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是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的对我国转型时期文化的分析与研究。文章运用制度主义的理论与观点 ,对市场经济的文化选择进行了透视 ,提出了市场经济文化选择的生成路径 ,其立足点在于通过对市场经济文化的制度分析 ,看中国转型时期由于制度的变迁带来的文化理念方面的变化。作者将制度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 ,以经济学与哲学相结合的方式 ,为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根据制度经济学基本原理,宪法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制度结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终原因。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国家、产权、意识形态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性、动力性与思想性制度,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宪法制度结构,共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需要在宪法上进一步定位国家性质、职能与任务;调整产权结构;加强新型意识形态建设,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处在履行加入WTO承诺的过渡期,与中国政府履行WTO承诺同时而来的是其效应,在所有效应中,制度变革效应最值得关注.对于WTO之制度变革效应,可以借助新制度经济学某些范畴来分析,但值得注意的是,WTO规制作用下的中国制度之初始状态,不同于新制度经济学一度关注的一般市场经济,作为转型经济,中国的经济制度不仅处于某种非均衡状态,而且处在非稳定状态,带有明显的非稳定非均衡特点.履行WTO承诺首先可视为一种强制性制度供给冲击,它在消除原有制度非均衡状态的同时,将通过制度供求互动机制导致新的非均衡,而正是这种非均衡的交替过渡,将加速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制度转型的加速与履行WTO承诺的三个效应直接联系在一起,三个效应分别为直接变革效应、变革扩散效应和变革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4.
农业家庭经营制度:成本·效率·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农业家庭经营既面临着技术落后的制约 ,又面临着制度上的诸多障碍。农业改革任重道远。本文吸取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以制度成本、制度效率为主要分析手段 ,剖析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结构 ,重点对我国现行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成本与制度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揭示其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缺陷 ,探讨农业家庭经营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论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后,民营经济将成为中国市场竞争中的主体经济,推动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民营经济的发展却非常严峻,面临着制度障碍有二:一是市场经济的正式制度(规则)不健全,从外部阻碍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二是市场经济的非正式制度(规则)变迁严重滞后,从内部干扰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速渐进式改革,健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增进非正式制度变迁,协调市场经济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使之相适应,消除制度障碍,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完全匹配的经济形式,随着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从允许存在到鼓励发展,社会普遍存在的对民营经济歧视性观念逐步得到更新,民营企业自身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民营经济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流经济,构成国民经济的基础。把民营经济定位为主流经济,不会动摇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也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7.
能源发展转型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领域,转型的基本路径是通过市场化转型来提升能源效率。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源泉,能源效率源于多元产权主体的公平博弈。我国资源产权的政府配置模式导致了资源产权配置不公、保护不力的状况,无法为能源民营经济的内生发展提供支撑,阻碍了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因此,应当变政府配置为市场配置,通过资源产权的公平配置为竞争性市场的构建以及能源产业的发展转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2021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社会福利服务制度成为中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战略重点与优先领域。现代社会制度主要由政治民主制度、市场经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多元文化制度四大制度组成,现代政治民主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均服务于现代社会福利制度。通过界定宪法财政学内涵外延、构成要素与基本特征,区分宪法财政学与财政宪法学的异同。明确限制国家公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发展社会福利制度是国家政治责任与宪法制度目标。国家政治民主与宪法制度现代化是依宪治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与关键。现代宪法观与国家政治责任主题是财税制度现代化,核心在于宪法财政化,宪法财政化的关键则是社会福利财政制度建设。中国正由“政治化宪法”向“法治化宪法”,“宪法财政学”向“宪法化财政制度”,“个人义务为主”向“公民权利保护为主”,“国家本位兜底救助”向“宪法权利社会本位福利”转型。  相似文献   

