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文学想象力被市场化意识形态消解之后,文学想象力在霸权化市场意识形态的作用下,把创造文学品质和文学精神的能力转向了适应商品社会的需要。作家们在市场化年代下对市场化意识形态有两种明显不同的态度,市场化意识形态对文学想象力进行了入侵和腐蚀。文学想象力对于文学精神和文学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市场化年代下,文学想象力被市场化意识形态消解了构建文学理想的作用以后,文学走进了误区和困境。文学想象力的内在构成原因是作家消除了欲望的人生经验。市场化年代中坚持文学想象力是保持理想精神和高尚人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终结和被"理想化",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90年代成为需要重新被定义的新的文学时代。90年代的文学期刊积极参与了对这一新文学时代的建构:首先,通过策划"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作品联展""联网四重奏"等栏目,集结了新的作家队伍;其次,通过对"新生代"作家的命名和阐释,发现了90年代文学的"质的内涵";再次,通过策划"文体实验室""凸凹文本"等栏目,试图在90年代生产出一种新的文体。无论是新生代作家的创作倾向还是文学期刊直接针对文体的策划,都是对80年代形成的"纯文学"观念的再生产。就此而言,90年代文学期刊在建构一个新文学时代的同时,也完成了对80年代的"纯文学"观的确认。  相似文献   

3.
王旭烽是一个持守人文关怀的作家。90年代,王旭烽的小说创作场由前期的"迷江"转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杭州。在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和"西湖十景"系列中篇小说里,作家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文字功底得到了充分展现,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王旭烽在对现实的质疑和对传统的回顾审视的创作观念指引下,积极吸收传统文学养料,探索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创作道路。在民族化创作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古典小说对其影响深刻,尤其是古典名著《红楼梦》对其影响深厚。  相似文献   

4.
自19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就开始呈繁荣趋势,以至于有人惊呼长篇小说的时代来临了,进入新世纪后,从年产量和图书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看,长篇小说已成名副其实的时代第一文体和文学风向标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批评界,研究和批评长篇小说便自然成了热点,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和批评者关注的多是作品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等,对其文体则关注不多或不够,有时仅仅在论及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时顺便提及一二。至于专门从文体角度对长篇小说创作进行整体化、系统化研究的专著则更少,目前仅有吴义勤的《长篇小说与艺术问题》和王素霞的《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文体论》等不多的几部论著。  相似文献   

5.
消费性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它在五个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文学活动全面市场化;文学期刊策划频繁;审美理想保守媚俗;长篇小说独领风骚;文艺政策适应市场经济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作为先锋作家登场的余华,因其在1990年代创作中的转变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耐人回味的印记,他后期的长篇小说创作,虽然在许多方面与其前期的中短篇小说呈现出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但在通过描写死亡来关照人性,通过虚构故事来呈现真相以及通过零度叙述来表达真情等方面,却处处体现着对其前期创作的继承和延续。1990年代的余华,留下了转身告别先锋的背影,但实际上,他并未走远。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 90年代的长篇小说集中地体现了作家的文化思考。不仅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倾向 ,同时也表现出对民族文化的重构意向。  相似文献   

