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计资本是农户维持生计的基础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保障。该文基于2015—2017年新疆深度贫困地区农户调查数据,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和夏普利值分解等方法,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生计资本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家庭的总收入水平,其中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增收作用更为显著;(2)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与心理资本拉大了农户家庭总收入差距,而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能够缩小农户间的收入差距;(3)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心理资本是提升农户农业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更有助于增加农户非农收入;(4)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是造成农户收入差距的主要微观基础,相比之下心理资本虽然不是造成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其对收入水平差异的影响呈现逐年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包容性财富的概念,从生产资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三个方面对我国1990—2008年间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的包容性财富以年均2.72%的速度增长,其中主要的贡献来自人力资本,而变动最大的是生产资本。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在带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的同时,也带动包容性财富的增长。自然资本对财富的贡献持续下降,2008年比1990年减少近1/2。但自然资本对财富的负面影响被生产资本的大幅增加所抵消。这种高生产资本投资的增长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需充分评估政策对三类资本的影响,将政策实施目标从GDP增长转移到包容性财富增长,大力推动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加大对自然资本投资。  相似文献   

3.
“新国民财富”和“真实储蓄”核算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变化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在总量上也在构成上提供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分析框架和可行政策依据.统计分析表明,真实储蓄对高收入OECD国家的新国民财富的解释力度不高,这些国家的国民财富积累更倚重于人力资本和和社会资本,而不是有形资产的积累.负的无形资本与社会经济现实不符合,对于无形资本的直接测算有赖于深化其经济理论研究并完善社会资本的定义.  相似文献   

4.
依据世界银行提出的人类社会财富评价体系,结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及综合有关财富评价方法,从自然资本、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三方面对江苏省的财富存量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估,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现行的GDP评价体系,也对现行的资本存量评估做了有意义的补充。测算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所占比例高达69.1%,是占比最大的资本类型;人均总资本在苏南地区呈现高水平集聚,在苏北地区呈现低水平集聚,人均自然资本分布规律则大致相反;江苏省财富结构与中高收入国家比较接近,但人力资本所占比例比高收入国家低12%,其资本结构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据此,从建立人类社会财富评价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强省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利用"经济增加值"解析企业财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经济增加值”评价企业,可有效地衡量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富的增量或者资本的沉积;利用“经济增加值”解析企业财富,可以区分财富创造还是财富损失,据此合理分配财富,激发经营者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让所有者不担心财富流失;“经济增加值”观念的树立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克服我国企业不重视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缺点,激发企业经济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真实国民储蓄与自然资产损失(1970—1998)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95年世界银行开始利用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的真实国民财富,并于1997年首次提出真实国内储蓄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它是指在扣除了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一个国家真实的储蓄率,作者利用世界银行数据库分析了1970-1998年期间我国真实储蓄与自然资产损失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国际比较我们发现,凡是资源型国家或工业化加速的国家,自然资源损失或污染损失占GDP的比重就大,通过历史数据比较,我们也发现中国在过去20多年经历了“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先砍林,后种树”,造成我国真实国民财富的极大损失,作者称为“生态赤字”,1985年我国自然资产损失占GDP比重接近20%,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能源结构调整,这一损失占GDP比重迅速下降,到1998年降为4.5%,但仍明显高于日本和美国,作者认为今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将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即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真实国民财富为目标,并认为继续实行资源节约型,环保友好型,开放贸易型的发展政策对实现上述目标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7.
资本并不是非道德的,而是与伦理密切相连的。它具有不容忽视的伦理正负效应。伦理正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生产力,为道德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2)发展社会关系,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可能;(3)创造高一级的道德形态并为其提供新的精神特质。伦理负效应则表现在四个方面:(1)腐蚀公共善;(2)加剧人的异化;(3)有碍社会和谐;(4)造成自然的异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不能忽视资本的伦理效应,必须通过坚持以人为本、合理定位资本、明晰所有权、以制度约束资本并发展经济伦理和环境伦理、提倡高尚道德等措施,才能使资本的伦理效应得以抑负扬正,从而服务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信息、资源、经验的稀缺对大学生这个群体表现的尤为突出,社会资本作为获取上述资源的有效载体,可以弥补大学生创业的资源稀缺和能力的局限性问题,对认识和推动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六所高校402位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发现:(1)社会资本方面,同学朋友的支持和家庭的创业氛围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学校对创业的支持、家庭经济状况、地方对创业的支持变量与大学生创业意愿虽有正向关系,但影响不显著;(2)大学生人力资本方面,学历和经管知识掌握情况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显著;(3)大学生个人特征方面,性别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资本关系的实证研究并未否定财富在马克思资本批判中的基础地位,相反它的实质是通过展现资本财富的二重性本质,使财富的基础地位真正奠定。这个过程并非如直观所见仅限于研究资本“现代史”,而是依靠资本“现代史”与“史前史”的结合。财富是资本文明性的集中体现,以财富为基础是使马克思的经济学获得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所不具备的批判性特点的关键。在对财富的理解和对资本关系的具体分析下,马克思合理地构想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西部开发重在人力资本积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自然、产出、人力和社会四大资本中 ,西部和东部相比较 ,除在自然资本方面有一定优势外 ,其余三大资本均显落后 ,尤其是人力资本的“瓶颈”制约着西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西部开发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的积聚。只有具备大量的专门人才 ,才能不断提高西部的劳动生产率 ,增强市场竞争力。从人力资本积聚的层面上看 ,西部大开发不需要伴随人口数量的大幅增长 ,相反还要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西部人力资本积聚过程中必然的人口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8年调研数据,构建了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村家庭非农就业选择影响的理论框架,采用Probit模型验证了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家庭成员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家庭成员非农就业选择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正向影响会随着自然灾害强度的增加而不断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嵌入,会弱化自然灾害对农户家庭成员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信贷约束却会强化这一影响。这意味着现阶段面对自然灾害冲击,农户家庭成员应积极尝试非农就业,不仅能够促进资本存量重构,还可以缓解家庭生计压力,增加农户家庭收入,避免农户家庭因灾致贫。  相似文献   

