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任何一种语言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存在着一定的语气。在汉语中,表达语气所依赖的手段,古今是有所不同的:古汉语主要靠语气词表达,现代汉语则常用标点来表示。因此,标点古文,对文中的语气相应地就应该用标点进行标明。但是,有些古籍的标点,对语气问题却常有忽略,从而影响了文章的表达。本文试以《孟子集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之一《四书章句集注》本,1983年版)为例,就这一问题作一粗浅的探  相似文献   

2.
句子语气是致句实体,在语法分析中有区别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在书面语中,句末标点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标示语言片断的成句性质,同时又可以标示语言片断的语气类型,有时句末标点在书面语中标示语气的作用甚至可以超越语调。语法分析中用例的句末标点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者在研究中“句”的观念,而语法学家对抽象格式句末标点的有意无意的使用则更加明显地揭示了研究者的研究视点。句末标点作为一种有效的语气标示手段使用在抽象格式中,有它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确地断句和标点,是整理古藉的基本要求。如果当断不断,不当断而断,把句子点破,就会造成对原文的误解或曲解,使读者误人歧途;断句断对了,如果不能正确地加上标点,会使人弄错句子的语气或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同样会造成对原意的误解或曲解。造成断句和标点错误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这样几条:一是不请古汉语语汇和语法,二是不明校,三是缺乏必要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要正确地给古文断句标点,必须掌握比较系统、比较丰富的古汉语知识、校潍学知识、历史文化知识。此外,在断句和标点时,要认真通读全文,仔细揣摩,逐句推敲,这…  相似文献   

4.
粤方言的语气范畴可分为功能语气和意志语气两类。功能语气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语气助词、语气助词连用、含语气副词、析取连词的疑问句式;意志语气的表现形式是语气副词、助动词、叹词、强调疑问语气"乜"、强调反问语气"……咩"。表意志语气的粤方言助动词基本与普通话一致。  相似文献   

5.
豫南罗山方言里疑问语气词十分丰富,也很有特色。这些语气词可表特指疑问语气、选择疑问语气、反复疑问语气、反问语气、承前疑问语气等。特指疑问语气词主要有"着"、"san"、"sε"、"lan"、"哩"、"ian"、"an",选择疑问语气词主要有"哩",反复疑问语气词主要有"san"、"着",反问语气词主要有"哩"、"哇"、"呀"、"za",承前疑问语气词主要有"哩"、"an"。  相似文献   

6.
古书一般是不加句读的,即不断句标点的.要读者自己去断句.前人非常重视句读训练,根根《礼记·学记》的记载,在古代,教师要用多年的时间去教学生断句,把明辨句读作为读懂古书的先决条件之一.今天中学语文课本都加了新式标点,似乎不必再学习句读了,这显然是误解.标点断句应该是古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须加强训练.除了引导学生对没有标点的文章作断句训练外,还可以选择一些断句上有错误的例子进行辩证练习,让学生重视标点断句,从而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气副词"好道"产生于明代,它是由反问副词"好"与词尾"道"组合而成的。语气副词"早是"最早产生于元代,来源于时间副词"早是",是语境赋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反诘句后的标点使用很不一致,这类的标点问题在教材中不仅数量多,而且颇具共性,在其他古代汉语教材和古籍出版物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对此类问题全面考查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造成标点错误的原因——对标点的目的认识不清,其深层原因是标注者误把句子的口气当成了语气。  相似文献   

