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政助推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从区域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总量及其内部结构——区域中央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区域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区域高等教育财政经常性支出、区域高等教育财政资本性支出两类四个方面,以省为单位,经由集中度、变差系数、Gini系数等指标,对2007-2016年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空间分布及变动特征展开实证分析,可以发现,从总体上讲,区域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存在非均衡的空间分布状态,且维系着相对稳定的格局;就内部结构而言,高等教育财政支出中,地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区域高等教育财政经常性支出、区域高等教育资本性支出空间分布朝着均衡方向发展,区域中央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非均衡分布状态还在持续。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作为我国总体上的旅游资源富集区,区域内部资源分布不均衡。本文选取三类十一种主要旅游资源,采用绝对数量、人均密度、地均密度等评价指标及位序得分法,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省际分布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布局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的宏观经济布局;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西部资源丰富而经济落后的特点;西部是我国21 世纪初发展的战略重点;西部现有高教基地( 群落) 等六个方面,对西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并给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金融机构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过程来看,中国金融机构的空间分布不仅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也受政府相关制度安排的制约.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国有商业银行均衡分布为特征的商业银行空间组织模式的运行绩效日趋下降.为此,我国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适度收缩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同时,通过新兴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扩张,加速金融机构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从空间分布和经济发展角度,采用统计学、基尼系数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华东地区的高等教育进行了研究。提高教育意识,科学地反思教育发展,可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统计分析显示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江浙沪发展较好,安徽和江西相对落后。基尼系数分析发现每个省的主要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导致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十分不均衡。讨论了引起教育资源空间不均衡的原因。发现了各省市不同学科招生的不均衡度与经济发展存在相关关系。挖掘了不同学科学生比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工学和管理学是与当地经济发展成正相关的学科。最后提出了如何保证高等教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区域差异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助R统计软件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数据作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同时也发现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的主要动因来自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为使我国高等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先发展教育,加大西部高等教育投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域内硕士学位点布局不均衡: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成都市,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硕士学位点在五大经济区之间和各经济区内的分布欠均衡。优化四川省硕士学位点区域布局,亟须实施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和攀西经济区“补白”、川东北和川南经济区“增点”和成都平原经济区“提质”三大工程;并提出了五项对策建议:坚持需求引领,超常规谋破局;对接区域战略,突出区域特色;建教育共同体,协调区域发展;完善利益保障,优化培养结构;拓展资金渠道,壮大财力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集中表现在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和高等教育机会四个方面,而且这种不均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国力和软实力提升的一大瓶颈。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实行“四位一体”的改革策略:全方位、立体化的“积极差别待遇”政策;倾斜性、杠杆性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系统化、全过程的“均衡中发展”策略以及个性化、特色化的高等教育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9.
湛江市基础教育依然存在着不容乐观的非均衡发展问题。从霞山区和廉江市的基础教育数据对比来看。湛江市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区域问不均衡、城乡间不均衡、校际间不均衡和结构性失衡等方面。基于湛江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解决湛江市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亟须实施“评估工程”、“直管工程”、“集团工程”、“标准工程”、“信息工程”、“提薪工程”和“培训工程”。  相似文献   

10.
基于SBM超效率DEA模型从效率视角测算了1993—2017年间中国28个省(市、区)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探讨了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距及其差异来源,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考察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第一,从时间维度看,1993—2017年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大致呈“W”型变化趋势;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不平衡性,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第二,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区域差异逐渐增大,且主要由区域间的不平衡造成,其次为区域内部的不平衡,超变密度的贡献逐渐降低。第三,中国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呈“双峰”分布特征,两极分化现象突出。从三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经历由“双峰”到“单峰”再向“双峰”分布的转变,极化趋势开始显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经历了“双峰”分布到“单峰”分布的转变,两极分化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1.