12.
东汉洛阳自然灾害与政府赈灾年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作为东汉王朝都城的166年中,洛阳发生了102次自然灾害,而在此后的30年里没有一次灾害记录。洛阳的灾害记录约占同期全国灾害记录的四分之一,说明灾害记录具有极其强烈的人为因素和政治因素。东汉洛阳自然灾害的种类齐全,除霜灾外,可谓是众灾毕至。位居次数多、为祸烈前三位的灾种为地震、水灾、旱灾。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灾害造成的损失也日益严重,而应急通信工作直接影响到国家重要灾害信息的及时发布和救灾工作的顺利实施。为此,结合我国国情,探讨特大自然灾害下高效的应急通信管理机制,为完善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和特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通信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包含着基础理论、现实需求、实践路径三个维度,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展开论述。马克思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核心概念,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起点和前提,现实的人和物的关系进入了马克思考察的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为唯物史观,“实践”这一观点获得了其思想中统领和核心的地位,通过实践的视角和方法,在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过程中发挥了连接现实的力量。恩格斯则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具体阐释和方法总结为自然辩证法,通过对人类历史实践的具体考察,揭示出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生态哲学尤其关注现实社会及其产生的生态危机,强调将剖析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中,探寻生态危机所产生的表象问题背后的根源在于资本逻辑。伴随着资本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一方面形成的资本逻辑不断作用于人、社会以及自然界,通过支配和利用不同形式的自然力进而控制和影响自然界。资本首先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并在效用性这一根本原则上对待自然界,造成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异化。其次资本遵循无限增值的定律,自然界的资源被无限地投入资本生产中,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最后资本对活劳动即劳动者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今中国社会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矛盾又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为切实有效地解决所出现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实现“生态人”的转变,构建人的新型存在形式,克服资本逻辑对个人的消极影响,通过改变个人的经济行为和生活方式,使个人重新回归自身,实现自由发展。二是实施生态文明新举措,改善生态环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采取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措施与法规,将会切实有效地改善当前的生态危机。三是通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生态文明的新发展,面向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需要我们从人类社会与文明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考虑,需要各国各地区认清事实,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0—2013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 使用Driscoll和Kraay(1998)的方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缓冲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进行再检验, 并且考虑银行之间可能存在空间截面自相关问题, 实证结果显示:经济周期缺口系数显著为正, 商业银行规模系数显著为负, 贷款损失拨备系数为负但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存在一定的逆周期性;商业银行“太大而不能倒”理论不适用于中国现实情况;贷款损失拨备计提不仅基于利润理论, 也会受到成本费用理论的影响, 这两个理论之间的权衡造成贷款损失拨备系数并不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16.
关于欲与情,李贽首发“以自然之为美”的宏论,其所谓“自然”包括四个维度:首先,根本指向是承认“欲”的自然正当,为个体私欲即生命主体的感性欲望正名,反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主导思想;其次,“情”以欲为源,不齐之自然人欲的流行发用生发不齐之自然“物情”,打破发乎情、止乎礼的礼教传统;再次,任情从欲即为自然,把追求自我欲望的满足和情感的快适即“真”视为超越世俗美丑判断的新标准;最后,“童心说”强调文艺创作应是“自言”、“自文”,实为自然之“真”的具体落实和集中体现。这些,构成了李贽自然人性论哲学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美丽中国的建构框架。建设美丽中国不只是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更在于人文生态的建设。在建构美丽中国的过程中,人文生态建设是其应有之义,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文化乃是人文生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掘我国宗教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弘扬宗教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挥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注重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重庆秦巴山区人力资本的投入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带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问题,在前人对人力资本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以指标代表性和数据可得性为原则,通过加入人力资本的扩展Solow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重庆秦巴山区人力资本投入效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人力资本投入是有效的,健康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不足,且过于偏重物质资本投入,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应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优化教育配套资源,增加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对该山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增加健康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构建平等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还应从引入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举办人才与科技交流会议,引进各类人才团队,探索校企事业单位合作,培养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