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除了莫高窟,龙门石窟,说到论佛像的多少,精美的程度以及气势的磅礴,大足石刻绝对值得一游。大足石刻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庆十大文化符号。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末、宋初时期  相似文献   

2.
廢棄千年的絲綢古道,昔日繁華已被黄沙掩埋;留下精美绝倫的繪書、雕刻和文字——她就是壯麗而神奇的敦煌石窟。幾百年後,在長江流域,崛起了又一座燦爛迷人的石窟,與敦煌遥遥相望——她就是瑰麗而内蕴的大足石刻。兩座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人類的文化遗産,一南一北互相辉映,有“北敦煌,南大足”并稱的美譽。由於地理位置和開鑿時代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大足石刻是最具代表性的宋代石窟艺术,它集建筑、舞蹈、美术、音乐等元素于一体,既受宗教仪规和量制的限制,又受时代精神、审美趣味和风俗礼仪等因素的影响,是宋代造型艺术的代表。深入研究大足石刻所蕴含的舞蹈造型,不仅可以挖掘重庆本土的舞蹈资源,丰富大足艺术研究舞蹈领域的薄弱,同时对研究宋代舞蹈的审美价值及史学意义大有裨益。文章以大足宋代石窟中的"六师外道谤佛不孝"、"春龙起蜇图"及"帝释天与阿修罗战"三座石窟舞蹈造型为例,运用形式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文化人类学等方法,挖掘大足石刻中舞蹈形象特征、语汇表达、表现形式及艺术审美取向,从艺术遗产、艺术创作的角度研究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宋代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史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分布于两川的大足和安岳、陕西延安、浙江灵隐、湖南江永等地,尤其是重庆的大足石刻最具代表性,不仅堪为中国石窟艺术的辉煌总结,也是宋代石窟艺术的典型之作及设计意匠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其独特的色彩观及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作为宋代石窟艺术的缩影,在色彩设计上体现了形色同构、圣俗通约的特点.作为两宋的“时代色相”,其色彩观念系统体系为历时性、规约性、共时性、经济性、技术性、感知性、无意识、比兴性;作为宋型文化思想的物质化承载,标志着佛教石窟艺术彻底完成中国化、风俗化和道儒石窟高度成熟化、体系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摘要]大足石刻为当下宗教、民俗、美术研究之热点。本文从大足宝顶山石窟《父母恩重经变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图》与《柳本尊行化图》在题材上的矛盾入手分析。作为柳本尊信仰道场,宝顶山造像与密教渊源颇深。本文从历时性的角度阐述密教在四川地区传播过程中对当地民间尤其是柳本尊信仰的影响及由此带来的对儒学孝亲观念的冲击;同时,从共时性的角度,阐述宋代官方所提倡孝亲观念及由此带来的对民间信仰的抑制态度,力图建构宝顶山石窟修建时的文化、政治、宗教语境,进而解释两种在题材上彼此冲突的造像能够和谐共处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四川省安岳石窟的实地考察,从美学、宗教、民族、地理等方面解析了安岳石窟菩萨像冠饰的艺术文化价值,将较典型的唐宋时期菩萨像的冠饰划分为筒形冠、扇形冠等类型,概述了各类型的特点,并从他们的艺术风格、佛教意义、地域文化、时代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各类型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当时的民俗环境的直接关系,追溯到不同类型的各自源流,还进一步通过与敦煌石窟、云冈石窟以及大足石窟的交叉对比探寻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在虚实观的审美范畴下,我们可以将大足石刻呈现出来的虚实手法看作是中国石窟一种常用的艺术语言.由虚实观构建的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中国石窟,正是"技近乎道"的具体体现,而这一美学追求的至高境界从本质而言正是道家至高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舍一思想,这正是一种中国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8.
大豐大足,鐘靈毓秀,孕育古老文化;精鑿细刻,三教合流,吞吐千年文明。大足石刻,一部中國哲學、宗教、藝術史話,一片誘發奇想的浮雕世界,一份過去献给未来的豐厚禮物。它延續了中國石窟藝術的發展轨迹,歷經千年宛然鮮活。它不僅是地球上一個美的地區單元,更包含了自然史和人類史某些重要特徵的區域。宗教的精粹、藝術的典範,傳遞着人類永恒的文明。  相似文献   

9.
大足石刻艺术属于宗教艺术范畴。瑰玮奇崛之美在大足石刻中有着极佳的生成、生长以至不断壮大的艺术土壤。瑰玮奇崛之美与其他诸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丰富并支撑起了中国石窟艺术史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众美悉备的艺术宝库。  相似文献   

