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持人语:清华简是2008年由清华大学抢救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多为经、史类佚书,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见的重大发现。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清华简整理研究团队以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夜以继  相似文献   

2.
清华简整理报告第一册已经出版,这必将在学术界掀起新一轮的楚简研究热潮。关于清华简的学术价值,学者多有讨论,在此无需赘言,今就自己在阅读竹简释文时所产生的心得撰成此小文,略陈其研究价值之一二,以就正于方家。清华简《夜》一文记载周武王八年戡黎后举行饮至典礼,君臣饮酒作诵之事,内容十分重要。其中周公所作《蟋蟀》一诗,可与今传《诗.唐风.蟋蟀》对读,颇可珍贵。今本役车其行一句,简  相似文献   

3.
清华简《金縢》篇是一篇可以与今文《尚书.金縢》篇、《史记.鲁世家》有关部分对读的珍贵出土文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同行已作了很好的释文和注释,颇为受教。不过,智者千虑,难免有失。笔者有一些不成熟的意见,狗尾续貂,可为补充。  相似文献   

4.
清华简《程寤》是一篇新出土的有关商周历史的重要文献。本文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原考释的基础上对其作逐句解读,进一步揭示其本来涵义及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1925年,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先生在清华作了《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的讲演,指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并把孔壁中经、汲冢竹书等战国竹简的发现视为是"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王先生还身体力行,对于晚清以来新发现的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及敦煌文书做了深入研究,并倡导"二重证据法",从理论上对新出土材料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深刻影响了此后中国文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开辟了中国出土文献研究的新纪元。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二千多枚竹简,其时代为战国中期偏晚,内容多为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文献,尤其是《尚书》和编年体史书等重要典籍的面世,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价值难于估计。目前,清华简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一些内容也得以陆续整理公布,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为了推动清华简研究的深入开展,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设"清华简研究"专栏,刊登相关的研究文章,欢迎广大学者积极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已由上海中西书局于2011年12月出版,这是先秦史研究和简帛研究界的一大盛事。此书整理工作严谨认真,图版精美,释文准确,注释要而不繁,堪称典范。但百密难免一疏,有一些地方也还值得讨论。现略陈一二,请大家批评。  相似文献   

7.
清华简《皇门》可与今本《逸周书·皇门》对读,简本中“譬如戎夫,骄用从禽,其犹克有获”一句当依今本校改为“譬若畋,犬骄用从禽,其犹克有获”.其中“犬”指犬官,“骄”指不熟悉地形和兽情.句谓譬如王田猎时,以不熟悉地形和兽情的犬官随行去擒获猎物,难有收获.犬官若不熟悉地形和兽情,便为失职,周公借此讽劝那些没有恪尽职守、不能兢兢业业襄助天子的庸臣.如此解释有助于进一步领会《皇门》告诫群臣恪尽职守,使天子亲贤才、远佞臣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一个普通科技期刊编辑的视角,以仰视的心态,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编纂活动进行了编辑学的解读。研究了编纂活动的思想性,总结了文化创新之处,归纳出加工整理的科学性,弄清楚释读隶定工作的学术性,确信该书简将成为研究了解先秦文化的中介。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所见《金縢》与“三监”等材料,解释了《尚书》学史上与三监之乱有关的若干疑难.周公所谓“我之弗辟”云云,即《孔传》所说“我不以法法三叔,则我无以成周道告我先王”,“三叔”就是管叔、蔡叔、霍叔“三监”.然而,就清华简字面而言,“三监”当为商邑叛民所杀,并非成王或周公东征所辟.清华简《系年》第三章所记东征,并未提及周公,而是以成王为东征之君,这一问题尚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战国竹简。学校立即组织专家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和保护,据整理统计,竹简数量(含残片)接近2500枚,其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  相似文献   

11.
清华简中有关商汤、伊尹的记载多与《墨子》《吕氏春秋》中有关记载相合。《墨子》与《吕氏春秋》关于商汤、伊尹的记载也有不少相合之处。清华简、《墨子》《吕氏春秋》,它们在称述商汤、伊尹等明君贤臣时应该有相同的原始材料作为依据,这些原始材料可能就是《商书》一类的史书祖本,而清华简《尹至》《尹诰》可能就是其中的两篇。墨子曾献书楚惠王,其所献的书当中应该有被称之为"先王之书"的史书祖本。清华简《汤处于汤丘》《殷高宗问于三寿》表现出了墨家思想的某些特点,这些思想特点当与战国时期楚国的墨者有关,大抵是楚国墨者"说书"之作的遗存。  相似文献   

12.
《逸周书》中的《皇门》一篇,虽然文字讹脱现象严重,但是清代学者已经认识到它的价值,比如朱右曾即认为此篇大似今文尚书,非伪古文所能仿佛。④清华简《皇门》作为战国时期的写本,使我们对这一点看得更加清楚。篇中很多语句可以与《诗》、《书》、金文对照,足以加深对简文的理解。整理者在注释中已经列举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的发表,对研究西周至战国初期的历史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本文以《系年》第二章其中关系到两周之际历史的材料进行考察,以增加人们对此段历史的认识。关于西周的灭亡,在传世文献中最早的记载见于《国语》。《国语.晋语一》晋大夫史苏言:"周幽王伐  相似文献   

14.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一共由十篇诗组成,如果从诗篇内容中的君臣口吻来划分,可以发现有五篇诗为周公所作,五篇诗为成王所作,其分布很有规律,显然是有意编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清华筒<保训>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难点问题是:"中"当何释?对此,学术界意见分歧、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中道观念"说、"司法文书"说、"地中"说、"军旅"说以及"命数"说等等.这些说法的立论依据基本上都局限于"中"的本义或引申义范围,完全忽视了对"中"字可能存在的通假义的检讨,这个盲区为我们寻求新的答案留下了空间.沿着传世文献中"章"、"中"通假互用的线索考察,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保训>之"中"当为"章"之通假字(即后来的"嫜"或"忪"),在<保训>的具体语境里,"中"乃关与婚事,指称岳父.这个结论既增加了尧舜禅让事件的合理性、可信度,又恰当解释了甲骨文中"河"与王亥、上甲微合祭的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文字和历史地理等角度看,《系年》及包山简地名“徒蔷”即先秦楚薮“云梦”.楚简“徒蔷”、《禹贡》“云土梦”、《楚语》“云连徒洲”、《晋语》“徒林”皆为“云梦”异名,其差异是由时、空以及语言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系年》简文“康丘”的出现,弥补了传世文献对康叔所封之“康”失载的缺憾.根据简文所载,成王平定商人叛乱后封康叔于“康丘”,康叔所建之国遂以“康”称之.康叔虽为卫国的始封君,但在其受封时应称“康侯”,而且直至康昭时期,“康”仍作为封国名称存在.“康丘”应位于《左传·定公四年》卫祝陀所言的“殷虚”范围内,即原商都故地.“淇卫”之地在西周早期即已成为康叔之国的领土范围,后世方正式以之为都邑,“卫”亦正式成为封国名称.  相似文献   

18.
周汝昌先生得悉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喜作《清华简赞》,特授我刊发表。  相似文献   

19.
20.
清华简《系年》篇中许多关于齐国的记载,为研究齐国历史文化提供了新资料。齐长城的设置年代和地域问题,众说纷纭,《系年》明确记载晋敬公十一年(公元前441年)"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解答了学者的疑问。通过《系年》,还可以了解代齐前后田氏的地位和世系问题;梳理春秋战国时期齐与晋的关系发展,战国初年齐与越的关系等问题,补充史籍记载的不足。《系年》"襄平"一地,见于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可以印证"襄平"在齐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