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3 毫秒
1.
新“课标”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教学是学生主动倾吐自己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作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如何让学生快乐作文呢?下面我谈谈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2.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指出:“习作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至于思想之高深,意境之超妙,皆关系于学养习作课所不克任也。”叶老这段含义深刻的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认识和研究学生的作文,首先要端正教学指导思想,要搞清作文的性质和任务。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但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的表达中却通篇避开了“作文”这两个字,在第一学段中称之为“写话”.在第二、三学段中称之为“习作”。这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变更。而是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那么,在习作教学中如何把这一鲜活的理念应用到实践中呢?我想,在教学中应以新“课标”为依托,以新教材为载体,努力培养习作兴趣,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强化训练。  相似文献   

4.
如何让学生乐于表达 增强写作信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在以往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每写起作文来,总感到无话可写,或茫无头绪,往往只是写上三言两语完事,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教师在指导时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以为习作指导课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应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从而增强习作信心。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说:作文应该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所以在作文教学当中,要在开阔学生习作思路和启发学生自由表达上下功夫。在习作的时间、空间、任务上多给学生些自由,放开手,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习作气氛中无拘无束,敢想敢说,自由奔放,写出有血有肉的作文来。  相似文献   

6.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三、四年级的写作目标是“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五、六年级重点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应用文”。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相似文献   

7.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作文指导的延伸、扩展和补充。“传统作文教学重指导、轻评讲。现在我们提倡写作指导粗一点,时间少一点;习作讲评则要细一点,时间要充分。”(《课标解读》)因此.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作文评改放在重要的位置.打破传统作文评价主体单一、评改过程封闭的旧模式。构建了“美文欣赏——范文引路——拙文导改——自改互评——改后师评”的小学作文多元互动评改课堂教学模式,以评价主体多元互动,评价过程开放发展,评价功能激励性.评价语言多样化等原则.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习作修改之中发现修改带来的变化,体验修改带来的成功,享受修改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8.
习作教学历来就是语文教学巾的难点。多年来,风风雨雨,教师、学生们都在作文这块大地巾上下求索:敦师们有的主张写作重在兴趣引导,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的主张写作要有创新,不拘一格:还有的主张写作要生动活泼,联系实际……多年来的习作教学,加上对新课标的领会,我们觉得在习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巧妙捕捉教材巾的典型课例,进行习作内容训练:二要巧设计,淡化作文概念,让学生随意为文;三要巧评价,以个性化、具体化、针对性的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乐写、爱写、善写。  相似文献   

9.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实际作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只要教师一提起作文,教室里就是一阵叹息声,不少的学生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下笔,即使写出来的文章不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就是空洞无物。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让学生能写出具有个性化的习作,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掘作文的源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作文,说到底是一种“倾诉”,也就是把自己知道的事和自己心中的情告诉给别人听。照此说来。习作应该不是件难事。可为何大多数学生却怕写、厌写、写不好呢?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的生活经历太少。平时基本上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使得学生与外界的人、事、物接触太少,脑子里积存的生活信息量不够。素材匮乏,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无“厚积”岂能“薄发”!由此。“榨”出来的习作为强言之物,以空话、套话应付,非真情无实感。因此,帮助学生开拓习作的素材源应该是作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走生活教学之路是作文指导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教学中,要求习作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人手,从学生的实际人手,引导学生说真话讲真情,表达真情实感。“以做人为习作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在育人的活动中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使作文活动成为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把习作教学和学生做人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习作教学中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安排的每学期八篇的习作训练,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及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抓住有利时机,结合有关活动,见缝插针,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有效地进行随机训练。让学生明白生活就是作文,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建立起作文的自信心,掌握一些表达的技巧,使作文变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焕发生命的光彩。下面谈谈笔者在此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作文教学倡导让学生抒写性情。放飞心灵,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于是,很多老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相当宽容,一味鼓励与表扬,评价欠真实、欠准确、欠全面。实际上,《(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明确指出:“应从主旨、内容、语言、结构、创意、文面六个方面综合考察学生作文,给予每篇习作正确、公正、科学的评价,切忌评价流于虚假、  相似文献   

14.
谈及作文教学,“教学生作文难,教学生初写作文更难。”这可能是在作文教学起点任教老师的共同感受。教学生初学习作,千头万绪,为师者易犯急躁情绪,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作文技巧全都教给学生,结果,反而弄得这些刚涉足习作的学生一见作文就头疼,习作兴趣和主动性更是无从谈起。而教师,由于教学观念陈旧,往往只重视教师的教,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要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习作能力是小学语文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长期困扰广大教学工作者的一大难题。针对中段学生特点设置的活动作文教学法,是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个性和情感的写作方式,从而为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任何文章都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里反映的产物,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习作“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如何在作文指导中实现这一目标呢?我根据某些单元训练内容,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对传统的作文指导课进行改革,把作文指导与活动课结合起来.课内指导与课外指导结合起来。化静为动,以动促写。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几方面的积累。”郭沫若也曾说习作就要“写尔所知”。然而翻翻一些学生订阅的优秀作文,篇幅长,立意新,主题深,老气横秋,让人感觉颇为成人化:看着我们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内容空洞,同一件事从三年级一直写到小学毕业。这种现象,不禁让人疑惑,这就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吗?  相似文献   

18.
从现行的教材看,习作训练无论是题材、数量,还是体裁、提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上有些教师观念滞后,教法陈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身上激发起来。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开阔教学视野,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创造条件并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创造性的活动,诱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的习作贴近生活实际,体现活动乐趣,富有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体现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要求我们主动挖掘生活中的习作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体验环境,让他们有内容写,并把这些内容写丰富,使习作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