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诚信的内涵与当代价值、社会转型期对大学生诚信品德养成的影响及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方面探讨了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问题,并在增强诚信道德人格教育的时效性方面进行了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我国道德榜样的时代变迁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树立自古就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到了现代,榜样所内在具有的功能得到了全面的发挥。回顾中国道德榜样的时代变迁,认真反思和总结各时期道德榜样的特征,对于新时期发挥榜样的价值引导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铁道兵精神的核心内涵是“艰苦奋斗、志在四方”。铁道兵精神既是一种概念,一种内涵,一种财富,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一种资源,其时代价值就在于它具有支撑条件、行为准则、时代内涵和精神品格。以铁道兵为背景的高职院校,基于铁道兵精神建设高职教育文化,是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科学性和理论基础。建设高职教育文化,要满足新时期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发展具有自身的新特点。道德发展的层次性和多元性是新时期道德的基本内涵,因此,道德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引导,使之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道德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党的革命道德传统境界崇高、内涵丰富。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道德思想,弘扬我党光荣的革命道德传统,对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实施“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为此简要叙述了中国传统“政德”和我党干部道德传统的基本内涵,论述了新时期弘扬两个优秀的道德传统,大力加强干部道德建设的关键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相似文献   

6.
道德价值观是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已经成为当今高校的时代境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文章通过对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为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挖掘原始儒家道德理想内涵的基础上,认为原始儒家道德至少可以为新时期的道德建设提供如下启示:(1)必须给道德之于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以客观的定位;(2)必须把社会道德理想的设置与人民的幸福安康结合起来;(3)必须将道德理想的超越性与实现的逻辑可能性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趣味与伦理本位的审美价值标准在社会道德建设中作用与影响巨大。改革开放以来,趣味的通俗化、流行化是新时期审美观念变革的主要特征。时代赋予道德及其教育以明显的审美特征。因此,美育在道德建设中应当围绕如何培养青年人在道德生活中的审美品质和审美情趣展开,实现道德继承与道德发展、道德必然与道德选择、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八荣八耻”体现了新时期的伦理精神和道德诉求,确立了社会主义新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率先示范“八荣八耻”精神,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光荣使命。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要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同时要求得个体对这些道德要求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0.
“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精辟概括,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1.
经济学理性主义这一原子化的经济理性受到了来自实践和理论的多方挑战 ,而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行动是嵌入 (embeddedness)于社会结构之中的 ,互恕性与互惠性嵌入性决定了现实的经济行动。而要探讨其背后的社会伦理的深层结构 ,作为一种尝试 ,或许可以在中国先秦墨家哲学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思想中加以发掘 ,兼相爱、交相利的伦理观所阐发的正是基于道德的价值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工具理性的结合。由此出发 ,互惠性与互恕性作为新经济伦理的内在基础才更具备了相当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普世伦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世伦理并不是一个后工业时代才出现的新事物,它反映了人类普遍道德的历史传统,而全球化进程中的全球问题和全球道德危机强化了人们对其的追求,使之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时代性的课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普世伦理不同理解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普世伦理应是人类在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上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多样化民族伦理文化“共同点”的提升和发展。并认为,普世伦理具有平等性、公约性、多惟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和谐文化为基础,和谐文化以和谐精神为灵魂,而和谐伦理精神是和谐精神的价值内核。市民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基础性作用,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的伦理实体,塑造了现代人的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也孕育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精神,市民社会伦理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价值理想”、“秩序伦理”、“政治伦理”和“交往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科技伦理观的发展经历了初步探索期、基本形成期和发展完善期三大阶段,形成了既具丰富理论内涵,又具深刻实践价值的科技伦理思想。中国共产党科技伦理观发展的内在逻辑突出体现为:科技的发展要始终坚守“科技向善”的根本原则,要始终贯彻“因时而变”的有效方法,要始终遵循“内外协同”的转化路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科技伦理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科技治理实践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的今天,基于道德哲学层面的全球伦理研究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全球伦理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更是作为“普遍的善”而存在的理想目标,它在“良知”、“责任”、“公正”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价值诉求诠释了它丰富的伦理内涵,而通过从实现个体的自由到建立一种善治的社会将能够实现作为“普遍的善”而存在的全球伦理.  相似文献   

16.
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载体的新文化运动紧紧围绕着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新与旧的命题展开,但这一切总是摆不开道德伦理的基线.在《新青年》同仁为新的道德伦理鸣锣开道的同时,他们又不自觉地陷入了传统伦理至上主义的泥淖.近代启蒙的宿命告诉我们,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演进无时不充满着吊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新青年》视为一个新型的内圣外王文本.  相似文献   

17.
建立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形成新的生态伦理。“仁爱万物”、“天人合一”、“取物不尽物”和“取物以顺时”的儒家生态理念,以及道家主张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的价值观、“自然无为”的法则、“无以人灭天”的态度,对于增强全民族的生态环保意识,构建现代生态伦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发展伦理学不同于从前传统人道主义伦理学。传统的人道主义伦理学建立在"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主体性哲学为基础,从根本上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主体疯狂"和"对物的遗忘"。发展伦理学把"整体自然界"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存在论前提,并把"天道"作为统摄"人道"和"物道"的最高伦理法则,从而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校"是"以德治国"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师德建设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要搞好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首先要提高高校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以德治"官",提高管理干部道德修养,同时应把师德建设作为"以德治校"的重点.加强师德建设必须改革旧的人事制度,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尊重教师劳动,改善教师待遇,改革分配制度.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建立监督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对知识的伦理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论是哲学史上一个悠久的传统,而对知识的反思主要来自纯粹理性内部。试图建构一种对知识的实践理性的反思方式,即知识伦理学的传统。在简略考察了知识与价值的关系之后,反思了历史上的几个有着时代特征的知识伦理传统:“知识至善”,“禁果”隐喻,“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就是资本”。最后,将知识伦理学的宗旨规定为一种对知识的实践理性思考方式,并作为知识论的一种新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