9.
在当下的"读题"时代,新闻标题不引人入胜,就会影响传播效果,可能失去读者。设问和反问作为汉语问句的两种句式,将其运用到标题中,不但比一般陈述句语气有力,而且使新闻主题更加突出,感情色彩更为鲜明。准确、恰当地运用设问和反问,可增强新闻标题的表现力;灵活、巧妙地运用设问和反问,则可增强新闻标题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标点是整理出版古籍必不可少的一关。标点的目的,就是根据古籍的实际,用标点符号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原意。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古籍的整理校勘出版者缺乏应有的严肃科学态度,致使标点错误较多,给读者阅读古籍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导致谬种流传。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取先秦、明清和现代三个时段的语料来探究汉语"可能"、"必然"意义表达的发展。在《论》《孟》《老》《庄》里,"可得"(可能)的用例都能换成"可以",并仅出现于否定句和反问句。"必"修饰动词,用于某些具体条件下,尚不表达"无条件",它有时被夸张使用。"可得"和"必"都有明显的强调色彩。明清语料里,"可得"的表达依旧,"必然"已经发展成能作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的词。先秦和明清语料中表必然的都比表或然的多一倍以上。时代越早,语言越情绪化。真的"可能"见于中古,但是长期不发展。现代爆炸式发展,与"必然"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逻辑范畴,表达清楚的模态概念。现代语料的"可能"词频是"必然"的六倍多,反映人们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增强了。  相似文献   

12.
对比修辞学领域内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是:英汉篇章修辞结构之间有没有本质差别?以Kaplan为代表的学者坚持汉语篇章受八股文或起-承-转-合结构的影响,是间接发展的,而其他研究者倾向于认为英汉篇章结构之间并无本质差别.本文通过对一些主要研究进行分析发现,许多研究存在方法上的缺陷,如过于依赖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分析样本过小等,从而影响了结果的可信度.因此,作在建议未来的对比修辞研究应多注意方法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典籍中古汉语具有原生态特点的语气系统,可以《愚公移山》的中英文译文对比为个案,找寻源语翻译成恰切目标语的路径和方式,从而揭示古汉语语气表达系统和英语语气表达形式,存在着对比和对照。典籍古汉语原声态的语气特点,不仅作为语助之学体现出来,而且对应着英文中相应的情态和修辞等表达方式,即典籍中古汉语语气表达的原生态特点,在译成英文相应的语气表达时,能够通过归化和异化的方式,转换为符合目标语特点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4.
修辞功能及其分析一向难以从量度上把握,现有研究通常以文学类文本为主,借助主观阅读对文本进行修辞方面的各种分析。本文借助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的DocuScope修辞功能分析软件及相关统计分析工具,对美国两任总统的国情咨文(1993—2008)进行了修辞功能17个方面的定量分析,随后进行细致阅读配合该分析。结果发现,两任总统咨文的语言修辞功能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后续效果。本研究表明,基于DocuScope内置的修辞词典及其对语言行为类型的界定,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对文本进行修辞方面的统计和分析,具有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是一种新思路,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对现有的修辞研究具有明显的推动意义和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吴语副词“大分”产生于明代。它是由处于状语位置上表大体义的名词“大分”逐渐虚化而成的。吴语副词“终不然”产生于元代,是由反诘副词“不然”前加表强调的“终”组合而成的。它的形成显然受到了“终不成”的类化的影响。而反诘副词“不然”的产生,是由于短语“不然”经常使用于“不然……岂(不)……”句式,逐渐沾带上了否定与反问的意味,并最终虚化为反诘副词的。  相似文献   

16.
诗文作品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恰当用典必会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文章在借鉴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以普通用典的修辞效果为视角,结合唐代试律诗正文中用典的例子,对唐代试律诗正文用典的修辞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认为这一修辞效果可以分为提升性效果,曲折性效果,简洁化、言简意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曾普遍认为反问句和询问句在句法结构上没有什么区别。近些年来,陆续有几位学者探讨了反问句和询问句在句法结构上的异同。我们归纳出17大类反问句特有的句法结构,这些反问句特有的句法结构尤其是唯反问结构的存在提示人们,就共时平面的现代汉语而言,仅仅把反问句看作是语用问题的看法是有一定片面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反问句也是句法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修辞批评之中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修辞学都发端于对口语交际的研究,但中国修辞学对文学的关注要比西方修辞学早得多。在对文学的修辞批评方面,西方多强调"说服",而中国更注重"表现";西方重在接受,而中国重在表达;西方侧重作品,而中国还兼及作者;西方突出程序,而中国还考虑过程。在方法上,西方长于论理,中国长于感悟。然而,中国的修辞批评失之零散与玄虚,而西方的修辞批评失之宽泛与偏激。因此,未来文学的修辞批评,必须对中西修辞学及修辞批评理论进行合理取舍,建立全新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