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无论在汉语中还是在日语中,由自动词充当谓语的被动句都是被动句在语用上的扩展,但二者在结构、语义和语用上都存在明显差异.汉语的自动词被动句,其实是用“被”字引进引发谓语动词所表状态或变化的原因的,主语是该状态或变化的主体.日语的自动词被动句,是用来表示主语因谓语动词所表动作行为等的发生,间接地遭受麻烦或不利的,主语是间接受事.  相似文献   

2.
从句子结构和词义用法的角度看,在一定的条件下,“请”等汉语兼语句使令动词与日语授受关系补助动词“~てもらう”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明白这一点,可以加深对日语授受动词用法的理解,达到正确翻译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汉语单复句学说“源”出自晚清学者严复(1904)著《英文汉诂》.严氏将英文的Simple、Compound、Complex分别译为单简句、合沓句、包孕句,并将后二者合并名繁句.严氏简句、繁句之分是据英文动词变化有定式、不定式之别而产生句法功能迥异的Clause(分句/子句)、Phrase(动词短语).汉语动词“无变”,不存在分句/子句跟动词短语之别.所定分句/子句实是一种短语——主谓短语,跟动词短语句法功能相同,且可互为结构成分.仿严氏书简句、繁句二分引以为“源”导出汉语单句、复句二分之“流”,是机械引进、生硬照搬的方枘圆凿.这种“源”“流”实践分析的方枘圆凿现象存在从1920年至今有90年,是汉语现代语法学史上“一个历史性的大误会”.“大误会”产生的深层原因是认为单复句是世界上一切语言公有之“大同文法”,“天之当然”存在于汉语.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种种单复句划界理论是这种“大同文法”观的再反映.种种方法无一种能分清单复句,是理论分析表现出汉语有单复句这一“历史性的大误会”在当今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从句子结构和词义用法的角度看,在一定的条件下,“请”等汉语兼语句使令动词与日语授受关系补助动词“~てもらう”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明白这一点,可以加深对日语授受动词用法的理解,达到正确翻译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假设关系是一个拥有众多下位语义关系的语义框架。日语假设复句有众多的语言形式,各形式之间既有相通的用法也有独立的用法。汉语假设复句虽然也存在众多的语言形式,但各形式之间只有文体上的分工,没有语义上的差异。日语是通过切换语言形式、而汉语则是通过音韵操作来表现假设关系复杂的语义关系。也就是说,假设复句下位语义关系间的微妙差异在两语言中是通过不同的手段来表现的。再进“一步说,同一连词即使可以出现在不同下位语义关系的汉语假设复句中,该连词的使用动机也是不同的。该文以“如果”为例,通过语音实验证实了上述主张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日语语音体系中原本没有长音。长音就是吸收了汉语复合韵母的特点,结合日语语音规律,新增加的语音形式。从长音形成来源看,一种是中古汉语阴声韵末尾的[i]、[u]、[o]的音韵;另外两种来源是中古汉语阳声韵和入声韵。它们与日语汉字音中的长音形成整齐的对应关系。这种在中古汉语音韵影响下形成的语音,丰富了日语语音系统。  相似文献   

7.
由于文化心理的不同,汉语、日语对转折复句关联词语的使用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差异。汉语转折复句关联词语的使用有意合法和形合法两种形式,而日语没有意合法,只有形合法一种形式;关联词语的使用分类,汉语重在内容方面,而日语重在形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汉语和日语的动词对比来分析它们在句子意义上的特征.日语动词由于有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存在,它们在体现动词的"有意"和"无意"上分工明确.汉语是独立语,动词语意受大的语言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汉语动词的"有意"和"无意"没有明确的界定.因此,笔者认为汉语句子里面是以动词为中心,外围成分向内影响,最终决定动词的有意或者无意.而日语正好相反,是以动词的有意或者无意为中心,从内向外围成分影响,最终决定整个句子的有意或者无意.也即是说,汉语是大的语言环境意合后决定中心动词的意向性,日语是中心动词的意向性决定整个语言环境意合的意向性.  相似文献   

9.
加强汉语复句信息处理研究对中文信息处理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时代信息科技的发晨,必须大力推动汉语复句机器应用层面的研究.介绍汉语复句信息工程的概况及其进展,将复句信息处理研究成果总结为汉语复句知识建模、复句关系标记识别、非分句识别、复句句法语义关系判定、复句知识库建设等五方面,并将这些研究成果条理化,结合已有成果的研究视角、关注焦点分析复句信息处理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汉语复句信息处理研究的未来走向主要是加强汉语复句研究“两栖学者”联合攻关势态,加强汉语复句语义识别研究以及加强复句知识库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10.
安阳方言属晋语邯新片,其中的表时助词“动”用法独特,从句法位置看,“动”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名词之后,还可以与“唠”共现加强虚拟意义;从表时能力看,“动”句可体现先时、同时、后时的时间关系;从语法化角度看,“动”经历了作动词、作可能补语、表时点义、表假设义、作话题标记的历程;从语法化动因机制看,其语法化与句法位置、使用频率、隐喻、重新分析和类推有关。  相似文献   

