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史实,着眼于现实,研究了魏文侯的用人之道。文章认为,魏文侯宽厚端严,闻过则喜的优良品质,任人所长,重用不疑的用人方法以及宏观控制、微观松缰的用人艺术,可为今天的各级领导者纯洁思想,端正作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近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紧紧围绕“问题”,在“疑”字上下功夫,以“质疑、解疑、梳疑”为主线,以“解疑”为核心,开展了“三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下面谈谈笔者实施“三疑”教学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3.
凡是从事科研活动的人,都会遇到下述问题,即:知疑、探索、创新。如果把“知疑”看成是“认识领域”的,那么“探索”,就可以说是“实践、行动领域”的。而创新是知疑和探索的目标和归宿,为学术发展作出建树。我国早就有“学贵知疑”的治学主张,明代白沙先生陈献章还做过阐释:“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古人所以重视发现问题的“疑”,是把“疑”看作“知”的先导。我们从著名科学家的传记中发现,好奇心和发疑好问精神,是他们一个普遍个性。李时珍从小就有个脾气,看到了什么都要问,问也是究根问底的。就是这位伟大的医(?)学家,在《本  相似文献   

4.
一、上古漢語沒有句尾疑問助詞,春秋以後始有“乎”“歟”“哉”等句尾疑問助詞。竊疑上古汉語本無句尾疑問助詞,全賴提高句末字音以見問意。(如俄語然)現代汉語口語中猶有可資證驗者。例如:“我說的湖南話,你聽得懂?”句尾疑問助詞“嗎”字,即不必說出。但“懂”字必重讀。句尾疑問助詞“乎”“哉”“耶”“歟”等字,蓋起於春秋之世。嘗考殷契甲骨文字,其疑問句,往往在动詞前,有“其”“隹”等字,或在句尾奠以“不”字,沒有用“乎”“哉”“耶”“歟”等字的。兩周金文亦然。(石鼓文為秦先世遺物,亦無句尾疑問助詞。)  相似文献   

5.
学贵有疑。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从有疑到无疑,又到有疑”的能动过程。“疑”是人动脑思考的结果。读书有疑方才有问;通过问,解决疑,反过来促进思考,产生新的疑问,求得新的提高。传统教学法中的启发式教学也讲究“挑疑”,即通过教师启发使学生产生一个个疑问,然后找到答案。它的教学过程是“无疑——有疑——无疑”的教学过程。启发式的理论依据是孔子的“不启不发”,它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客体,老师通过启发使学  相似文献   

6.
“导疑启问”是语文导读的重要方法,涵盖“疑问”、“怀疑”、“问题”三层心理学意义,具有创设导读境界、激发思维与求知欲等多种心理功能。从思维科学角度考察,导疑启问包含“求疑”、“辨疑”、“解疑”三个阶段,形成从发散思维到收敛思维再到创造思维的科学流程。  相似文献   

7.
陈云的领导用人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领导用人的“情势”论、资源论、“伯乐”论、激励论等。陈云的领导用人思想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人常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我要说,疑是思之始,教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能进矣. 教科书本来是权威性的.教学工作中常强调“吃透”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可随着教学生涯的增延,我深感“吃透”两字决不仅仅是“了解”领会”之意,而更应该去探求。在教过高中语文第五册数遍之后的今天,我的感触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营企业用人制度表现出“任人唯亲”“以亲制疏”等特征,其根源在于“特殊信任”模式的主导地位。当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时,“特殊主义”有利于减少企业的运作成本,但当民营企业超过一定规模时,“普遍主义”用人机制更适合企业的发展。因此,应该构建企业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型、理念型心理契约,突破民营企业的家族信任,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观念以促进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关于疑问句的性质与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讨论两个问题:一、疑问句的性质。疑问句属于句子的功能类别,而非语气类别;“疑问”范畴属于句法范畴。二、疑问句的范围。疑问句的功用在于“发问”,“有疑有问”是主体,“无疑有问”也属疑问句,“有疑无问”为非疑问句。  相似文献   

11.
“学贵有疑”,疑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是进益的起点。质疑是求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必由之路。关于质疑教学,历史上许多教育家早就有所领悟,并提出了相应或相关的观点,《礼记》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审问”就是指要善于从阅读中仔细审察,提出问题。宋代的朱熹更进一步地明确提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则渐  相似文献   

12.
说“疑是”     
说“疑是”晋家泉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因语言自然、质朴、流畅和比喻恰切、形象生动而流传古今,尽人皆知。诗句中“疑是”的意义是什么,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诗句的真意,不可不做一番推敲。近年来...  相似文献   

13.
学生求知的过程,是一连串的“疑”获得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什么是“疑”?这里所说的“疑”包括如下涵义:(1)“未知”问题即学生不能靠现有的知识水平、现有的能力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疑难”,(2)似懂非懂、似能解决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怀疑”;(3)教者为了使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加深理解,有意识地设置出来的问题,即所谓“设疑”;(4)有待于商榷的问题,或是印刷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怀疑精神作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司马迁功不可没。司马迁把“尊疑”、“传疑”、“阙疑”作为治史原则,表明了汉代史学的趋向成熟;而“善疑”则要求史家学识、求实、严谨完美的结合;疑与信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则促使了治史的深化。可以说,膜拜正统、伏首权威的封建史学由于注入了怀疑精神才放出了异彩,《史记》就是其体现  相似文献   

15.
宋代术数异常兴盛,朝廷虽对其严加管控,然士大夫和术士仍过从甚密。宋代士大夫对待术数的态度,不能从历史文本简单以信与疑而论断,必须考虑文本背后的历史语境、政治因素及文化传统,而且要以布罗代尔“长时段”的历史视野来考镜,方能厘清宋代士大夫对术数“信欤”、“疑乎”及“非信非疑”等多维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高校实行人事代理制度,是高校用人制度和模式与社会接轨的一种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能促使高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转换用人机制,合法用人、规范用人,提高高校人才竞争力,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实现“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这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读书贵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习中,“疑”的存在和解决,新疑的产生和再解决,使人们不断地向未知的领域迈进。同时,学习上的“疑”与“趣”又是互为因果、相伴而生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疑虑和喜悦,是每一个学习者共有的体会。疑是思维的发端,积疑而解则生趣。而趣与疑的存在,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且能以此为基点,举一反三,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课堂教学中,质疑和解疑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矛盾体,解疑的关键在于学生充分的讨论。因为学生的讨论可使问题情境中的…  相似文献   

18.
1.营造气氛,鼓励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古人云:“学贵有疑”,“于不疑处生疑,方是进矣。”爱因斯坦说过: “提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以既精炼简洁又含蓄的诗句表达人的感情 ,“疑”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个语符 ,不仅承载着共性的“怀疑”的文化意义 ,而且承载着一分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模糊的主观感受。而译者对“疑”语符的处理 ,必然会表现出译文中不同主体对诗中“疑”客体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既模糊而又朦胧的意义的多元性解读和主观多元特质展现。  相似文献   

20.
杨艳 《新天地》2011,(8):115-115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