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教育公平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教育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都有了极大的改观,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教育公平问题日益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肩负历史重任的人民教师,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要正确认识教育公平,牢固确立教育公平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近日成为热点话题。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教育公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力争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之间的统筹和协调,比如,把教育投入的增加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平民教育本身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还得依靠教育,即通过公平的教育机会、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手段使人力资本价值得以提升并在平民间均衡分布,从而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我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机遇期同时也是挑战期,既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期也是各种矛盾凸显期.下大力气切实推进平民教育工作不仅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而且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群众本位"教育观是徐特立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贯穿他整个教育思想的红线。徐特立分析指出,"群众本位"教育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使命,教育属于人民群众。同时他认为"群众本位"教育的实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其发展有赖于优秀的人民教师队伍。"群众本位"教育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中国要实现"学有所教"的目标,必须重视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坚持把教育公平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必须依据社会现实条件,不断优化教育资源,科学调整教育结构,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同教育需求;必须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以保证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公平、教育公平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这是由于公平问题是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而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因此,教育是否公平就成为社会发展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6.
郑传军  彭玉梅 《新天地》2011,(11):231-231
一、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我市城乡各高中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较大,总体生源逐年减少,群众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长,加之日趋激烈的升学和就业竞争,人们的择校愿望越来越强烈,各招生学校屡屡上演生源大战,不正当竞争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公平,也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另一方面,许多初中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减负”成为空谈。  相似文献   

7.
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经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兴衰存亡。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以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的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对全民族尤其是青年的信仰教育,对搞好当前的党群信任关系、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关键是要取得实效”和“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的要求,要通过不断强化机关党的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切实巩固好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促进广大机关党员干部进一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进一步改进作风,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真正使党员干部受教育,让人民群众能满意。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进入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取得新突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等等。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坚持俦发展教育;对教育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保证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把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推进健全对外开放机制,形成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质量保障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了保证人民群众有学上的目标。在此前提下,进一步的公平和质量要求成为义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其重要性一方面表现为,如何保证全体国民享受公平的教育,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表现为,如何使全体国民实现上好学的目标。笔者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质量保障入手,探讨了二者的关系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缩减贫富差距、连通不同阶层群体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结果公平性问题,我国教育结果公平是以维护每个受教育者的合理受教育权和自由发展权利、绝对教育公平和相对教育公平的有机统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基本立足点,我国教育结果公平致力三个重点:一是围绕弱势群体的刚性需求;二是促进个体多向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三是构建完备的评价体系和测试选拔制度。促进教育结果公平理念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和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有机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探索的科学总结。因此,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基本内涵,继承其思想精髓,有助于对现阶段存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时对于新时期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提高社会主体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夯实我国政治制度审美的群众基础。加强基层政治制度审美化,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思想和实践质量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既注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美的探讨,又注意主体审美心理研究,从而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突出对人民群众利益的保障的宏阔、公平之美。  相似文献   

14.
指出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缺陷,激化了教育供求矛盾,加剧了教育布局结构的不合理,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主要原因;期冀以推行高考“二元制”分类考试改革为契机,提升高职教育办学层次,在新高考“指挥棒”和国家就业政策扶持的作用下,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并逐步形成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并驾齐驱的新格局;认为此举不仅能缓解教育供求矛盾、优化教育布局结构、维护促进教育公平,还能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供给.  相似文献   

15.
当今广大家长“望子成龙”心情十分迫切,这是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与我国教育发展矛盾的反映;是人民群众对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反映;是人民群众对家庭户收入差距拉大存有压力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教育信息化在促进社会进步、教育公平方面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伴随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与之对应的“数字鸿沟”日益加大,并日益演变为“新数字鸿沟”。政府通过物理手段填平了明显的数字鸿沟,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在拥有网络基础上的合理、全面使用信息技术,弥补技术层面的信息差距,实现对“新数字鸿沟”的跨越,最终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彰显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7.
教育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和谐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不断地建立和完善规范的教育利益诉求机制和有效的教育矛盾化解机制,及时地妥善地解决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把为人民服务写进教育方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新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落实.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教育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方向和出发点.教育要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和谐,这是新时期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各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没有教育公平就无法实现社会公平,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内涵很广泛的概念,关系各方面利益的有效协调,而在这个视角下的教育公平是当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本文通过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论述,呼唤对教育公平的关注,并对推进教育公平提出实质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公平一直是国际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而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的保障更是成为了研究热点。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教育工作者对此也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坚持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我国教育的重要政策和发展目标。然而,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是一个较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研究美国、日本、韩国等保障弱势群体教育公平的措施,给我们提供许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