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王庆 《兰州学刊》2009,(8):8-11
汉译佛经文献中,“V+于+O”结构非常普遍,即在及物动词和直接宾语之间加“于”字。这种特殊的结构可能是早期译经师对上古汉语中固有“V+于+O”结构的模仿,或者是对这种结构的误读所致,这都可能导源于早期译师们对汉语的不太熟练的掌握。后世的佛经译师或有意或无意地套用这种句式,客观上推广了这种句式。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的“V+得+N+VP”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谈的“V+得+N+VP”句式是指下面这种句子: 1.气得他脸都白了。 2.看得我直不好意思。 3.打得墙上都是洞。 4.急得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 这种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句式。其结构较为复杂,内部语义关系变化多端。本文拟分类探讨这种句式,说明它与相关句式的关系及其构成特点。为了便于叙述,我们把“V+得+N+VP”句式简称为“V得” 句式。  相似文献   

3.
“v+x”(动词十名词)这一形式可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动宾关系(以“Vw”表示)和偏正关系(以“(V)N”表示)。根据意义和功能,动词~般可以大致分为动作动词、状态动词、关系动词和能愿动词三类。其中关系动词和能愿动词比较特殊,它们不表示动作、行为、活动或具体状态,只是在句法平面上表示某种关系,或起着谓词性的辅助功能,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因此曾被列为动词的附类,而不算正式动词。但是“V+N”结构无论表示动宾关系还是表示偏正关系都首先要求动词的意义是具体实在的,因此本文探讨的前提中已排斥了不符合这项…  相似文献   

4.
丁加勇  易磊 《云梦学刊》2009,30(6):136-140
运用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爱V不V”结构能够解决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和缺陷。“爱V不V”结构作为构式存在,它独特的语义是结构本身赋予,结构具有不完全推导性。“爱V不V”构式在不同的语境中发生语义偏移,是构式多义性的表现。“爱V不V”构式对进入构式的动词音节和动词义都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除了与表示联系意义等少部分动词(如“有、存在、姓、作为、等于、在于”等)不能直接组合以外,都能与其它动词组合(“一”和部分形容词组合,如“一红、一急”等表示变化的意义,本文把这样的形容词当作动词看待)。以下记为“一+V”。 “一+V”并不是一个同一的类,既有属于词的一类,又有属于短语的一类。属于词的,例如“一连、一同、一统、一齐”等。属于短语的一类,还可以分出属于状中结构的和在一定语境中形成动量结构的两小类。前者如“一听,一碰”,后者如“(吃了)一惊”、“(吓了)一跳”等等。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属于状中结构的“一+V”的问题。状中结构的“一+V”中的“一”,既有修饰的作用,又有关联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了1”的形成是一种合力的结果,从“V+了”后添宾,从“V+O+了”前移,“V+O+了”中“了”的句法位置,相关句法结构的影响等都可能导致“了”的虚化。考察《敦煌变文集》中的“V+(x)+了”,其中的“V”的不同类型影响到了.的产生方式。在吴福祥(1998)的分类基础上,我们认为还应该考虑动词的及物性,“了”首先是在“Vi瞬间+了”组合中发生虚化的。“了,”“了:”都是从表“终了、完结”义的动词“了”发展而来,但从事态助词“了。”到“了:”的演变过程和“了。”的功能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7.
司罗红 《兰州学刊》2010,(7):160-163
文章主要研究了“V+了+NP”祈使格式,指出现代汉语祈使句中的动词与“了”并不完全排斥。能进入“V+了+NP”格式表示祈使的动词具有致使的语义特征;“了”有表示客体脱离,客体消失和动作完成的意义,相当于一个结果补语;名词必须具有确定性。这一格式构成的祈使句表示的意义是强调动作对客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试论“V+了+T+的+N”岳辉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曾阐述过这样一些例子,如“骂了几个钟头的人”,“戒了五年的酒”,认为“所有这些表数量的宾语修饰语实际上都是修饰整个动宾结构”(《汉语口语语法》第164页)。然而仔细观察、分析,却不难发现这种...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V+P+NP"与"P+NP+V"结构中介词的语法特征进行研究。发现"V+P+NP"结构中的P典型性有强有弱,语言距离向动词靠近,同时P也使得动词的有界性增强。"P+NP+V"结构与述宾结构语义等同,但由于介词的作用,二者对信息有程度不同的凸显,并且有些述宾结构具有熟语性,而它们是不可类推的。  相似文献   