9.
较之那些直接以自然选择论作为制度变迁的逻辑基础的理论来说,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逻辑基础则是一种弱式的、温和的选择主义。马克思的经济学则是以自然选择论作为制度变迁和阶级斗争的自然历史基础和自然科学根据,他的社会制度进化观包含渐进变革和激进革命两种观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制度范式和马克思的制度范式之间存在着互补性,在未来经济学的制度主义大综合中,这为制度分析范式创新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主要论述了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多种价值理论兼容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这将是一个必经的历史过程.中国经济改革实践的复杂性和社会主义经济学价值理论建立的艰巨性决定了其必要性;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以及多元的分配方式提供了其可能性和现实的社会基础.它以市场经济为客观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发展主题,为社会主义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建构和完善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1.
西方各国均在宪法中对私有财产权作了比较系统的规范,而我国现行宪法在这方面却存在诸多不足或缺陷。应当认识到,宪法对私有财产进行保护有下列诸多优势:可以更加突出国家保护的义务;可以充分体现私有财产权对公民其他基本权利的基础性作用;私有财产权作为一种权利体系在发生学上要早于民法;私有财产权可被提升到人权高度,因而也高于民法。以上观念有助于在宪法中对私有财产权作出较好的规范,从而发挥宪法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治理"三农"问题的宪政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农"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宪政原因:宪政理论的非本土化与实际国情的冲突导致"三农"在国家现代化战略中的缺位;失误的宪政变革导致中国农民与现代化绝缘;宪政值取向的扭曲导致中国社会由农民社会向市民社会过渡的进程大大延缓.解决"三农"问题的宪政之路在于把"三农"问题入宪,确立其在国家宪政战略中的应有地位,制定完整的涉农法律体系,全面保障农民的自治权、受教育权、司法救济权、自由发展经济权、农地权、产品自由流通权、经济服务权、财务金融权、独立的私有财产权、政治权、迁徙权、社会保障权、社会人格权等等,确立违宪审查制度,避免立法、执法、司法及行政行为对"三农"利益的损害,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诉讼制度探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宪法诉讼是宪法上的权利救济制度,建立宪法诉讼制度是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宪法的公民基本权利条款同样具有对诉讼的直接效力,宪法诉讼在范围上不仅适用于国家机关的侵权行为,还应当包括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基层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乃至公民个人的侵权行为,也即传统的私法领域.  相似文献   

1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是宪政的基础与依据。宪法修正案是对宪法的完善和补充,它体现了宪法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与宪法具有同等的效力。我国宪法的四次修正案体现了宪法规定由国家公权力向公民私权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国家的整体意识向公民个体意识,由一党执政向全民参政,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并始终贯穿民主和谐思想。宪法修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宪政意义,它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宪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权保障、私有财产权的保障是本次修宪的两大法治亮点,彰显了共和国宪法日趋成熟的宪政文明和法治文明.全社会在关注文本上的宪法修改的同时,更要关注制度层面的宪政建设.随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入宪,"人权"将成为约束公民权力的"关键词",中国的人权保障事业将进入一个新时代.人们将更加关注人权入宪后的具体的法治实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承诺如何落到实处."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等规定的入宪将开辟私产保护新时代,国家立法机关应对相关法律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补充、修改并完善有关保护公民财产权的规定.通过渐进式的宪政建设切实维护宪法的权威,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权威的宪政保障,依然是"后制宪时代"的中国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使命.  相似文献   

16.
“宪政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当代西方经济学和法学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流派。通过对宪政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形成和发展的讨论,进而对其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及应用做相应的评述。  相似文献   

17.
任瑞兴 《南都学坛》2007,27(1):90-93
加强对公民诉权的宪法保障,在当下的中国法制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公民诉权的宪法保障之致命缺陷是未能建立、运行起宪法诉讼制度,究其原因有观念、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立足于现行宪法,采取宪法私权诉讼先行的方式,以彰显公民的法治主体地位,推动宪法的实施,进而逐步建立起宪法诉讼制度,是从根本上完善我国公民诉权的宪法保障之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行政法研究中,行政相对方及其权利是第一性的。在行政相对方权利的大命题之下,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相对方的权利构成了行政相对方权利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相对方的权利是部分宪法基本权利在行政部门法领域内的具体化和衍生。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相对方权利的理论基础主要在于人权、宪法公民权基本理论,以及行政法自身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社会权作为基本权利,不仅具有主观权属性,也具有客观法属性,这为社会权可诉性的"司法与准司法"路径提供了宪法依据。宪法诉讼是社会权在宪法层面可诉性的本源路径,我国宪法诉讼应采用"最低限度主义",通过运用宪法明示性条款直接保护社会权、通过审判发现宪法中的默示性社会权等方式缓慢稳妥地促进社会权的司法保护。宪法解释是中国语境下社会权可诉性的路径,我国宪法解释宜采用"原旨主义"解释方式。在宪法层面,通过对宪法条文涵义与国家政策的宪法解释来保护社会权;在民法层面,通过对基本权利的第三人效力的解释来保护社会权;在行政诉讼法层面,通过肯定性行政救济手段与扩大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来保护社会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