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笛卡尔为把握知识确然性而提出了“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该命题也成为整个西方近现代哲学命运的浓缩。本文试图探究胡塞尔、海德格尔、马里翁这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学家如何分别以超越论还原、存在论还原、爱洛斯还原的方式反思和阐释“我思”问题。在以这一问题简史为核心的现象学进程中,现象学在对“我思”的回应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超越论还原以纯粹意识为奠基,存在论还原以“我在”为最终溯源,爱洛斯还原则以“去爱的自我”为最终目的。在这一进程中,先前的后续的现象学家同时对先前的现象学家就此问题的思考予以了评价,因此,本文还简短讨论了马里翁在讨论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所理解的“我思”问题时,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内在批评所需要的明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了胡塞尔完成现象学内涵及其研究的基本方法。胡塞尔认为有两种,超越论还原(先验还原)与本质还原,也叫“中止判断”或“悬置”(中止判断指对传统的,未经判断的观念不做肯定,把它放起来)。只有通过超越论还原和本质还原建立起的本质现象学即第一哲学,然后才有可能建立在其指导下产生的超越论事实的现象学即第二哲学。  相似文献   

3.
“反思”概念作为胡塞尔现象学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同黑格尔的“反思”概念存在着特殊的反思关系。胡塞尔由本质现象学还原的研究向现象学还原先验化领域的突进,引发了现象学反思哲学化的深度模式建构及其展开,即通过对一种“变异的反恩”的反思回溯到无须“最终论证”的“原意识”的理性吁求。  相似文献   

4.
从现象学还原的层面比较了王阳明心学与萨特存在主义现象学,分析了阳明“真己”与萨特“自为”的相似点,阳明“人心遮蔽”与萨特“意识物化”的相似点,以及阳明“致良知”与萨特“现象学还原”的相似点,认为阳明心学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现象学之间可以相互诠释,从而使王阳明心学与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在精神上找到对话之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重新反思现象学方法的内部结构和具体运行,指出中止判断、先验还原、本质还原的逻辑顺序,试图深化对“还原”方法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它对当代的意义和启迪。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通过先验还原和本质直观的方法所阐发的 “纯粹现象学的理念”,可视为传统的 “纯粹性”理念的现代回响。在发生现象学阶段,这两种方法虽然得到了完善,但在自我之本质问题 上陷入困境,因此,“纯粹性”在发生现象学中面临危机。本文首先以哲学史上 “纯粹性”的两种代 表形态 (柏拉图和黑格尔)作为背景,其次考察了现象学对 “纯粹性”的阐述,最后揭示了发生现 象学为何在自我课题上引发了 “纯粹性”理念的危机。  相似文献   

7.
萨特认为以往哲学家提出和回答本体论问题的方法,是把它与认识论问题联系起来,即把它当作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从而陷入厂各种形式的“二元沦”。而他却采用现象学的独特方法一扫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哲学,“把存在物归结为一系列显示存在物的显现。这样做,是为了消除几种令哲学棘手的二无论,代之以现象学一元论。”‘’萨特认为这样一来,他就比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更为彻底地发展了现象学,使他的现象学既超越了唯物主义,又摆脱了唯心主义。为建构这种现象学本体论他采用了三种方法:一、现象学还原法;二、意向性方法;三、直觉主义方…  相似文献   

8.
研究康德美学,最好是从方法论着手。而胡塞尔现象学对于理解康德美学具有特殊意义。在现象学视野下,可以发现,反思判断是理解康德美学的关键。反思判断不同于规定判断,不是以“普遍归摄特殊”,而是“从特殊寻求普遍”,暗含着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思路。康德的审美判断作为反思判断一开始就立足于情感(特殊),而把对象的存在加以悬搁,超越了认识论(客观主义)美学。康德从先验主义立场出发,努力纯化审美判断,确立起情感的普遍本质结构,从而超越心理学(心理主义)美学,显示了胡塞尔现象学“先验还原”的思想萌芽。康德美学正是依靠这样一套“准现象学方法”实现对前康德美学具有重要意义的方法论革命,为近代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化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9.
杜夫海纳现象学批评理论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重大成果.文章主要考察和研究了杜夫海纳关于文学批评的模式和文学批评的功能的思想,指出杜夫海纳一方面反拨传记批评和心理批评,另一方面又反拨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批评,最终在存在论哲学洗礼过的现象学基础上创建了一种自成体系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新理论.  相似文献   

