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庄子》一书洋洋乎十余万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庄子·天下》,下引《庄子》之文只注篇名)不为王侯将相之安邦治国,不为圣人君子之普渡众生,只为要塑造一个“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万物”(《天下》),“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的理想人格──“真人”①。正如司马迁所说,庄子“其言 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②。本文旨在探讨庄子“真人”人格的理论根基、品格特征和修为之法。一、道通为一庄子在《齐物论》第一段中为我们展示了两幅极其精彩…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庄子》“道”的理解不同,对《庄子》哲学属性的理解也就不同。以往学术界对《庄子》“道”助理解,许多人常常用《庄子》有内篇、外篇、杂篇的分篇法作为鉴别标准,从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有说“道”是宇宙精神,绝对的“道”是高高在上的精神实体;有说“道”是物质实体,是混饨的气,或是精细的微粒,是一切事物的存在的基础。此外还有说“道”是一个抽象“全”的,“道”的本质就是自然的,等等。本文试图打破过去习惯用脏子呐、外、杂篇中某一固定论点,某一种文章风格作为鉴别标准的方法,而把《…  相似文献   

3.
宣颖在《南华经解》一书中,视《庄子》为一个思想的整体。他将《庄子》的宗旨归结为“无己”,认为《庄子》通篇都是为了论说“无己”这个意思,《齐物论》中的“丧我”、《人间世》中的“心斋”以及《大宗师》中的“坐忘”本质上都与“无己”意义相通。  相似文献   

4.
自然与自由──庄子“相忘于江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是原创性的思想家,是独树一帜的文化巨人。作为与儒家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入世政治哲学和道德教谕的对立面,庄子思想突出的是超越的形上追问,是摆脱一切限制的精神自由。千百年来,欣赏《庄子》、解读《庄子》之所以绵绵不绝,正是因为《庄子》文本所展现出来的智慧与魅力,其价值并不随社会历史文化转移,具有永恒性。本文是研读《庄子》的产物,如题目所示,是对《庄子·大宗师》一段文字的解读与阐释。一 《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陆,相 以湿,相濡以沫,不加相忘于江湖。”直观地说,“泉涸”是一个…  相似文献   

5.
庄子喜好并擅长刻画“畸人”形象。《庄子》一书中累计有11个,仅是《德充符》一篇就集中了6个,几乎是畸人形象、身体符号的大“展览”。他们在书中错落怪状,如登舞场,仿佛以戏为文,倾诉着各自的“心曲”。庄子青睐畸人形象是三大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动荡纷争的乱世社会促使庄子选择畸人“身体”来鞭笞残酷的人世间;建构艺术张力、寻找人物映衬和以形传神是庄子选择畸人的文学写作考虑;庄子自身生活地域、所处时代、游览经历和殷商及楚文化的宗教影响,会潜意识地促使庄子选择近乎巫神的畸人形象。如果说社会现实刺激和宗教文化影响是促使庄子进行身体写作的外部原因,那么,以畸人形象搭建艺术张力、形成人物对比场域则是内部之因,是出于艺术表现的自觉考虑。  相似文献   

6.
“小说”考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一词在《庄子》中首先出现,后为《汉书·艺文志》借用而成为诸子十家之一。“小说”一词的原始含义本来鲁迅先生早有定论,然而近些年又有学者提出异议。《庄子》与《汉志》中“小说”的含义有同有不同,均非指虚构性故事。但《汉志》“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文体特征,为后世虚构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语言的“气”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句子的结构是一种动态建构,这种结构靠声气的止息和意向的完成来控制。汉语句子的意向主要有三类,即“动”向类、“名”向类、“关系”向类。汉语句子“气”的组织之流动性体现了汉民族有机整体的思维方式,而在句法之“气”的流动中凸显的以神统形而非以形摄神的文化精神又体现了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鲁迅把自己的第二本小说集取名《彷徨》。书名“彷徨”一词,在《汉语大词典》里有6种释义:(1)徘徊;(2)盘旋貌;(3)优游自得;(4)谓坐立不安、心神不定;(5)犹疑不决:(6)虫名。第6种作“虫名”释义的辞条引《庄子·达生》:“野有彷徨,泽有委蛇”。成玄英对“彷徨”注解说:“其……  相似文献   

9.
文章透过现本《庄子》中的“化”“变”“物化”“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用例之分析,欲阐明《庄子》“物化”论的多层意涵及其独特思想意义。文章首先将“化”论分成四种涵义:生物体本身的变化、“生死”过程以及不同生物之间连环、意识的变化、境界和想象中全部“物”之间的转换。接着指出《庄子》的“物化”论还具有论述上的两种重要功能:“主题的转换”和“不同主题的整合”。基于此分类,文章试图论证《庄子》中多样多层的“化”论成为“因为万物化成其他物,不同物实为同一物”之思维方式的基础。若从其“物化”论的发展来看,在《天地》的“其死也物化”一句中所看到的其生体变化和生死意涵的“物化”论可能很早就存在,而《逍遥游》“北冥有鱼”和《齐物论》“庄周梦蝶”所追求的在“万物齐同”的境界中融于“齐一”境界的“物化”论则因与《天下》“庄周论”的内容相呼应,其撰写时期应该在现本内容形成过程中属于较晚期,当为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10.
《庄子·杂篇》的《天下》和《寓言》中,称庄子的言说方式为“言、寓言、重言”,但这两篇文章对这“三言”的解释有很大不同,笔者已在《说庄子悖论》[1]一文中作了详细辨析。并进而认为,不能简单地从文体风格层面去把握庄子的言说方式,必须联系庄子的哲学思想,在“正在说不可说”这个哲学悻论的基础上去理解.本文意在以《寓言》将为本,重释庄子的言说方式。为了行文方便,先释“重言”。《天下》云,“以重言为真”[2]。郭象未注此句,而在《寓言》的“重言十六”云,“世之所重,则十言而七见信.”成立英疏云,“重言,长老乡间尊…  相似文献   

