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唐传奇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唐初八史对它的影响很少为学术界所关注.唐初八史浓郁的小说色彩对唐传奇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唐初八史叙事文字以散体为主直接为传奇作者取法;而唐初八史历史叙事与小说叙事二者兼容的叙事模式,为唐代小说叙事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唐传奇叙事强调虚实结合就是这种作用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2.
享有一代之奇、特绝之作盛誉的传奇极盛于中唐之世,个中缘由自然不少。但史籍固有的诗心因素在唐初八史撰著中急剧膨胀及其深刻影响,中唐社会气候促使传奇创作竞争机制的确立,也是不容忽视的两个原因。  相似文献   

3.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一书作为词史型选本,它不仅完整地勾勒了唐宋词史的发展轮廓,而且明确提出并完善了唐宋词体派,体现了融通、宏大的文学史观与发展的学术眼光,并将滑稽派作为唐宋词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派进行了认定,为词选史上确立了以选为史、史选结合的词选范本。  相似文献   

4.
在对中唐相对于盛唐文学之变化的地位、原因以及表现的分析上,日本京都大学的川合康三教授和美国哈佛大学的宇文所安教授存在着具体态度和观点上的共鸣:强调中唐文学相对于社会事实和盛唐文学的独立性以及其开启宋代文学的转折地位,把中唐文学发生变化的原因解释为中唐文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学内部创新的结果;川合康三把文学从盛唐到中唐的迈进过程总结为从集团到个人的转型,宇文所安也提出,中唐文学新变的特质表现为突破规范的公共性叙述而进入到以个人面目出现的关注私性价值的描写,并对其作出独到的解释;他们都把“盛中之变”的重心落在文学的创作主体上,对中唐文人精神作了深入的挖掘和形象的描述,以此来切入对文学文本的具体阐释和文学现象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赵宋一代是文化学术繁荣昌盛的时代。宋代文学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发展历程中处在一种承先启后的地位。散文自韩、柳开创的古文运动至欧、曾六子而取得最后胜利,其影响下逮元、明、直至清代中叶以前,一些号称古文名家的,与其说他们上师韩柳,不如说是近学欧曾。譬如茅坤归有光以及桐城派的散文,公安派、竞陵派的小品文,都蒙受着宋文的影响。诗歌在三唐极盛之后,有所创造,有所发展。如果说,宋初八十年诗坛,诗人们犹在中、晚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探讨了陶渊明的地位及其作品的美学价值。他的文学地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作为一名诗人,陶渊明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至唐,陶渊明的作品受到较为普遍的重视,至宋代,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才真正完全确立下来,并以其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诗风而昭示后人。这一现象,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审美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7.
唐代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评介荣新江1992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小甫博士著《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一书,是我国近年来唐代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古代西域地区,是多种语系的民族居住和经行之地,又是东西方几大文明的汇聚...  相似文献   

8.
由于生活的地域、特定的文化语境以及相似的文化心理等因素,唐加勒克的诗歌创作与俄罗斯文学有深厚的渊源。唐加勒克积极吸收俄罗斯文化中有益于自身文学发展的因素,在“为人生”文学观念的指导下,关注哈萨克民族的前途,草原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9.
东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一个正如鲁迅所指出的“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追求文学自身的艺术特征及文学艺术的表现、技巧成为这一时期文学思想的主流,从而取代了功利主义的文学思想。然而,也就是这个“文学的自觉时代”,将对文章艺术形式美的追求,推向了绝对化的歧途,这不仅无助于文学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文学的繁荣。中唐以后,唐代政权逐渐走向衰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企图以“匡时救弊”来拯救唐王朝,为唐王朝寻求一条出路。同时,他们也要求文学适应时代的要求,表现时代的呼声。韩愈顺应了这…  相似文献   