10.
现象学的还原、直观和构造李健国现象学所研究的现象是“纯粹现象”,即呈现于意识中的一切东西。为了能够从纯粹意识现象中发现和把握本质的、一般性的东西,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EdmundHusserl,1859-1938年,德国哲学家)致力于方法的研究,著...  相似文献   

11.
舒茨的社会行动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对韦伯理论进行批评的基础上的,通过对"行动"与"行为"、"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等问题的澄清,舒茨补充和发展了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但是,舒茨社会行动理论还存在一些内在的矛盾和困境,正是在这一点上,他的行动理论受到了高曼的严厉批评。但批评意见不足以掩盖舒茨对于社会学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数理批评的方法,分析论述了《哈利·波特》的叙事空间及空间的文化意义,并对杜贵晨先生提出的文学数理批评范围进行思考。认为,《哈利·波特》的第三空间融合物质与世俗的第一空间麻瓜世界和精神与神圣的第二空间魔法世界而成,却生发出超越麻瓜与魔法世界的三大文化意义:童话、文化寻根和英雄成长;在英雄成长这一核心意义层面又生发出死亡、爱与成长三大核心主题。《哈利·波特》多"三"的现象显示罗琳对数字"三"的崇尚超出现代人一般意义的数字崇拜而接近原始思维中的数字崇拜。因而,杜贵晨先生对数理批评可以用于全部文学的设想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从技术文化批判理论发展脉络的视角探讨技术哲学经验转向所面临的问题,即通过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现象学立场与他在技术哲学研究方面采用的解释学方法论的矛盾的解析,讨论了技术文化批判经典理论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出发点,讨论了当下技术的文化研究在经验方法上的不彻底性,从而阐明了技术文化研究走向"切身化"经验方法的必要性;讨论了对技术展开"切身化"研究的基本思路,以此作为深化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学本体观念的更新导致文学思潮的演变,进而影响创作原则、创作方法乃至题材、体制、风格以及批评理论的演变,从而完成文学理论范畴的系统转换,并最终影响文学创作时代风尚的变迁。唐代文学本体观念由“原道”、“言志”向“缘情”的转变,直接影响了唐代诗风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文学批评中修辞论视角的出场与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批评方法都有内在关联.它在"新时期"的出场是在传统文学观念的一尊地位发生动摇,文学创作中形式因素被凸显,以及对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引介逐渐走向深入的情况下发生的.1980年代中期以前修辞论批评集中在对王蒙小说的评论中,中后期则转向对马原等先锋作家创作的关注.文学修辞批评在"新时期"的出场,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经历了"五四"、新中国、新时期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在80年代之后借助改革开放真正开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改革,从而准确为中国批评在世界批评格局、民族批评发展传统和现代社会中定位,明确中国批评发展思路,认清现代批评发展趋向:一方面朝"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现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形势下,以"双百"为指针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源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词为"诗余"之论,二是词为"倚声"之论,三是词为"诗余"与"倚声"相结合之论。在第一个维面,其主要包括三条线索:一是从总体上阐说词源于诗体,二是分论词源于风骚之体,三是分论词源于唐人近体诗;在第二个维面,其主要包括两条线索:一是侧重从音调渊承上论说词源于乐府之体,二是侧重从体制渊承上论说词源于乐府之体。上述几个维面,共构出了我国古典词源论的主体空间。  相似文献   

18.
北宋"话"体诗学论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现为讲述诗人诗作的故事或考征典实,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史实因素,诗话因此而始终"体兼说部".该文首先考察诗话与多种文体的渊源关系,其次考辨<唐宋分门名贤诗话>、<古今诗话>、<诗话总龟>,提出三书一体同源的看法,澄清了自宋人以来的一些误解,并比较其与<渔隐丛话>体制形态之异同.  相似文献   

19.
怀特海在其宇宙论的建构中有着已由胡塞尔所开启的现象学之思,即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实现了对“误置具体性谬误”的批判,从而达到当下经验的明证性。而作为最大主体性的上帝,则有着与胡塞尔之先验自我的同质性。  相似文献   

20.
《哈利·波特》存在着多“三”现象,其叙事的“三事话语”、“三极建构”、“三复情节”生发了作品的哲学意蕴、人物行动位及由行动位与叙事功能项建构的深层叙事结构、英雄成长意旨等。老子的“三生万物”可谓是数字“三”建构作用的精炼概括。尽管杜贵晨先生的文学数理批评术语从名称的提炼、规范到界定还有雕琢的空间,但其方法与术语的独到性与便利性却是不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