,我们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积极实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确保年均5%6%的增长,到2050年如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由于工业危机的来临工业时代已经走到尽头,同时由于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兴起一个比工业时代更高级的新时代即新工业时代已经到来。与西方发达国家在19世纪和20世纪实现的现代化就是工业化明显不同,中国在21世纪实现的现代化则必须是新工业化。目前,一场新工业革命已在我国兴起,我们要积极实施新工业化强国战略,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正>2023年9月,中央首次召开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深刻把握其时代背景和内涵要义。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革命作为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 ,信息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事实上在经济科技乃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强有力地支持着人类的现代化历史进程 ,正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基础性推动力量。对于中国 ,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意义远不仅仅是对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促进与推动 ,更为主要的是它正改变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进程 ,从而将构画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轨迹、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化是又一次科技革命,是科技强国的需要,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发展 国家信息化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直至跻身世界高新技术前沿国家。中国 国家信息化和世界信息化发展在起步上有20年的差距,但信息革命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赶上和超过西方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革命步伐加快,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其表现为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两者双向交互的逻辑机理在于数实深度融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载体,新质生产力发展是加快数实深度融合的核心动能;战略价值在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科技强国方针下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制造强国建设下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指出存在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滞后、数字技术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协调、数据与技术治理体制尚不健全等现实困境。提出应当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健全数据与技术治理体制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诞生后 ,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过了 5 2年的光辉历程 ,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即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也没有新中国的现代化 ;没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就不可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我们始终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不断地进行改革开放 ,把我们的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11.
"新工业化"道路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我们采取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工业化道路.它的核心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工业化道路,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必须坚持科技创新; 必须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逐步提出发展农村工业的战略思想,其根本目的是将新中国引向工业化道路。邓小平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这一光辉思想,提出发展乡镇企业的思想和理论,使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尽快走上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着眼世界科技革命浪潮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就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许多精辟论述 ,形成了邓小平科技观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着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突出强调科学技术现代化 ;立足国情 ,指明我国科技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革命的推动、体制改革的影响,我国工人阶级发生了重大变化.用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对待这些新变化,处理好工人阶级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事实证明,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的问题依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就是要不断深入探索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探索和开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山东社会科学院韩民青研究员的新著《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近日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2050:中国展望——中国新工业化发展战略》,下卷为《2100:全球抉择——全球调适性工业化和新工业化发展战略》。全书具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就是努力探索现代化建设的新模式。通观全书,这是一部努力探索现代化建设新模式的力作,书中充满了作者的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发展的两难困境是:一方面,我们需要长期的中高速增长以便在2050年如期实现现代化,这样的发展就不能过早过度地依赖"去工业化"的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另一方面,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遇到了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市场饱和的工业化拐点,又不可能再继续依赖快速的工业化发展来实现现代化。这就是说,我们不能再简单地遵循"配第—克拉克定理"讲述的一、二、三次产业升级的顺序去寻求我国的经济发展,而是需要根据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寻找到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的新动力新路径——这就是第二产业革命的从工业化向新工业化转变的新路径新战略。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论述了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有机联系,把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自由解放作为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必要社会前提;把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确立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前进方向;把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并选择中国自身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质量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符合现代科技文明发展大势,它必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途径,以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以高质量高等教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以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方向,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为主要途径,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核心目标。我们必须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加强新工科建设,以锻造高质量教育体系,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培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兼具、专业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必须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以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属性,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立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当前中国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民生福祉增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共生共存的应然之需,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并将其融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实然之举,更是构建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绿色生态新发展格局的必然之路。锚定精准推进中国式生态现代化、应对全球化生态治理危机等系统性深层次问题,深入探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三重维度,具有现实理论依托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任务。习近平关于科技强国的重要论述,赓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科技强国思想,立足现代国际竞争的形势特点和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能问题,阐明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导向、动力来源、首要资源和战略构想。这一重要论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问题导向的求是精神、把握发展脉搏的敏锐洞察、人类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对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