10.
汉语“V+P+N”结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守华 《学术研究》2002,(10):124-129
本文根据汉语语法分析必须与汉语的声音和意义相适应的原则 ,先将“V +P +N”的层次切分为“V +P /N” ;然后再根据P在这种格式中的作用提出了P是“指向助词”的主张 ;从而进一步分析认定“V +P”是一种特殊的临时“挂靠形式” ,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 ,句中充当述语 :最后阐明了N是补语的理由  相似文献   

11.
"敢于、处在、临到、指向、通往"等"V+P"复合词属于非句法构词。文章通过分析"V+P"复合词可能有的三种构造关系——附加式、偏正关系和述补关系的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得出由于"V+P"复合词的形成属于跨句法层的截取,V和P之间不构成句法关系,"偏正式"(前正后偏)表明构成要素之间的地位是一正一偏的构造形式,不反映句法关系,比较适合称说"V+P"复合词的内部构造。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17,(1):52-59
"V1+着+V2"格式是一个复杂结构,可分析成四种类型:偏正结构、连动结构、动宾结构和递系结构。其中偏正结构最多,动宾结构次之,连动结构再次,递系结构最少。结构划分分歧极大,方式序列能否构成连动结构是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时序原则是连动结构的结构原则,即满足时序原则的方式序列可以作为连动结构处理。但语言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语言焦点也会对语义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四个结构之间存在很多交叉部分,必须结合语境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3.
~~朝鲜语“V ■■■”与汉语“V 下来”的对比@南日$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语系!吉林延吉133002~~~~  相似文献   

14.
马梅玉 《殷都学刊》2011,32(1):117-121
介宾结构"往+NP"可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用于动词后作补语,形成"往+NP+VP"和"V+往+NP"句法格式。这两种格式都可以表示位移类事件,前者可表示现实类位移事件、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虚拟类位移事件;后者一般只表示虚拟类位移事件。这三类事件并不是没有任何关系,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讲,虚拟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的隐喻,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向虚拟类位移事件的过渡状态。三者均体现了意向图式中的路径图式。  相似文献   

15.
"V得/不C"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表达"能性"意义的结构之一。通过讨论"V得/不C"结构中"V"的特点,认为能够进入到"V得/不C"结构的动词多是单音节动词,而且具有比较突出的[+行为]语义特征;能够进入到"V得/不C"结构中的形容词数量不多,一般进入"V得/不C"结构的形容词都具有比较突出的[+状态]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6.
许培新 《东岳论丛》2013,34(4):60-63
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代表作品《聊斋俚曲》,是明清山东方言研究的重要资料,其"V+(一)个+VP"结构中"个"为量词,"V+(一)个+VP"为述宾结构,VP或为受事宾语,或为表情状、程度及结果的宾语,而只有当V不带时态助词"了","个"前"一"脱落,且VP为表示反复进行的"否定副词+动词","V+个+VP"固化为四字格时,"个"才虚化为助词,VP为表动量的补语。这一结构所表现的特点,代表了其时山东方言的某些重要演变。  相似文献   

17.
"词汇化"是语言演变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V+P"结构的词汇化属于"非短语的词汇化",其词汇化的整合机制可以解释为句法演变的后续变化。"V+P"结构成员词汇化的模式为:语素间结合紧密、具有不可扩展性;韵律上形成一个音步、有适度的词长;释义方式模式化等。"V+P"结构尚处在演变当中,该结构使用频率高、能产性强,演变的趋势是向着复合词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讨论"V1着V2"结构的配价问题。重点分析:(1)"V1着V2"结构组成部分(构件)的价数;(2)"V1着V2"结构论元整合的类型;(3)"V1着V2"结构的配位方式。  相似文献   

19.
段倩明 《中文信息》2013,(10):206-207
内江方言程度副词“少”表示程度高,相当于普通话的“很”。程度副词“少”主要与性质形容词结合构成“少+A”结构,另外,也与极少数状态形容词以及名词、动词、动补结构以及特殊四字格结合。  相似文献   

20.
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也VP”以动词重现的方式使句法形式和语义特征得到高度统一。在句法上,能进入“V也VP”的词以口语性较强的单音节动作动词为主;在语义上,前现动词的动词性较弱,前现动词与后现动词短语之间具有让步关系;在语用上,“V也VP”具有“话题一述题”的信息结构特征,包含了基础信息、预设信息、附带信息、推理信息等多重语言信息。“V也VP”属于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