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名词的隐喻造词,是运用隐喻这种修辞方式创制名词,这一造词方式有其认知基础,体现了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特点,本文仅从"参照物"和"目的物"这对关系来考察隐喻型名词中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词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比喻造词现象以其生动、鲜明的形象、短小精悍的表达方式赋予语言弹性和张力。比喻复合词的词义并不等于这两个语素意义之和,甚至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意义,由此给翻译理解带来困扰。作为翻译的前提与基础,确立比喻性复合词的词义是关键。判断比喻性复合词的词义不仅要通过其构成形态,同时要探究其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因此,文章将从比喻性复合词词义理据出发,选择其形态理据与语义理据为研究重点,获取比喻性复合词的词义,同时为比喻性复合词的翻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意义支点词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汉语中有些复合词的某语素并未使用它自身的语素义,而是使用了以之为构成成员的另外一个复合词的词义,这类复合词可叫做"意义支点词".研究意义支点词的造词特色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与简称的区别;与通常语素义的区别;与通常汉语造词法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部分"AN"形容词性双音节复合词内部存在"形单"语素义凸显和"名单"语素义弱化的特点,我们结合隐喻及认知心理学当中的"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对复合词内部的语义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形单"通过隐喻方式对构词的参与程度,以及"形单"和"名单"结合时与现实中的概念域之间的差异程度,均会对复合词整体的语义重心和词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词义构成成分的语义成分不是假设的理论实体,有相应的符号形式载体--语素,语素即为语义成分符号化的结果.复合词的语义成分通过语素化实现为符号,复合词词义通过语义成分的符号实现来表示.复合词的构词过程实际上就是复合词语义成分的符号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6.
通过计量的方式从微观层面来研究多义词,即多义复合词的词义与其构成成分——语素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语素的多义性使复合词也具有多义性。或者说复合词的多义性来源于构词语素的多义性。由语素的多义性产生的多义复合词,其词义基本上可以由语素的字面意义获得。  相似文献   

7.
复合词的造词法可以将语言系统内不同层级的成分整合在一起.在词义完整性的制约下,这些异质的材料只有取得语素层级的地位时,才能完成造词任务.本文以复合造词这一动态过程为关注点,认为复合造词材料在成词的过程中,有必要引入一个"语素化"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齐民要术》是中古时期口语性较强的一部农业科技著作,书中使用了较多复合词,有的复合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彼此聚合成群,形成了不同的同义词词场。这些同义词词场中的复合词在构词上都有相同的特点:即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单用时意义相近或相关,这样的复合词应是当时的语言社团根据已有的并列式构词法创造的新词。在汉语词汇的历时发展中,《齐民要术》中使用的同义复合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结果:由曾经常用的单音词作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或易于通过隐喻机制形成新义的复合词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生命力相对较强,在竞争中也相对较容易发展成汉语中的常用复合词;使用频率低或难以产生隐喻引申义的复合词很容易退出语言交际领域,从而成为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某阶段的陈迹。  相似文献   

9.
隐喻在汉语词义发展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汇中有大量隐喻现象,而且词义的隐喻发展与英语有诸多共性1.隐喻观念已经形成词的义项,进入词义.2.隐喻还仅仅是一种观念,尚未进词义.同时,汉语隐喻发展有其独特特性,即语素和词都有可能有隐喻义.而与词相比,语素隐喻更为方便、灵活,引申数量更多.  相似文献   

10.
“山寨”语义泛化的隐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语义泛化,主要表现为从原义到喻义,喻义泛化成为基本义。隐喻是“山寨”语义泛化的主要机制,其实质是附加属性义间的多重映射。“山寨”隐喻性泛化的构词形态表现为词义隐喻和构词隐喻。泛化后的“山寨”语义丰富,满足了语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指出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解释,描述了多义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一词多义现象,认为隐喻思维是一词多义现象出现的认知基础,而转喻机制对词类转换现象有很强的认知解释力。  相似文献   

12.
正确理解隐喻引起的词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隐喻对词汇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包括:一词多义、词性转换、复合造词和成语,然后提出了提高隐喻认知能力的有效对策:扩大基本词汇量、掌握隐喻产生的基础以及重视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广义的隐喻是人类认知方式,是两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映射。公示语虽然"字义浅显",但同样具有隐喻机制。公示语的隐喻基于语义顺应,在跨域投射中逐渐产生语义冲突,最终在解决语义冲突的过程中,形成新的隐喻意义。身体体验成为跨域投射的基础。正确解读公示语中的隐喻,需要把握公示语的告知,劝说和警示功能。  相似文献   

14.
概念合成与“门”族词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近年来在新闻报纸上常出现的"门"族词为语料,结合概念合成理论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简要对这一语言现象的来源、演化与生成机制等进行了阐述,同时指出"门"族词语义的延伸可以看成是转喻与隐喻这两种词义扩展手段的作用;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客观世界,透视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5.
词素间意义的横向合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的发展演变除了以该词的本义或原有义为出发点的引申以外,还可以以其他词的意义为出发点而产生新义。这后一种情况,有的学者总结为聚合同化和组合同化两种途径。事实上,两个语言成分的组合,不仅可能引起意义的同化,而且可能引起意义的合并,即把原来两个组合成分的意义合并后由其中一个成分表示,从而形成另外一种意义发展演变途径;而且这样的意义合并经常发生在双音合成词的两个词素之间。  相似文献   

16.
非理复合词是汉语词汇在历史发展中,一些来源于多个语素却又不能按一般语义结构规则分析的词。它有四个来源:两个不同层次的成分长期相邻使用,形成跨层次凝合词;从一个常用词语中选取部分音素或音节组合成等义的新形式形成缩略词;从一个熟习的词语中略去所要表达的词,让剩余部分表示被略去词的意义,是隐缺词;用不对应成分替换一个词的部分,造成一个与原词整体意义对应的词,产生非理仿词。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人们将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最终形成一种新的概念结构。本文运用隐喻化词语的认知模式,以英语委婉语为解读对象,以求揭示英语委婉语的隐喻本质及语域投射域范畴及其意义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18.
《琵琶行》是我国古诗歌中的经典,诗中大量使用的隐喻使其具有审美价值。《琵琶行》在文学上的崇高地位使得其译本颇多,然而对其译本的研究却不多见,针对译本翻译中的隐喻和美学效果进行的研究则更为罕见。本文通过分析《琵琶行》中隐喻的具体实例,试从隐喻的四种翻译方法及其产生的美学效果方面探讨许渊冲的英译本对诗歌翻译中隐喻的处理手法,指出隐喻的翻译是不仅仅是一个文字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认知转化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