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学的产生发展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学界一直比较重视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这项研究,根据研究思路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将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作总体观照把握的综合性研究,断代文学的地域性研究,地方文学研究以及专题性研究.各类型中都建立了一定的范式.这些类型和范式是我们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必要思路与基础,对于研究的推进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各民族文学交融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已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可以说已经成为一门显学。从各民族文学交融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当是重要而有科学依据的,将古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放在民族大融合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阐述其内涵、特色和面貌,从少数民族文士对经典诗文的接受研究、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学交往研究、少数民族代表性文士的文学影响研究、民汉文学交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研究等四个方面展开科学研究。依循宗族和血缘的脉络研究元明清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现象,用家族写作的具体事实乃至细节,形成文学创作的动态过程,从而显示文学演变的真实轨迹,深入研究家族文化传统、文学传统的形塑与呈现,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清代嘉兴文学家族丛生,地域文学独具特色,文学家族内部教育模式促成地域文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在家族内部,传统家族文学精神召唤起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同,重视家学、以儒为业、传承家族文学精神成为家族成员的自觉意识。在延展家族文学影响力上,母系教育融合了传统家学和外家文学资源,丰富了文学家族的"优良品性"内涵。清代嘉兴鲜明的家族文学特色,对江南文化和文学地域特色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4.
明清江南文学家族女性群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古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尤为兴盛,学界多从女性文学理论、文体、地域、家族以及结社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重点讨论了明清时期女性文学的家族群体化这一特征.但这些涉及明清江南文学家族女性群体的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对明清江南家族女性群体进行系统的梳理,勾勒出一个家族女性群体成员血缘和姻亲关系的网络图.在对女性作家作品进行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关于女性文学生成环境、文学生活、交游活动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同时,以开放的态度将家族女性放置于整个江南地域范围内,将家族与地域、社会联系起来,探讨不同文学家族之间女性群体的交游和联系,以及家族女性群体对地域文化、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等问题,从更加广阔的角度研究江南家族女性群体.  相似文献   

5.
文学家族是中国文学史上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伴随着民族群体的目益壮大和汉语文水平的提高,回族文学家族在明清大量涌现,集中展示了回族古代文学创作的风貌和审美情致。回族文学家族与家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回族家族文化在古代回族文学家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持久的促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唐代自安史之乱以后,政治、社会、经济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构成了文学发展丰富而复杂的生态环境。中晚唐时期颇盛的杨氏家族,与文学发展的政治背景、社会因缘、地域环境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加以该家族成员文学名家甚多,集中体现了对文学发展颇有影响的多方面因素。以杨氏家族为切入点,以文学发展为指归,关涉地缘、党争、科举、婚姻等诸多方面而考察中晚唐文学的生态环境,是唐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身处异域的美籍华裔学者孙康宜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作分析论述,指出她的研究视角的独特之处,特别在于中西文学与文化的差异对比和文学中的性别研究方面,体现了她作为一个西方女性学者的独到眼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打破学科界限,拓展研究视野,丰富文献的解释维度,具有重要价值。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导源于陈寅恪的"以诗证史",到20世纪80年代,程千帆和傅璇琮对科举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标志着文化学研究方法的确立。其后,在古代文学与制度、地域、家族、出版等文化领域的关系研究中,学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运用文化学方法要回归文学本位,坚持文史哲结合,实现内部与外部融通,文献与理论并重才能避免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9.
清代阳羡姻娅家族,是互有联姻的文学家族集群。文学家族联姻,有利于衍生、聚集、培育文学人才,加强家族间文化联系。在以血缘和亲缘为纽带的新的人文空间中,家族文人激发兴味,产生相近的文学兴趣,展开群体性文学活动,家族间的文学优势,或互补或强化,形成多样性、集群式的姻娅家族文学生态。阳羡姻娅家族文学在清代地域文化中别具一格,在一定程度上,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地域文学兴盛的家族助力。  相似文献   

