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国维是位饱受传统文化价值观儒化 ,而又受西方文化洗礼的一代国学大师 ,身处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时期 ,从文化价值层面着手 ,由对康德、叔本华哲学的信奉到以实证科学的精神对其责难 ,孜孜以求既“可爱”又“可信”的“真理” ,希望困扰他的“人生之问题”得到解答。然而事与愿违 ,哲学使他陷入两难的困境中 ,不得不放弃哲学研究 ,走向文学寻觅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西周所译介的大量西方哲学概念之中,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为其重要的依据与媒介,目前学界对此问题尚无深入的研究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中"性"的概念是西周译介西方哲学概念时常用的关键词。西周曾使用nature、faculty、property与attribute等西方哲学范畴来与其进行对译。从对其译介的过程可以看出,西周不仅对中国传统哲学意义上"性"有着准确深入的认识,而且在东西方哲学思想碰撞中还有对其的超越与发挥。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是位饱受传统文化价值观儒化,而又受西方文化洗礼的一代国学大师,身处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时期,从文化价值层面着手,由对康德、叔本华哲学的信奉到以实证科学的精神对其责难,孜孜以求既"可爱"又"可信"的"真理",希望困扰他的"人生之问题"得到解答.然而事与愿违,哲学使他陷入两难的困境中,不得不放弃哲学研究,走向文学寻觅.  相似文献   

4.
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与近代以来的科学是共生的,归根到底源自西方知识传统的思辨本性.现今的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所发生的全面的支配作用,是西方近代形而上学的现实化,其生活基础是感性世界的深刻异化.马克思的"哲学"并非近代哲学的延伸,而是近代哲学之批判.这种批判导向一种"新哲学".即"历史存在论".历史存在论揭示"现实生活",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基,其必然走向就是突破当今科学之范式,重建科学之理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民国时期的学术大师贺麟秉持"文化抗战"、"学术救国"的理念,遵循"儒化西学"、"华化西学"的思路,着眼文化创新,提出了文化上的古今中西"和谐化合"说。他凭借广博深厚的学术文化功底,以西方近代哲学(主要是新黑格尔主义)和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宋明理学)为基本的思想养料与方法资源,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新心学思想体系,强调从国家的软实力着手来御侮强国、振兴民族。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中国传统学术转型的深入研究,上海大学历史系暨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举办了"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传统学术转型的原因、路径与方法,经学的近代转型,传统史学的近代转型,"古史辨"与近代史学,国学与中西学术,近代著名史家的学术与思想以及清代学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次会议的举行,对于在海内外传统学术研究中打通古代与近现代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学者直接对话并推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禾“国民性神话”论的指谓错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证刘禾的"国民性神话"论主旨在"跨语际"批评下对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学进行颠覆性的后殖民批评,忽视了中国近代据英文引入的国民性观念及其定义、中国儒文化传统观念向国民性、国民性改造观念的汇聚,而将西方殖民主义所"构建"的本质主义的"国民性神话"指认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观念,属于指谓错置.论述近代中国流行的国民性观念主要是梁启勋由英文引入并定义的国民性观念,它引入和定义之初便排除了本质主义.之前,中国儒文化中早已存在着含义与之接近的诸如"民性"、"移风易俗"、"变化气质"等观念.到晚清它们一起汇聚到国民性、国民性改造观念之中,实现了传统观念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8.
自然科学在学科上的分化,西方近代哲学隐含着一个哲学与全部科学之间的论题,它表现为哲学面对科学的自我思考,这种思考在近代之末使哲学成了"科学之科学".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只是哲学."无定性"的哲学使其关于自身的观点处于恒久的变化中,并与科学观有着根本的区别.哲学使命不在于使哲学站在科学面前为自己的当代生存权辩护,而在于通过对人以及与人有关的世界的反思,通过哲学与科学的对话"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9.
天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 (理、气、心 )诸多涵义。近代哲学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对它进行了新的诠释 ,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完成了天范畴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在此转型过程中 ,凸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融合性、批判性、实践性和终结性四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0.
谭嗣同哲学思想的启蒙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是中国近代启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其启蒙意蕴主要体现在:以"尽变西法"的"全变"说驳斥闭关自守论;以高扬主体意志的"心力"说否定"天命"论传统;以蕴涵"自由、平等、博爱"的"仁"说冲击封建专制主义;以"两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抨击历史倒退论和历史循环论。  相似文献   