8.
消费性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它在五个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文学活动全面市场化;文学期刊策划频繁;审美理想保守媚俗;长篇小说独领风骚;文艺政策适应市场经济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霍桑是美国浪漫主义的著名代表作家 ,他的长篇小说《红字》以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 ,批判现实 ,表现自己的思想特点。他的创作不依靠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 ,而是着重通过象征物 ,揭示客观事物背后隐蔽的意义 ,这也反映了他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苏童陆续推出了三部长篇作品,分别是2002年的《蛇为什么会飞》、2006年的《碧奴》和2009年的《河岸》。这三部作品和作家以往的作品相比,出现了很多变化,可以说是作家在新的文学创作环境下的创作突围和艺术探索。本文试图从女性叙述的角度从一个历时的层面上来综观苏童新世纪长篇小说在创作上的新变,进而分析其背后的艺术因素,以及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70年代人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他们努力挣脱传统的约束,追求自由的欲望化的生活,但同时他们又感到了身体下坠、灵魂撕裂、纯真丧失的痛苦.实际上是他们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积极自觉地进行社会文化接受、改建和创造等主体性行为的结果.因此,70年代后的"另类写作"尽管令人瞠目结舌,但却有着推进中国当代文化创新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虽然已是当今中国女作家的领衔人物,但目前文艺界对她的作品的评价仍不够充分。她不仅能跻身于百年中国女性写作的最佳阵容,而且其整体创作业绩也已接近张爱玲的水准,是20世纪以降中国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尤其是她的以长篇《长恨歌》为代表的90年代以来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西方文化及文学思潮,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对中国的文艺界产生影响,并推动一批先锋作家写出了具有浓厚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已故知名作家王小波的作品虽然不能完全归属于"先锋文学",但其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仍是十分鲜明的。本文将对王小波作品中反映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做一简要陈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学编辑批评虽然早已有之,但是真正形成一种比较独立的批评现象却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文学编辑批评可以沟通作家、作品、读者、社会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和读者的各方面要求,引导新的文学潮流和趋势,更新文学理论和批评模式,促进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繁荣我们的文学事业。文学编辑批评还有待进一步引起文坛的关注,以真正提高它的水平,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主流意识形态在全国的支配地位的确立,十七年文学的生产被纳入到了国家的政治轨道上来,文学也就从私人话语转变成了国家权力话语。这就要求作家的文学创作要自觉地纳入主流意识形态已经规范好的框架里,这就会使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应的文化政策内化到作家思想中,成为他们创作中的定律。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尽管其生成的文化语境一直被主流意识形态紧紧钳制着,但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作家努力下,还是获得了较大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6.
"陕军东征"现象的发生和成功是多种因素互为作用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初期文学和作家都遭受了难以解脱的困境,文艺体制改革后,文学传媒业同样遭到了生存的威胁,在初露端倪的畅销书机制的示范效应下,文学与传媒的联袂自救成为"陕军东征"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7.
从城市边缘走向文坛中心 ——"亭子间作家"及其文化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亭子间之被作为上海城市的一个符号得以流传,是因为在20世纪20~40年代,它接纳了一大批后来在文学史留名的作家,“亭子间作家”由此被演绎为上海作家的代名词。但在当时,许多“典型上海作家”与亭子间并无直接关系,把“亭子间作家”作为上海作家的一种群体象征,反映了我们以往文学史的贫乏。居住亭子间的作家大多数是外来的寻梦者,当他们走到文坛中心,并取得了话语权后,一段以他们的生活和创作来定义的文学史就产生了。因此,亭子间无论是作为一个实体空间抑或一种文化隐喻,都有其特殊的涵义,它是初出茅庐的外来作家进入城市社会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他们走向文坛中心的第一级台阶。  相似文献   

18.
诉说离乱与建构主体——论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华人新生代的崛起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华文文坛的重要现象.马来西来华人新生代在创作中甚为繁复地诉说着离乱的过往与身世的漂泊,这不但反映了他们成长期所经受的国族认同危机,而且透露出他们试图通过离乱历史的叙事而建构其马来西亚"国境内少数民族形象"的族群意识.但这种建构虽然以寻求认同为旨归,却天然地和当局打造马来西亚国族共同体的意识形态相冲突,而这冲突的双方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似乎又共同面临本真性幻觉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1960s,1970s,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于1990s。它第一次从女性与自然的双重视角出发进行文学批评。在这一批评视阈中,被“边缘化”与“他者化”的女性与自然从“缺席”走入“在场”。这较于激进的女性主义批评与单纯的生态批评有着重大突破与进步。最近数年里,国内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在单篇论著、硕博论文、人文项目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其研究成就不容忽视,但却也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与着重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文学文本转化为文学作品的艰难性及其深层原因,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下对权利崇拜与金钱崇拜的后新时期的文化语境中,文学的接受主体审美趣味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读者对文学的人文精神的接受与追求作品真、善、美的艺术境界变成了对于文学刺激性与消遣性的阅读;读者主体性在退化,读者与一些追求世俗化的作者共同联手解构当代文学的理想精神,从而使得表面繁华的当代文学实际上在退化衰弱。大量的文学文本存在也仅仅是一种缺乏读者的潜在“文学作品”。文学文本要实现其文学作品的转换,当下读者必须经得起时代的物质考验,要培养自己阅读经典的兴趣及从整体上提高读者的文学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