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储双月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26-131,163,164
作为"软性电影论者"进攻左翼电影理论的阵地,《现代电影》杂志长期遭受主流政治的压抑和遮蔽。今日重读《现代电影》,不仅能够让我们从另一角度来理解20世纪30年代"软硬论战"涉及的艺术与政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还可以捕捉当时的革命小资产阶级进步电影人转变的身影,乃至欣见闪烁其中的反帝政治、受众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东北沦陷时期政治与影像结合以后产生了一个“怪胎”,这即是建立了当时号称远东最大电影厂的“满映”。“满映”是特殊的国策电影公司,是电影专门的统治机构,是当时日本重要的文化殖民宣传机构,它带着强烈的殖民主义政治色彩。本文就试图以“满映”仅存影片之一的《迎春花》为例采阐述在日本的军事专制和电影垄断的背景下“满映”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3.
颜丽  周洁 《齐鲁学刊》2008,(3):132-135
汉语"连动式"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是模仿描写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廓清概念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多元研究时期。  相似文献   

4.
在东北沦陷时期政治与影像结合以后产生了一个"怪胎",这即是建立了当时号称远东最大电影厂的"满映"."满映"是特殊的国策电影公司,是电影专门的统治机构,是当时日本重要的文化殖民宣传机构.它带着强烈的殖民主义政治色彩.本文就试图以"满映"仅存影片之一的<迎春花>为例来阐述在日本的军事专制和电影垄断的背景下"满映"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5.
以田壮壮导演的影片《盗马贼》为个案,不难发现,19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少数民族题材探索片大胆革新镜像语言,追求电影语言本体性,更加注重影片人文价值.宗教信仰乃藏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通过对影片呈现的宗教文化符号和西藏自然景观以及主人公罗尔布生活遭遇的分析,揭示出《盗马贼》是一部探索人的命运与存在境况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同时也揭示出宗教信仰与人的“命运”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6.
于濯 《理论界》2009,(3):172-173
法兰克福学派依据霍克海默20世纪30年代的提法,自我标榜其理论是"批判的唯物主义",后来马尔库塞称之为"批判的社会理论",奠定了其社会批判的理论基础.作为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学术研究组织,因其成员多为犹太人,所以纳粹上台后纷纷成为迫害对象,不得已而转移到美国,本以为摆脱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却难逃美利坚的文化操纵,因而对文化的批判成了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40年代的主题.本文力图以此为着眼点,从三个方面阐释大众文化的时代属性,并挖掘其得以形成的理论土壤,展示它继往开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初,梁实秋曾在重庆北碚的汉藏教理院作过一次演讲。这次演讲由该院学僧弘悲记录,后以《宗教僧侣与世界文化》为题发表在1944年出版的《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特刊》。《宗教僧侣与世界文化》这篇演讲佚文,是梁实秋研究资料中的一则重要史料,它不仅反映了梁实秋对宗教与文化二者关系的独特见解,同时也为我们理解梁实秋"雅舍"期间的文学生活提供了新的史料。  相似文献   

8.
迟维维 《河北学刊》2003,23(6):141-145
所谓"第六代",是指活跃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批年轻的电影人.他们在电影艺术上大胆地进行先锋探索和试验,并从当下的社会现实出发,通过电影语言来阐释他们的生命体验和人性关怀.本文结合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文化语境--全球化/后现代/后殖民的多重交织,通过对"第六代"电影个案<苏州河>(娄烨,1997年)的文本解读,进而对"第六代"电影作品从整体上进行后现代性分析,以进一步阐释中国90年代的社会文化结构及中国电影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9.
延安精神与中国的世纪转型和现代化延安精神产生于20世纪30、40年代,至今已经历了多半个世纪,然而,站在世纪之交的门坎前,回思历史并展望未来,我们却不能不深切地感到,延安精神不仅牵系着中华民族的过去,更牵系着中华民族未来的精神建构。一、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20世纪现代中国的精神支柱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历史生生不息,不仅创造了无以伦比的灿烂文化,也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追求理想、不畏困难、英勇牺牲的伟大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周易·乾卦》中这段话…  相似文献   