我国省际交界地带经济发展滞后,已成为阻碍我国实现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省际交界地带的区域特征使边界协作变得难以实现;行政区划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省际交界地带区域合作;省际行政区边缘经济协作及政府协调难以真正实现;文化维系力衰减,区域治理出现“碎片化”,成为我国省际交界地带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由.树立地缘观念,遵循省际边界地带地缘属性;发挥纵向国家协调力和发展横向主体间合作关系,实现省际边界跨政区区域协作和政府协调;进行集中扶贫新模式探索,以集中扶贫整合治理“碎片化”,应成为我国省际交界地带发展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以地级及以上城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为基础,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空间分布、层次结构及主要城市高等教育规模的位次演变,结果发现:从空间分布演化过程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覆盖城市更加广泛,不同规模层次高校在校生同步增加,形成完整的高等教育规模结构体系;从层次结构演变过程来看,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体系服从位序规模分布,并且随着中小规模地区高等教育的扩张,中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度开始不断增加,但是离均衡水平还有相当一段距离;高等教育体系规模结构位序也在不断调整中,一些具有经济、文化优势的城市潜力迅速释放,高等教育规模的位次也不断提升,从而冲击了原有位序结构,而且这一趋势还会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碳排放区域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已引起学者关注,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在人均碳排放原则与2020年各省的碳排放配额预测数据基础上,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和碳排放量不均等的现实,国家应在区域间建立碳强度减排机制和碳减排项目合作机制。这不仅有利于缩小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差距,实现公平目的,还能更迅速有效地实现我国碳强度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14.
省际交汇区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其省际交汇区的发展在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运用“截面数据—典型调查—深度访谈”方法,以长三角“一地六县(市)”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区域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基础、模式及问题,可以发现并提出发展路径。研究认为,“一地六县(市)”需要形成跨行政区域间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需要摸清资源“家底”,研判乡村产业生产力布局;加快科技“赋能”,提高乡村绿色农产品供给;促进多元“融合”,探索乡村产业绿色发展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结构合理化: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从类型—科类结构到层次—类型结构、层次—区域结构都存在问题。为此 ,应大力发展专科教育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调整层次结构 ;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调整科类结构 ;改变单科性院校过多的现状 ,加强多科性大学建设 ;逐步建立起有研究型大学、教学和科研型大学、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不授学位的专科学院等多形式的高等教育体系 ;促进省际间的高校布局合理 ,扶持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 ,以调整高等教育区域结构。  相似文献   

16.
“双一流”战略是对高等教育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创新,打破了传统重点大学建设较为固化的生态格局,将极大解放和发展高等教育生产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质量。“部省合建”政策是中国支持中西部高水平大学建设、优化区域高等教育布局、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双一流”战略在特定范围的延伸。“部省合建”高校作为中西部高等院校排头兵、区域高等教育先行者,在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水平提升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双一流”战略引领下,“部省合建”高校应认真分析自身现状,抓住发展机遇,明确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以及国家重点战略。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丰富的自然旅游景点对区域旅游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最邻近指数、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相关分析等数理和空间分析方法,从类型、均衡度和密度等方面对江西省142处自然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江西省自然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且在县域单元上自然旅游景点以集中分布为主,空间分布较为不均衡;(2)自然旅游景点受江西省东西南三面环山的地形条件影响,分布密度表现为点状形态,总体上呈现“环状式”的分布格局;(3)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湖泊水系等自然因素对江西省自然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格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旅游景点开发和建设的基础;而社会经济水平、交通条件等人文因素则对自然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1991-2009年29个省级区域的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数据,利用工业废水、废气、固体排放物等变量与人均GDP拟合全国和各个省(市、自治区)的方程验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研究结果验证了中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符合倒U型假说,并且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适合倒U型假说。根据各省(市、自治区)环境负荷的拐点来比较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情况,描绘了中国现阶段工业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为进一步协调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分布格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复杂的过程.从我国民族分布格局的历史演变历程来看,"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既是我国各民族长期以来自然分布状态的历史延续,也是2000多年来民族迁徙和人口流动的历史结果,更是我国古代各民族互动和民族融合的自然产物.从宏观上把握我国民族分布格局的演变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区域旅游合作的大背景,从中原旅游圈概念界定入手,根据河南省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地域交通相连情况等,认为中原旅游圈应是以郑州为中心,并涵盖豫中、豫西北11个地级市的多类型旅游资源。中原旅游圈得益于资源-差异、产品-市场、中心-区域、共生-协调等动力机制的持续推动,经历了从点均衡、单极核、双极核到双极核与圈层均衡发展等多个空间演化阶段,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格局。中原旅游圈未来发展需要在推进郑(汴)-洛双核心结构、极化与均衡协同、品牌稳定与统一、延伸产业链条、构建智慧旅游网络服务平台等方面重点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