10.
宝顶石窟造像历来是大足石刻研究的热点.本文拟就与石窟造像有密切关联的南宋僧人赵智-凤的形象再作考释.作为自我形象建构的袁征,文章辨析了石窟造像中的鬈发人造像身份;作为重新诠释赵智凤形象的现代努力,文章梳理了赵智凤生平事迹,并就史料记载中,赵智凤被表述为孝者、行者与尊者不同形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尽管赵智凤在史料记载中名不彰显.也无形象存世,但他建构了中国佛教本土化的进程,作为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者,他在造像中获得了永生.  相似文献   

11.
若說大足石刻寶藏是我國藝術花園中独樹一幟的奇葩,石門山石刻則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片花瓣。位於大足縣城東石馬镇新勝村的石朗山石窟,因山巅有雨巨石造型奇特,夾峙如門,如同護衛着遠離红塵俗世的寶藏而得名。石門山石窟早在1996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多年來“養在深閨無人識”,大好天颜讓世人無缘得見。  相似文献   

12.
人类長存的真理,便是永不放弃交流——文化的交流和精神的交流。能够告拆我們這個真理、并使我佣深深感動的地方,就是被我們稱作“人類文化聖地”的那一個——人類的大足石刻,永遠的大足石刻!  相似文献   

13.
冯国瑞对甘肃石窟寺的研究及其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国瑞是一位终生致力于弘扬陇上优秀文化的著名学者。从20世纪40年代始,冯国瑞即将研究视野投注到甘肃石窟艺术,先后完成对麦积山、炳灵寺、天梯山三石窟的首次勘察,相关论著迭出,成为此三石窟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还考察敦煌莫高窟,以诗注的形式发表了许多精彩的学术见解。冯国瑞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于甘肃石窟寺倾注的心血最多,成就也最大。  相似文献   

14.
伍振 《百姓生活》2014,(3):63-65
为了一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重庆大足石刻,我们来到距离重庆市区160公里的郊区大足县.去观赏那独特的摩崖石刻,感受那博大精深的佛宗禅意。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它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大佛湾摩崖造像最为著名,足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因时间关系,我们只参观游览了宝顶山大佛湾的摩崖石刻。  相似文献   

15.
龟兹石窟包括今之新疆库车、拜城、新和地区的石窟,总数达500余个,其规模之大可以和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相媲美。尤其可贵的是,龟兹石窟在建筑、雕塑和壁画上融合了古代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原汉族文化的成分,使龟兹艺术呈现出内容丰富多彩、风格纷繁多样,形象绰约多姿的风貌,为国内外学者所重。  相似文献   

16.
石窟艺术起源于印度 ,是依山崖开凿而成的一种佛教寺庙建筑。石窟艺术随佛教东渐而与佛教、佛寺一起传入中国。甘肃是西域通向中原的走廊地带。随着佛教传入河西以至在甘肃全省兴起和发展起来 ,石窟在甘肃得到迅速发展 ,从而使甘肃成为全国石窟最多的省份 ,被誉为“石窟之乡”。甘肃省的石窟文化是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 ,与其他省份的石窟文化相比 ,其石窟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部記錄道家思想的無字典籍遗留在大足南山石刻。三清古洞聚天尊道教興建石窟受佛教啓迪,爲時较晚,就全國而言,數量甚少鞅痹缙诙纯咧须m有東王公、西王母、蒼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形象,但那只是佛法東傳之初借用會意的産物,離道教自覺地、独立地建造石窟还有一段歷程。  相似文献   

18.
當人類在喧嚣的都市中沉澱下来,遥想遠古,思绪跨越千年,心底深處不免絲絲悸動X中幻化出埃及哈扶拉、印度山奇塔、古羅馬鬥獸場、中國萬里長城,眼前满是忙碌的身影,耳邊猶響斧鑿之聲。每一處人類留下的文明與智慧,都讓我们沉思良久。近千年文化的層叠,數代前人一斧一鑿,造就了今日人類文化遗産——大足石刻。它留下了太多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痕迹。每每我們拾级而上,缓缓参膜一尊尊佛像,一龕龕石窟,經受精神洗滌、文化熏陶和知譩教化後,我们駐足流連於這偉大:今日神奇古人造!  相似文献   

19.
须弥山石窟所在地固原,是汉唐丝绸之路东段北道要驿,该处民族杂居,提供了吸收不同文化的基础。须弥山石窟开凿受到北朝和南朝中心文化的影响,云冈、龙门石窟中的三佛题材,龟兹、凉州石窟中的穹窿顶、覆斗顶形制,栖霞山石窟中的佛装式样等均在须弥山石窟中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20.
八峰崖石窟历史上反复多次的焚毁和重修,使造像失去了本来面貌和时代特征。论文将临近的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与八峰崖石窟比较,认为八峰崖石窟的建造与"仇池古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现存的造像当中,宋代佛教造像风格鲜明,表现出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和理想的审美追求。陇南石窟艺术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与蜀道文化传播的,八峰崖石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交汇点,因而表现出强烈的传承性和地域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