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分析基本吸附制冷循环的基础上,建立了基本吸附制冷循环热力过程中的各个热量的计算表达式.针对氯化钙氨吸附制冷实验系统的两种典型工况(制冷工况和空调工况),就解吸终了温度和吸附终了温度对制冷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热力计算和分析,明确了空调工况下制冷系统性能更好的原因,并对计算结果从热力学理论角度进行了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2.
所研制的基于研究目的低温库,具有可切换的双级压缩和复叠循环制冷系统,库温在60℃~-70℃间连续可调.阐述了制冷系统、强弱电系统、测控通讯系统的特点.对调试中所遇问题及其解决作了总结.试验测定了库体传热系数、两套制冷系统的降温速率、制冷量及其最佳切换库温等,并以其为平台完成了多项试验项目.  相似文献   

3.
建立空调器部件和系统的仿真模型,将系统仿真技术应用到高温行车空调器的研制过程中,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产品的运行性能.通过数值求解,得到制冷系统循环的平衡点.通过模拟曲线和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和完善.结果表明,高温行车空调器动态运行时,系统的各项参数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其中变化最显著的是制冷量和压缩机排气温度.在高温行车空调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排气温度,以提高空调器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三种三效溴化锂制冷系统,分别是平行流、顺流和逆流系统。并且比较了三种循环的热力系数COP、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结果显示在不同的循环方式中,平行流系统产生最大的热力系数而逆串联系统的最高发生温度和压力比其他系统都低。  相似文献   

5.
用热力学方法研究了三级闭式回热再热中冷燃气轮机循环的效率、功率和中间压比性能,分析了变温热源条件下中冷回热再热燃气轮机循环性能,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输出功率最大时高低温侧各换热器的热导率最佳分配和最佳中间压比,优化了总压比,得出了双重最大功率.  相似文献   

6.
用热力学方法研究了三级闭式回热再热中冷燃气轮机循环的效率、功率和中间压比性能,分析了变温热源条件下中冷回热再热燃气轮机循环性能,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输出功率最大时高低温侧各换热器的热导率最佳分配和最佳中间压比,优化了总压比,得出了双重最大功率.  相似文献   

7.
塔式太阳能燃气轮机循环热发电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组成,提出了太阳能燃气轮机循环热力发电原理,分析了太阳能燃气轮机循环热力发电热力学系统功率与效率.  相似文献   

8.
建立空调器部件和系统的仿真模型,将系统仿真技术应用到高温行车空调器的研制过程中,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产品的运行性能.通过数值求解,得到制冷系统循环的平衡点.利用模拟曲线和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和完善.结果表明,高温行车空调器动态运行时,系统的各项参数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其中变化最显著的是制冷量和压缩机排气温度.在高温行车空调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排气温度,以提高空调器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CMOS图像传感器热电制冷系统的工作性能,解决CMOS图像传感器工作时由于积热导致的暗电流问题,提出了基于模型辨识的CMOS图像传感器热电制冷系统滑模控制方法。分析了CMOS图像传感器热电制冷系统的传热机理,进而建立了CMOS图像传感器热电制冷系统在工作点附近的控制模型。针对辨识出的模型在不同工作点参数变化较大的问题,设计了对CMOS图像传感器热电制冷系统参数变化不敏感的基于指数趋近律的滑模控制器,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利用Matlab/Simulink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PID控制算法,滑模控制方法的动态响应和稳态精度均更优。最后,在实际的CMOS图像传感器热电制冷控制系统中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室温20℃的条件下,输入不同的温度指令滑模控制算法的稳态误差均小于PID控制算法,为±0. 1℃,满足CMOS图像传感器热电制冷控制系统的温控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针对换热网络流股存在非线性温焓关系的情况,提出了基于非线性温焓关系的换热网络夹点法,运用MATLAB 数据拟合工具箱拟合流股的温焓关系式,提出了基于非线性温焓关系的换热网络夹点法的能量目标以及夹点温度的计 算方法。最后,通过运用文中提出的方法对一个案例进行了换热网络综合,通过比较流股线性温焓关系和非线性温焓关 系对换热网络的影响,说明了换热网络优化中考虑流股非线性温焓关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强化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及压降特性,利用小型R32制冷系统,基于钎焊式板式换热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板式换热器出口制冷剂由过热到两相态时,制冷剂侧换热系数先急剧增大后缓慢降低,传热温差快速减小后缓慢降低,压降只有小幅度的变化;随着换热器的效能逐渐增大,平衡换热器效能和系统性能后,蒸发器出口干度接近1时,换热效果最好。研究可为强化板式换热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了BLinnhof等提出的“窄点技术”,编制了不同于问题表格法的直接求解窄点位置的程序,并且运用组合曲线法及温焓图,编制FORTRAN77计算程序对换热器网络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换热器是肉食品热加工的烟熏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有螺旋板式与U型2种不同形式。目前根据热加工要求 设计换热器时,结构参数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即换热器的尺寸是否满足要求完全凭经验及依赖事后验证。文中针 对某一类型烟熏炉螺旋管式换热器进行流动传热分析,建立换热器的一圈为基本单元的数值分析模型。借助CFD技 术,分析了不同圈数对出口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圈数对换热器的温度分布影响较大,且基本单元截面的温度 值与基本单元数量呈二次函数关系。拟合不同圈数下各截面的温度值,得到各基本单元的出口温度与基本单元个数(圈 数)的函数关系。该函数关系能够有效地反映换热器温度降趋势,从而指导具体的换热器设计。  相似文献   

14.
基于MATLAB 7.6开发了管壳式换热器,充分利用压降优化设计软件。通过改变换热器结构,充分利用管壳程压降,提高传热系数,减少换热面积。通过案例分析表明,充分利用压降后,换热器的传热系数提高了21%,换热面积减小了20%,大大减少了换热器的投资费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在大温差传热工况下,使用对数平均温差法确定相变传热管的传热性能时产生较大偏差、不能确切的反映实际的传热情况的不足,以及根据测实数据处理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热流密度、应用遗传算法来处理传热性能实验数据,从而确定冷凝强化管的传热性能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对一种双侧表面强化冷凝管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管内外对流换热关联式.  相似文献   

16.
以丙酮为工质,对水平排管串联型分离式热管,在充液率为32%~179%之间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热管蒸发器和冷凝器管壁、加热和冷却风道出口截面等处的温度分布;分析了不同充液率下热管的工作状态;计算了换热量、传热系数,从而得出该分离式热管在以丙酮为工质、设定的加热功率为1400W、空气流速1.3m/s时,最佳充液率为70%~114%.  相似文献   

17.
对化学吸附制冷系统中吸附剂颗粒之间以及整个吸附床的传热传质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强化吸附床传热传质性能的主要措施和方法.分析比较了两种用于化学吸附制冷的典型吸附床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吸附床.  相似文献   

18.
以小型运输车船驾驶室空调为应用背景,设计并建造了余热驱动的冷管型组合式吸附空调系统.针对单台组合式吸附空调器进行了一系列的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组合式吸附空调器在不同热源温度、环境温度、冷媒配风量和循环周期下的制冷特性.结果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热源温度、冷媒配风量的提高,有利于整个空调系统性能的提高;环境温度的升高使空调系统的性能有所下降;而循环周期有一个最优范围.试验证明,对于该冷管型组合式吸附空调系统,其循环半周期选定在30 min左右是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