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问题,定义了评价系统中的SPA联系函数和联系度,给出了相应的态势序结构,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系统的态势排序的数学模型和评价方法,结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具体实例说明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衡量区域科技实力的重要尺度,更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区域科技创新系统评价指标的筛选和分析,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客观赋权的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法建立了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和6大经济区域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合相关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指明了各省市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创新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评价高校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要依据,其评价体系与方法亟待完善。结合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以100余所"211"及省部共建的高校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对象在2009年至2013年的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值法模型的分析能兼顾主观和客观因素,对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另外,针对目前科技发展存在校际和地区间不平衡问题,提出在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应引入质量因子等新指标,建议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采用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根据复杂系统理论中耗散结构的四个形成条件,将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作为复杂系统设计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评价指标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构建了模型,计算了评价指标权重.应用该指标体系对辽宁省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2008年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开发区创新能力得分逐年上升,创新能力正在不断提高;评价结果与该开发区科技兴区政策取得的效果相符.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基于生态学视角,运用生态位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6—2020年长三角区域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在长三角生态圈中,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建议政府层面,应建立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健全长效运行的保障机制;高校层面,应布局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统筹促进长三角区域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为区域科技发展带来了有效的智力支持。探讨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对于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5个新一线城市7年的面板数据,以各城市专利授权量、专利申请量、科技成果获奖数作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代理变量,以大学数量和高等院校当年毕业生数量作为人才密度的代理变量,建立了以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人才密度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模型,实证分析了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而高校数量越多,结构化人才引进政策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效果越好。基于上述结论,进一步提出了基于人才引进政策的城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述,并以科技创新环境支撑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和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为一级指标建构江苏省13个省辖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江苏省的13个省辖市,采取因子分析方法,对其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且对各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借鉴现有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DEA模型对2014年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呈现经济发达地区能力强,经济落后地区能力弱的态势,且大多数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上海等九省市综合效率达到了最优,东北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最高,其次为中东部地区,最差的是西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安徽皖江城市带是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规划区域,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皖江城市带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于2008—2013年皖江城市带科技创新原始数据,结合皖江城市带实际,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提升皖江城市带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现技术创新与飞跃的动力来源。在此基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相关理论,通过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这些指标对吉林省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进而分析吉林省高校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1.
客观、准确、全面评价区域科技创新绩效对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收集2000—2009年中部六省的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数据,用 DEA 方法分析各地区科技创新绩效,得出中部六省科技创新绩效的总体趋势与阶段性变化情况.分析表明:湖南、湖北两个省科技创新绩效领先于其他四省,中部六省科技创新绩效水平在2000—2009年间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江西、山西两省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这说明,中部地区在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应更加关注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2004-2008年辽宁省的科技实力在全国排名第8,科技实力指数有所下降,与排在第7位的山东省的差距明显扩大,由第一梯队降为第二梯队.主要原因是科技发展水平有所下降,企业创新能力由第2位降为第14住,科技产业化能力由第9位降到第12位,科技直接产出由第7位降到第10位,科技基础有所弱化,排名由第8位降到第11位,科技机构数量增长缓慢,每万人口中拥有国有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数有所下降,科技投入增长相对缓慢等.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要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力度,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优化投资结构;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推进高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将高校内部从事科技创新的组织分为两类,即科技创新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通过静态博弈分析深入探讨了在完全信息和非完全信息情况下两者的合作竞争战略.  相似文献   

14.
创新环境对区域企业创新活动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研究:以企业创新产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创新环境投入作为解释变量,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数理经济模型,求证创新环境对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以及企业创新的内外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实证研究:利用2009年的截面数据,对区域企业创新环境与其创新产出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显示结果与理论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因此,要推动区域企业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必须明确营造企业创新环境的主体、企业在营造其创新内环境过程中的作用、政府在营造企业创新外环境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链视角下科技政策完备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政策的效力取决于政策系统的完备性和各项政策的成效,考察中国科技政策的整体效力如何,首要的问题在于研究科技政策是否完备。通过构建基于科技创新链的科技政策分析框架,从政策数量、政策等级和政策针对性三个方面,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2006年以来国家层面339项科技政策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科技政策较为完备,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应用研究环节政策数量较少、产学研结合缺少专门政策支撑等。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与技术创新日益聚焦于大中城市。河南省必须通过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来完善和开发城市的各项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带动河南率先在中部实现中原崛起。本文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基本单元,运用SPSS和ARCMAP等多元统计和技术分析软件,进行多指标的综合加权和聚类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河南省城市的创新能力总体上偏弱且存在明显的层次分异;中原城市群地区与其他地区城市创新能力梯度明显,且中原城市群内部城市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远远大于其他地区;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各子系统等基本上都呈现出西北强,东南弱的格局,各子系统之间保持高度的空间一致性;河南省缺少4个子系统都具有优势特征的城市,郑州独具3项优势特征,但是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偏低。  相似文献   

17.
运用江西的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区域环境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创新环境中,金融环境对创新能力没有影响;其他要素对区域创新能力都有显著影响,其中:知识流动水平和创新创业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最为重要,劳动者素质、知识吸收水平、基础设施的影响次之.这样可促进政府对环境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为提升江西区域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互动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产业集群是新型区域发展理论,产业集群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产业集群的基础,而集群创导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可行路径.本文认为以产业集群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向纵深发展的政策主要在于: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区域范围内要从产业政策转变为产业集群和区域创新政策;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努力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社会文化环境;推进区域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等等.  相似文献   

19.
创新能力高低是衡量一个区域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准,提高创新能力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7地市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17地市区域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存在东部半岛地区创新能力较强,鲁西北和鲁西南相对较弱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对山东省各地市创新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