10.
从音乐文化交流史的视角考察先唐西域音乐东传所带来的音乐文化的革新及其与文学演变的关系。西乐东传的过程也是其与汉地音乐广泛融合并同化为新“华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南方音乐文化优势得以凸显,奠定了以南方音乐为主导的艺术格局。汉魏西乐东渐对乐府歌诗影响深远。六朝胡戎乐东传不仅推动了南北歌诗的融合,也为音乐文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艺术土壤。先唐西乐东传与民族融合、乐制更迭、佛教东传等密切相关。先唐西乐东渐丰富了中国音乐的艺术内涵,催生了新的音乐文化和文学,也为音乐和文学的唐宋因革奠定了艺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上阳宫作为唐帝都洛阳城的标志性建筑景观,承栽了帝国运作于此的实用功能和帝国代表的象征含义.而唐人对它的关注以及对其意义的体认催生了独属于这个城市的文学题材和文学形象.上阳宫在唐代洛阳的城市发展变迁史中始终存在.洛阳的天子宅第地位赋予了上阳宫建筑帝王东巡驻跸的实用价值,同时也赋予了其王朝威严象征的特殊意味.这座精美的建筑是唐王朝帝国秩序的一种形制.唐人在对它的仰望中对这座城市的帝都地位产生了一种稳定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即对唐王朝权威的确认和尊崇.这种状态很难为外界的武力征服而改变.这使有关这座建筑的城市文学(唐诗)在中晚唐都打上了追忆的烙印.  相似文献   

12.
深化文学中的人学意味研究黄仁生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公开出版的各类文学史著作已达一百余种,其中有文学通史、文学批评史、文学思想史,也有断代史、时期史、文体史、流派史、专题史等,可以说是品类齐全。其中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的确也出现了不少自成体系、自...  相似文献   

13.
权德舆作为中唐贞元、元和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以文名人仕,人相出将,曾主盟文坛“余二十年”。然而其政绩掩盖了诗名,后世对其评价也不甚高。不过,这位曾知掌贡举,广泛参与多种文学活动,与古文运动有密切联系的文坛活跃分子,其诗歌创作,既有“盛唐余响”,亦有典型的中唐风貌,体现出“承中有变”的过渡诗风,对中唐文学观念的渐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唐文学的研究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专题研究中,可谓佳作如林,然而人们对于一生经历了整个中唐,且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颇有建树的中唐诗人王涯的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对王涯的政治作为和文学活动的研究,让读者对王涯在中唐政治和文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有更新更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小说本属子部 ,到初唐刘知几将其归于史部之后 ,唐代出现了一系列补充正史的“史化小说” ,包括刘的《隋唐嘉话》(又名《小说》)、阙名《大唐传载》、李肇《唐国史补》和高彦休《唐阙史》等 ,既有对小说史学意义的纯粹化 ,但也有对小说趣味的追求 ,表现了和以唐传奇为代表的文学小说不同的文体风貌。最后 ,在孙光宪的《北梦琐言》里 ,呈现了史化小说与文学小说相合流的倾向 ,在北宋初将中国小说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文学对爱情题材的刻意描写,本质上是人的深刻的"觉醒"。相对于山水、游仙等主题,爱情主题是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珍视的更进一步体现。中唐以后,我国文学领域中的"爱情意识"日渐觉醒,也就是在中唐以后,封建社会使人的异化更加严重。人的觉醒与异化的加剧之间的矛盾冲突,注定了处在这一进程中人的爱情追求,其结果必然是悲剧的。因此,中唐以后爱情作品日益增厚的悲剧色彩也就是我们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实的折射。  相似文献   

17.
郑振铎将中国文学批评史划分为“批评文学的开端”“批评文学的复活”批评文学的进展”三期,较合理地描绘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演进规律,体现出科学的史学观,但也存在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梅开二度话死生─—对中唐以来文学好谈生死问题的思考田耕宇中国文学史上对于生命思考有两个凸现的时期:一是汉末魏晋,二是中唐到北宋时期。第一个时期文学对于生死问题的思考,作为“魏晋风度”,已经得到后人的高度重视和较为充分的研究,被人们称为“人的觉醒”和“...  相似文献   

19.
陇右曾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作家和著名作品,陇右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相较于其卓越贡献而言,学界对陇右文学的研究则显得不够,尤其对唐以后作家、作品的研究更是如此。我们应从陇右文学的实际出发.对其应有价值进行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何以为史?徐清泉无论是一部充满才情的文学史著作,还是一部透显平庸的文学史著作,它们本质上都应当是文学专史著作或说历史著作,而不应当是文学著作本身及其它。这实际上关涉到文学为史的目的问题。无疑,作文学史首先是为了将先人们造就的文学成果及文学传统彪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