10.
包燕 《社会科学》2012,(6):187-192
"国家形象"既是国家现实的呈现,也是媒介建构的结果。以上世纪70年代的《精武门》、90年代的《黄飞鸿》、新世纪初的《叶问》等华语功夫电影为中心,考察影像中的国家形象与时代的互文关系,我们发现当代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经历了政治认同焦虑、物质现代性追寻、文化自信重建的深层嬗变。而新近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在理想性意识形态的敏锐输出同时,呈现出现实质感的匮乏。走出刻板叙事,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感的平衡是华语主流商业电影获得有效认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的电影改编中有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忠实于原著"的影片个案,它们以忠实于原著之魂,把握住原著精神内涵的方式忠实于小说原著,抓住小说的主题核心与风格意蕴进行了与电影美学相协调的创造性改写。这些影片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对同名小说的审美接受产生了较大的内在影响,不仅将小说中无穷多的未定点"确定化"了,而且这种对小说的重新改造又是一种完型与补足,用电影化的手法阐述了小说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带有明显的大众传媒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自身的话语体系,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却通过一系列事件实现了电影话语体系的全面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延安文艺逐步占据电影话语体系的中心,并且建构了战争文化与农村文化复合建构的"共和国文化"话语体系.其中,尤以农村文化建构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从文献计量学和科研成果评价原理角度审视,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研究经历了三次浪潮,即20世纪30—40年代的早期现代化探索、70—90年代的经典现代化研究、21世纪初的多学科的现代化研究。根据创新性和影响力大小,三次浪潮的代表应分别以"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等为第一次浪潮代表作;以罗荣渠教授的《现代化新论》、钱乘旦教授的《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和孙立平教授的《社会现代化》等为第二次浪潮代表作;以何传启教授及其团队——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第二次现代化丛书》和《中国现代化报告》系列等为第三次浪潮代表作。经典现代化是"以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为基础和导向的现代化"的一种简称,新型现代化(或新现代化)是"以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为基础和导向的现代化"的一种简称。  相似文献   

14.
都市文化建设与非物质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都市文化建设是自从城市产生以来就一直伴随着城市本身的建设发展而发展着,但在中国当代文化环境中,这个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凸现了出来。这不是说80年代以前不存在都市文化,而是说此前无论是行政机构还是社会,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都市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就拿文艺作品对都市社会的表现来看,首先是数量就少得可怜。50年代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话剧《龙须沟》、电影《今天我休息》,60年代的电影《女理发师》、话剧《千万不要忘记》等,可算是这方面题材的代表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大体可以看出这个时代都市文化的主要演变趋…  相似文献   

15.
抗战题材一直是抗日胜利后我国影视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曾拍摄了多部脍炙人口抗战题材的电影,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文艺思想的复苏与逐渐繁荣,反映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也开始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16.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西文化交汇渗透,中国的政治模式和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孔子这位已逝而谬种流传的圣人,其政治文化形象又出现了新的解读和阐释。本文以《论语》半月刊为研究文本,通过对20世纪30、4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和地方实力派、学校教授和学生、市民群体以及《论语》半月刊对孔子的不同解读,试图挖掘"多面孔子"背后所折射出的传统中国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范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时代焦虑情绪的影响下,鲁迅所秉持的是一种空间文化史观,以虚构的"病例"与"灵魂"探索国民的历史病根、思考政治现实,是其表达思想的典型方式.影片《药》与《阿Q正传》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病例"与"灵魂"进行再虚构以实现光影转世与跨界传播的同时,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通俗化特征.《药》中普通民众坚定的政治立场与《阿Q正传》中王胡高于历史中间普通民众的政治觉悟均与真实的历史逻辑相悖逆.白举人与夏三爷的合二为一虽使得两部影片实现了情节弥合,但两部影片所传递的关于"革命"的观感截然不同,影片展现的思想呈断裂状态.语言的精炼与思想的深刻造就了鲁迅小说高度雅化的特征,电影以集体化创作与大众化受体为表征,高度通俗化的电影《药》与《阿Q正传》难以再现雅化的小说.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经典革命题材电影中,借用传统文化言说革命现代话语的现象极为突出,电影《战火中的青春》是其中的典型文本。影片根据陆柱国长篇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第四章改编,以倒叙手法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烈士女儿高山女扮男装战场杀敌的故事。影片在借用"木兰从军"叙事母题的基础上,全面征用与改造了传统女侠叙事,在"十七年"政治图景中构建起个人对阶级归属和对政党服从的文本。  相似文献   

19.
陈孟云 《学术探索》2012,(10):125-129
汉语配音译制片在20世纪末的中国曾掀起过一股热浪,尤其是以乔臻为代表的为外语片(《魂断蓝桥》、《亡命天涯》、《叶塞尼亚》等)作的汉语配音,通过汉语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使外国电影人物获得灵魂的再塑,最终使这些国外影片成为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经典电影。乔臻以独特的有声语言艺术魅力为外国电影造就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品位,使汉语有声语言与电影艺术形象完美结合,达到圆融无碍、浑然为一、整体和谐的至美之境。本文试图通过揭示乔臻配音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探讨老一辈艺术家如何在有声语言创造过程中把审美认知和独特的精气神融入电影艺术并实现对外国影片的审美超越,从而获得有声语言魅力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20.
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现代通俗小说与现代严肃小说一直处于对峙状态,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二者则处于融合衍生状态。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的对峙与互融,是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内在动因。现代通俗小说和现代严肃小说的互融表现在三个方面:现代通俗小说的雅化;现代严肃小说的俗化;张爱玲等人雅俗共赏的小说新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