11.
贺麟"知行合一新论"以"有我"的态度接引西洋哲学科学方法改造传统知行观。具体来讲,贺麟吸收西洋生理心理学界定知行概念,应用黑格尔正反合理念讨论知行合一,汲取斯宾诺莎身心平行论探讨知行平行并进论,从应然与实然、逻辑、事实与价值等方面的区分论述知行关系,得出其"自然的知行合一"的结论。随着当今心理学、生理学等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西方哲学、传统知行观研究的进展,贺麟"儒本洋末"的方法论需要与时俱进、加以反思。更进一步,贺麟的方法论为当前及未来知行观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经验和启示,当今学界需要接着宋明理学与贺麟讲知行合一,用中国哲学自身的思维与语言解决知行关系这一哲学问题,从而得出具有中国哲学意味的知行理论。  相似文献   

12.
刘古愚是近代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著名的经世大儒、爱国教育家,是关学在近代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近代关中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刘古愚以“经世之学”自勉,并因此而深受晚清知识界的推崇。关学自张载以来“学政不二”、“学贵有用”文化传统的熏陶、师友之助、时变日棘的精神刺激以及为学医国的目标追寻,这些都是刘古愚“经世之学”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在“经世致用”、“学为医国之术”信念的驱使下,刘古愚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实践中,他把一生都献给了陕西乃至整个西北的进步事业。  相似文献   

13.
"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理、气、心)诸多涵义.近代哲学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对它进行了新的诠释,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天"范畴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演变.在此转型过程中,凸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融合性、批判性、实践性和终结性四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悠久的民族融合和历史变迁中,儒学传播与诸夏周边"四夷"民族的原始思维形成交集,儒学影响为少数民族哲学形态的发育生成注入活力和血液,儒学转化则构成了少数民族哲学多元共生的重要思想内容。由接触碰撞到认同吸纳进而转化融会儒学,是我国少数民族形成发展中哲学发蒙、生成演变的递进性标志。"释儒""伊儒""似儒""辨儒(原儒)""反儒"等,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哲学的重要观念构成,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和谐共进的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日本时期的文言论文中提出了自己的救亡主张,在"人类之能"、"神思"、"精神"、"意力"、"心声"、"内曜"、"白心"、"进化"等概念系统中,系统地表达了以"立人"为动机的"个人"观念,其"个人"以超越性"精神"为内涵,以落实于生命力的"意力"为根基,这一"个人"观念有着进化论与德国主观主义哲学的显著影响,同时又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内在制约,使其"个人"想象是本然自足的。鲁迅将中国现代转型的问题意识深刻地推进到文明基础的"自我"——"个人"层面,形成一个深度视点,但是,本然自足的"个人"想象缺少超越性、普遍性的理性背景,不仅制约了其对西方资源背后理性主义传统的发现,也使其"立人"到"兴国"的设计存在难以解决的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三民主义理论体系构建中,立足国情对外来文化学习、引进、批判,从现实需要出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利用、改造的文化价值取向,决定了孙中山在中华文化近代转型中居有不可替代之重要地位,但因此而称其为“推进中华文化近代转型第一人”,与历史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17.
与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圣人的理想人格不同,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观念在理论上完成了近代人格观的转型。冯契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想人格出发,经过近代的哲学革命,在理论上阐述了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可能性与实现途径。这里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由"宗法社会"而"公民社会"、由"现实社会"而"网络社会"两个方面,论述平民化自由人格在现代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对心力的理解有四个层面:一是在心理意义上的心力,指情感的力量、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二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心力,表现为"心本论";三是在道德哲学意义上的心力,指"意志力";四是在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心力,指向"共同业力""民族意力"。其哲学基础指向"情理之辩""心物之辩""力命之争"在中国近代哲学中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贽是我国封建社会被称之为“异端之尤”的思想家。其所以被称为“异端之尤”,是因为李贽的价值哲学表现了与中国传统价值哲学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以亦佛亦儒、非佛非儒为特征。以往的哲学史著作和研究者对李贽思想的双重性格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就。我们认为,如果从价值观的角度进行研究,李贽思想亦佛亦儒、非佛非儒的双重特征,是一种个体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群体价值观的反叛,表现了大胆的反传统的精神。本文试图围绕李贽落发为僧的原因,分析其亦佛亦儒、非佛非儒的双重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心性论作为中国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先秦时期便成为哲人聚焦的中心;先哲围绕心性之辨概括了性论中的"一元论"、"多元论"、"主体论",心论中的"认知主体"、"存在主体"、"道德主体"等对后世中国哲学影响至深的范畴;对先秦时心性论进行形态考察,不但可以帮助人们厘清人性论的逻辑发展,更能有效地辅助分析学说背景、理论价值与发展前景,为解决当代哲学民族性和普遍性矛盾,探索中国传统哲学向近现代哲学的转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