11.
“V1 V2 O”向“V C O”的演变,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说明。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的变化一定在功能上有表现,反过来,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必定伴随语义特征的变化。“V1 V2 O”演变为“V C O”,关键是第二个动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可以通过对其语义特征变化的分析加以解释和证明。上古汉语有一类“结果自足动词”(“综合性动词”之一种),这类动词具有[ 自主]、[ 可控]、[ 终结]、[ 外向]语义特征,在上古汉语里,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必须与其受事成分同现,受事成分或位于其后作宾语,或位于其前作主语。只有当这类动词位于“V1 V2 O”结构的V2 位置时,“V1 V2 O”才有可能演变为“V C O”。这是因为到中古,这类动词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带宾语的能力减弱并逐渐消失,同时他们的[ 自主]、[ 可控]、[ 外向]语义特征也减弱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不料”复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料”复句必须构成信息焦点的对比(即A、B焦点的对比)。当“不料”复句表动态的意外事件时,焦点对比是相对的;表静态的意外状况时,焦点对比是相反的。信息焦点A有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信息焦点B有[-可控]的语义特征。“不料”与“没想到”、“没料到”语义相同,但其构成的复句在信息焦点和句法表现上都有很多不同。  相似文献   

13.
日语和汉语中 ,动词类定语所表意义复杂 ,位置看似灵活。文章从所表意义和结构两方面考察了如何确定动词类定语的位置 ,并对动词类定语的位置灵活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汉日被动句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相通,特别是汉语中及物动词作谓语的被动句与多数可与日语他动词构成的被动句对应。但汉语被动句与日语被动句也有很大差异。日语被动句主要是通过动词的变化来体现,有被动句的特定标志形式,这点与汉语有很大差异。汉语中进入被动句的动词受到很多的限制,不是所有动词都能构成被动句。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从汉日被动句谓语动词主要从汉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被动句与日语他动词和自动词构成被动句的对应情况考察汉日被动句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汉日被动句谓语动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日被动句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相通,特别是汉语中及物动词作谓语的被动句与多数可与日语他动词构成的被动句对应。但汉语被动句与日语被动句也有很大差异。日语被动句主要是通过动词的变化来体现,有被动句的特定标志形式,这点与汉语有很大差异。汉语中进入被动句的动词受到很多的限制,不是所有动词都能构成被动句。本文运用对比的方法,从汉日被动旬谓语动词主要从汉语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被动句与日语他动词和自动词构成被动句的对应情况考察汉日被动句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上古汉语中“来”母字的构成及其演变一直是汉语史学界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从上古汉语部分“来”母字在苗瑶语中的对应出发,指出上古汉语的部分“来”母字不但对应于当代苗语三大方言中东部方言的舌面音声母[z](有的学者为[r])和西部方言的舌面音声母[z],而且与中部方言的舌根音声母[v]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指明这一对应关系在今后汉语史研究中将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象”这个动词,在汉语动词中是很活跃的。由“象”充当谓语的单句和复句,都是常见的。例如: (1)云海上的太阳,象一团火球。(《长城》81年1期184页) (2)[巨石累累,形态各异。]有的象凶猛的老虎,有的象威严的雄狮,有的象扬鬓撒蹄的烈马,有的象膘肥腰圆的黄牛,还有的象鸽子和山鹰。(《散文》81年1期28页) 例(1)是单句,例(2)是复句。这是不难区分的。本文要讨论的不是这类单复句的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现代日语和现代汉语中两个最大的语料库进行检索分析,发现日语和汉语中的“再感谢”和“再道歉”的使用容易受到“时间”和“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制约,且在这两个层面上的制约存在显著差异.在“不久的过去”这一时间范围内,汉语受到的制约远远大于日语;在“非血亲成员”这一人际关系范围内,日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  相似文献   

19.
“全速、高速、公然、全能、稳步、大力”这类一般只能作状语修饰一部分动词(主要是表动作变化的动态动词)、表示情态方式或状况的词称为方式词。方式词和副词、形容词、区别词在语法功能上有本质区别;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方式词和区别词是处于一个层级上的,即加词层级,它们在分布上有互补关系,从本质上说,它们都属于单功能的实加词。  相似文献   

20.
试说副词“只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的“只有”,语法论著一般只讲到两种情况;一是连词,用于条件关系复句的偏句;二是状动短语,副词“只”修饰动词“有”。实际上,在此之外,“只有”还是一个副词。这一点,语法论著和汉语教材中固然大都没有讲到,就连收了四百多个副词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也忽略了。副词“只有”是常用的虚词,并不罕见,更不是偶然的例外。现按用法及意义分为两组,举例说明如下。一、“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