10.
当代河洛文学是仰仗土地文化的一种地域文学,基于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它呈现了河洛地域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河洛村落民俗、葬俗、婚俗具有浓郁的家族文化、民间礼俗和河洛理学特色,它是对乡土历史文化心理的真实再现,是一道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1.
西南地域文化对明代四川青神余氏家族文人及其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青神余氏家族为名门望族,有才之辈多出、文学代际相传,于文学、科考、政治等方面都声望盛隆,在巴蜀乃至全国皆有盛名。西南地域文化丰富了余氏家族文人诗歌创作的题材,深化了诗歌创作的内涵,促进了余氏家族文人气质的形成。余氏家族文人借由诗歌作品记录了西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呈现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历史,展示了其对西南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2.
二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研究的涉及面较广,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经典研究热中仍颇显冷清,需加强和深化。从研究范围看,有必要扩大研究面,揭示古代文学经典及经典化的系统性和独特性;从研究层面看,有必要结合经典的创作者与接受者。经典的内质与经典遭遇的文化气候,论证古代文学经典及其经典化过程;从研究方法看,对比研究、实证研究,需进一步完善;就经典本身而言。则需以当代意识作出新的诠释与判断。从经典视角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有利于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人文意蕴。探索文学的创作活动和传播接受之间的联系,发掘文学内在的审美属性和外在的历史文化属性之间的关联,揭示古代文学思想价值、审美价值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3.
时间与空间共同构成了文学叙事的两个维度,两者和谐统一,不可分割.在以往的文学叙事研究中,论者多从时间的视角进行解读,而空间视角却在有意无意之中被忽视.地域空间、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是文学叙事中空间视角的三个层次.从地域、生活和心理空间三个方面对《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一书的空间叙事进行试析,以解读小说中蕴藏的文化无根性和精神漂泊感.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古代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市隆重召开。会议听取了辽宁省社科联领导对于学会工作的殷切期望。省内外多所高校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对于学术规范问题、中国文学叙事传统问题、东北与辽宁地域文学研究问题、古代文学资源格局及其分配问题、元代文章学、明代政治小说以及民歌与民族文化文学传统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发言与相关评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地域差别对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由于行政区划经常随着朝代更迭等政治原因而变动,审视古代文学的地域性时,有必要考虑到这种变动;特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信仰等各方面因素,也会不断变化,它们对文学书写的影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历代文学创作既是后续文学发展的背景,也是解析后者不可或缺的互文性因素;同时,地域文学还呈现出地域间的流动性与互动性。只有从动态角度看待地域文学,才能把握其丰富的内涵。本文即以清代扬州文学为中心,探讨了古代地域文学的动态特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地图”作为一种解读中国文化的方法论,融合了时间和空间维度。以“地图”的方法解读文化中国,首先要面对民族承续性和生命力的问题。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之间的“太极推移”产生了跨地域的文化对撞和文明重建,促成了南北融合。中华民族形成了“中心凝聚力—边缘活力”的复合型动力机制,中心凝聚力和边缘活力是互动的结构。家族命题是中国文化的实质性命题,讲中国古代文学不讲家族问题,往往是讲不清楚的。国族问题是家族问题的拓展和深化,关系到先秦诸子进行思想原创的文化基因,只有深入国族考究,才能提供先秦诸子发生学的真确依据。描绘中国的文学地图必须在时间维度上增加空间维度,恢复地图的完整性和多样性。用地图的方式重绘文学中国,其意义绝非单纯的补漏,而是对传统文学形态的现代重塑。  相似文献   

17.
清代海宁查氏家族一门风雅,人才辈出,是声名显赫的文化世家。它的形成一方面与当地自然、经济、人文等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海宁查氏重视家族文化建设,家学渊源和文化积淀深厚密不可分。以海宁查氏家族为中心,可以看到清代家族文化及地域文化与一代文学之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入主中原后满族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北京与东北地区成为承传满族文化的两个重镇。对不同地域的满族文化的认同,使20世纪满族文学呈现了两峰对峙双水分流的状态,老舍和端木蕻良堪称20世纪满族文学两种路向的代表性人物。无论是文学文本中女性形象的审美反差,还是家族文化的价值立场的相异,都反映了两位作家不同的地域文化诉求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绍兴文理学院邀请并联合全国新闻出版单位举办"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前瞻与创新"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就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总结、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创新、中国古代文学与绍兴地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表现出古代文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金代西京为辽金时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影响。西京又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区,既有少数民族性格纯朴豪放,又有中原家族重视读书教育的多元特征。西京刘氏家族秉持地域文化传统,耕读传家、崇儒重教,对金代科举文化、理学传播、史学传承、文学创作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刘氏联姻家族也表现出重科举、重文学、重操守、重吏能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金代士大夫阶层形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