11.
自由·美·人生──庄子的“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美·人生──庄子的“道”路王剑峰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也内涵着人生理想论。《庄子》...  相似文献   

12.
汉代民间的“苍天”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的构造、“天”的性格、“天”与人的关系,是两汉哲学论辩的基本命题之一。而“天”的权威,是得到各家的公认的。《淮南子》继承了庄子“与天为徒”(《庄子·人间世》)的思想,提出“循天”的原则(《原道》)。《吕氏春秋》“法天”的观念,也为汉代思想家所继承。董仲舒说,“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人事必须“合于天道”(《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这样的思想,其实是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的。汉代社会对于“天”的迷信,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体系中曾经表现出具有宗教意义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天钧”、“两行”出于《庄子·齐物论》,是《庄子》哲学认识论中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重要概念。在学术界,一些论者认为“天钧”是形容“道”的,或认为它是形容“道”的自然均平,或者说“天钧”把“天道”比喻成一个围绕中心旋转的轮子或磨盘;至于“两行”,则多以为是指“是非两行”,即“是”与“非”两者并行不悖。我认为,这几种解释都不尽合《庄子》原意。实际上,《庄子》所谓“天钧”虽然体现着“道”的本性,但并不是用来比喻“道”的,而是用来形容宇宙万物的循环运动和齐一之性的;而所谓“两行”则  相似文献   

14.
今本《韩非子·喻老》中有一则记事:“楚庄王欲伐越……杜子曰:……”这个“杜子”究属何人?王先慎说:“杜子”乃系“庄子”之误。我认为此说甚是。因为稽之古籍,诸书都作“庄子”。如:《御览》366引此条时作“庄子”,《荀子》杨倞注引此条时亦作“庄子”(陈奇猷说:松皋  相似文献   

15.
神秘数字“十九年”解谜叶舒宪《庄子》中七次出现的“十九”之数有四次用于度量时间的合成词“十九年”,这似乎暗示着揭开“道数”十九的入门线索。从世界文化的大范围看,十九显然不是那种具有超时空普遍适用性的神秘数,现有的西文《象征辞典》一类工具书中都找不到这...  相似文献   

16.
“山鬼”漫议黄震云,蒋成德《楚辞·九歌》中有《山鬼》一篇,关于“山鬼”,洪兴祖《楚辞补注》说:“《庄子》曰:‘山有,。楚人所饲,岂此类乎?”只是一种猜测。《山带阁注楚辞》卷二干脆说是鬼的一种,颇为省事。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二以为是孔子说的木客,也就是...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大美”思想是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它曾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传统美学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之一。对此,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庄子的“大美”与“道”的交融统一《庄子》既是哲学著作又是文学著作,它在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庄子的哲学又是美学,庄子的美学同他的哲学是浑然一体的,不可分离,两者交融统一。庄子的很多哲学命题,同时就是美学命题。这是庄子美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了解庄子“道”的学说是了解他的美学的关键所在。庄子对于“道”…  相似文献   

18.
对于士大夫来说,庄子哲学中的“心斋”,即“虚”“静”“明”观念,无疑是极富于吸引力的。苏轼对庄学的吸收,莫过于对“心斋”的心领神会了。 “心斋”,据《庄子·人间世》的解释:“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是虚,即指人的精神主体必须摆脱一切欲念,从而  相似文献   

19.
《庄子》哲学的诗性光辉,突出体现在《庄子》“寓言”、“重言”、“卮言”的诗化表达方式上,“三言”当是走进《庄子》思想世界的钥匙.“三言”的诗化表达使得《庄子》深不可测的哲学意蕴得到了象征的显现,特别是“卮言”应当是庄子有别于先秦诸子的极为独特的语言密码,从中我们也能够透视出庄子独有的以“天地精神”审视一切的情怀.“寓言”和“重言”大都是带有一定主观意识的言论.“卮言”则是天地之言,无任何主观意识的语言,犹如代天地立言,不偏不倚,没有任何立场和成见.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逍遥遊》的主旨问题,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逍遥遊》是对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道”的体认,“《庄子》一书所要阐明的乃是道家之道,而《逍遥遊》正是《庄子》一书宗旨的集中体现”①;第二,《逍遥遊》描绘的是庄子向往的人生境界,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②,是“至人乘天地、御六气以游无穷”③;第三,《逍遥遊》的主旨不是在讨论精神自由,而是在赞美无为而无不为的圣人,“是在讲无为以处世”④。我认为,要弄清《逍遥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